[转载]问:“一门深入是在广学多闻以后,还是在刚开始时?还是在明心见性以后再广学多
(2022-03-21 22:14:33)
标签:
转载 |
5、问:“人生下来什么都在变,唯有识知性没有改变。但弟子认为识知性分分秒秒也在变。请师父开示。”
答:佛的圣言量、经教上边说是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刹那刹那地生灭生灭生灭,这个心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妄心妄念。妄心以什么为代表呢?就是妄念。我们说生灭,什么生灭呢?就是那个妄念生灭。生灭里边有个不生灭,不生灭就是我们的心体。你认为识知性分分秒秒在生灭,那就不是识知性。分分秒秒在生灭在变的,不是识知的本性,而是识知的相用。你请师父开示,我就这么样给你开示。
6、问:“一门深入是在广学多闻以后,还是在刚开始时?还是在明心见性以后再广学多闻?”
答:一门深入就是说你的正见、佛法的认识、正解已经生起了以后,要决定修持的法门,这个时间要一门深入。广学多闻和不广学多闻,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广学多闻。《楞严经》上边说:“旷劫多闻不如一念修无漏业。”这是佛破阿难尊者光重视多闻,不重视修行,所以遇见境界,摩登伽女,他就转不过。你旷劫多闻,不如一念修无漏业,这是破阿难的这种执着。可是并不是佛说的我一念修无漏业,就超过旷劫多闻。我不闻佛法,那就又成了无闻比丘了:证得四禅说他已经证得四果了,最后禅定一散,烦恼又生起来了,成大妄语,堕落地狱。所以佛说,破斥阿难,纵劫多闻不如一念修无漏业。这就叫做对机,对着阿难的机,破斥他那个重视多闻,而不重视修行。
可是如果对于这个光走路不看路,光修行不听闻佛法,对于这种人,佛又说无闻比丘。还有光听闻教典,不对治自己的习气烦恼,不修行用功。有个善行比丘,解得十二部经典,生陷地狱。这佛法都要会看啊!
我们智慧力广的人,可以广学多闻之后,再决定自己的修持的法门。决定修持的法门以后,一门深入。如果智慧力差,年龄大,也可以不广学多闻。可是对自己修持的法门,对佛法的义理,要能通得过去。比方说个生死,什么是个生死?说个轮回,什么是轮回?把这些道理要都知道。了生死,怎么样是了生死。把这些道理明白了以后,心里边没有疑惑心,没有疑惑心,这个时间就可以决定自己修持的法门。
我给你举净土宗,净土宗就有两种行人。一种是广学多闻,博通教典,决定念佛法门,修持念佛法门。还有一种人,信根好,道理我也不明白,佛说的我就信,师父说的就信,一直都这么样去念下去,他也念到一心不乱,乘佛的愿力也得到往生。
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广学以后,才决定修持的法门。我们也可以智慧力广,智慧力高,年龄轻,喜欢学习,也可以广学多闻以后,再决定修持佛法,一门深入。信、解两个基础打好了以后,后边是行、证。可是我们不广学多闻,信解的基础也要打好呢。可是我们解,要和我们修持的法门能结合起来。还是在明心见性以后再广学多闻。明心见性以后也可以广学多闻,在未明心见性以前也可以广学多闻,这是根性的差别啊。有人喜欢广学多闻,有人过去世就是修行人,就是喜欢简单。广学多闻,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教海汪洋,你学到什么时候是个涯岸啊?学到够用就行了。我给你们说,我现在就不太喜欢学习,因为我智慧力不够,我时间也不多了,我就现在学习的这些东西,能帮助我修行用功就可以了。别人问,我不懂,不懂就不懂,我也不死要面子。为什么?我没有时间了,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时间再广学多闻,无量寿。这个时间广学多闻,那到临命终的时候可能不会决定往生,决定往生不了。现在时间不多了,要学以致用呢,学了以后要跟自己修持法门结合起来,不要只是以资谈柄。天台宗、华严宗,样样都知道,人家可以样样都知道,人家还修行特别好,这是一种人的智慧。自己不行,学一部分就行了。过去学习的时间没有认真学习,把这个时间唐丧了。现在想学习,可时间又不多了。那你就较量决定一下,是现在了生脱死重要、明心见性重要,还是广学多解重要?你这个时间你在这个地方去比较一下,如果是明心见性重要、了生脱死重要,我们就学习能指导我们修行用功的、和我们修持这个法门能结合起来的,这些佛学知识先学习。我们没有能力给别人除疑解惑:我不懂,你去请教其他人,也不要好面子。自己的信心要决定下来,若知心是佛,不愁佛不解语。我们如果知道我们的心是佛,你不要愁佛把这经典看不懂。你明心见性以后,把经典拿来都能看懂。为什么呢?永明寿禅师验证,你是不是有悟证的功夫,就看你看经典看得懂否,里边就有这么一条。我们知道禅是佛心,教是佛语,我们通达了佛心,佛说的话能不懂吗?当然我们所懂的里边,随着智慧力的深浅,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和这诸大菩萨的所懂(相比)还有很多自己境界达不到的经典,还照样看不懂。比方你没有到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你看佛给十地菩萨开示的经典,你就看不懂。你要知道这个道理呢:人家看给十地菩萨开示的经典看不懂,你说是这人没开悟,那不行。他给十地菩萨开示的这一部分,当机众是十地菩萨,我现在的机还没有到这步,所以我们学习经典要会学呢。人家经典上头是对所有众生的,不是对你一个人的。你就找与你根基相应的法门,从你的立足点这个地方开始学习。对所有众生说的这个法门,也有人研究,那就叫做佛教学者。所以佛门里边有行门,有解门。禅、净、密、律这就是佛门里边的行门,就是重视修行。解门,佛法的义理、教典,可是解门主要是指导行门的。可是有人在教义方面兴趣特别浓,学进去有时很难出来的。它有一种意味在里头呢,有法味,学进去以后,就钻进去了,钻进去了不得出来。学教的人最怕的是进去以后不得出来,这就难得很,违背佛说教的本意。佛说的十二部经典如标月指呀!经典上头说得清清楚楚的:汝等应当因指观月。用我这个经典观心、照性。你不观心照性,你光看着经典,看指头,就把这个指头的作用失去了。指头的目的是为了指月亮,你不看月亮,光看指头,不光失去其指,亦且失去其月。你把指头的作用失去了,月亮也失去了,佛就批判我们这么样的众生。我们在坐的观察观察我们自己的根性,我们既然现在已经修了心中心法,我们现在要学习的内容,对我们修法的知解,有帮助的,先重视,先学习这一部分;如果还有时间,还有智慧,还可以再多余学些子。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涯求无涯,殆已。”以有限的生命,要学习求知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那是唐丧生命呀!我们生命的价值要用在刀刃上。我刚才说过明心见性以后再广学多闻,一是提升自己,二教化众生。你要教化众生,你不广学多闻,你不知道众生界的差别,你不知道一切法门,怎么去广度众生?所以我们先得根本智后,再修差别智。修根本智为了超生死,修差别智为了度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