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大安法师

(2022-03-21 21:45:24)
标签:

转载

分类: 大众化
阿弥陀佛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

大安法师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 《彻悟禅师语录》

 这一段高度概括了念佛法门与一代时教所突显的胜异方便与殊胜利益。这段文句非通宗通教者说不出来,一定是对宗门教下的教理非常通达、对念佛又有深切体会的人才能概括得出来。虽然文句少,但义理非常深邃、恢宏。让我们逐句来看: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是应我们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机,应病施药,由方便法契入到实相之门。在所有的法门当中,首先要明心,禅宗也把“明心见性”作为纲要。不能明心,不能见道,就没有办法去修道。那么要明什么心?《楞严经》首先开示:心有两种。一种是无数劫以来,我们的攀缘心这样的识心,我们常常把这个心认为是自己,把它看作是真实的,所以就认贼为子,就受它欺骗,总是以这个攀缘的心——识心,作为真实的东西,而这恰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另一种是妙明真心,清净本然,不生不灭。这种涅槃的心才是我们解脱的地方,才是我们的本地风光,才是我们要修行的至道。首先要明了这个。不明了这个,用识心、生灭心去修行,就叫“煮沙永远不能成饭”。一切外道不能明了这个真实心,所以他修行永远得不到解脱。

    那么在行门当中,对一切身口意方面的行持,要以净心为要。我们这颗无明染著的心,要使它清净。我们本自清白,要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这就要修持。悟要顿悟,悟了这个心,就知道用什么心去修行。行要渐修,逐步断除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越来越清净,清净到最后,至极清净,唯佛一人。这就概述了一代时教,明心和净心这两个主题。对这两个主题,其它宗门、教下都有它的方法。然而在比较当中,从明心之最要来看,没有比念佛更好的了,何以故呢?

念佛是明心之最要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摘自《彻悟禅师语录》)

我们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所展示的无尽的庄严,尤其是忆念这句名号和持念这句名号。这句名号就是佛心,就是涅槃妙真如心,所以当下我们凡夫的生灭心就安住在清净心上,安住在真如之心上,就能够以巨大的能量使我们得禅定,得三昧,现前见阿弥陀佛。如果现前不能见阿弥陀佛,也能够带业往生,到西方净土,莲华绽开,见阿弥陀佛。这个“现前当来”,现前是现生得念佛三昧见佛,当来就是未来往生净土,见阿弥陀佛。无论是现前还是当来,必定是可以见阿弥陀佛。这时候所见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自性的弥陀,就是这个妙真如心。所以念佛一法是单刀直入,不假方便,不需要借助参禅、止观、持咒,就是一句名号解决问题。“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把我们的妙真如心、如来藏心打开。这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入到无生法忍。所以说,念佛就是明心之最要,还有比这更直接的吗?“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不是一般的禅,而是无上的,无与伦比的,最深邃的,最微妙的禅。

禅是什么?禅是佛心。我们在念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是佛心,就是无上深妙禅。我们已经安顿在这个禅上,佛心上,这就叫“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觅人问长安”,你已经在皇宫里面最核心的含元殿里面了,还需要去问长安在什么地方吗?就好像我们已经在北京的中南海,还需要到处打听北京在什么地方啊,怎么走啊?没必要。

众生与阿弥陀佛是如何相应的?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摘自《彻悟禅师语录》)

净心,就是谈行持了。《华严》讲圆融和行布,圆融可以一超直入、顿悟,在凡夫地上也能够见解与佛同齐,大彻大悟,但是在修证的过程当中也不无次第,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的过程,这是净心的过程。但是这个次第,也不如念佛殊胜,“亦无如念佛”。这话是不是溢美之辞呢?是不是在抬高净土法门,而且有些自我夸耀呢?不是这样的,这是有他的道理的。为什么清净心的行持没有比念佛更殊胜呢?因为“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一念相应一念佛”,体现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本质特点:以佛的果地觉作凡夫修行的因地心,因心果觉相互互动、感应、沟通。

首先我们从往生这个层面上来看,怎么叫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要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到西方净土,去得阿鞞跋致,去圆证佛果。我们凡夫也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心。凡夫愿往生的心和阿弥陀佛愿摄受众生往生的心,这两个愿心相应,首先要这样。

然后,从名号的功德来看,阿弥陀佛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无量寿是竖穷过去、现在、未来超越时间的德能、寂定,无量光是横遍十方超越空间的德能,所以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法界的体性,就是一切众生的本觉。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的本觉,但都被汩没在烦恼、执著里面。现在我们一念觉悟,开始修行,这就是始觉。始觉就是净心的过程,始觉和本觉合一就是究竟觉,就成佛了。那么这句弥陀名号,就是我们的本觉;我们以信愿念这句名号,就是始觉。始觉和本觉相应,也就是我们能念的心是佛,所念的名号也是佛。佛佛相应,佛佛相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第二个相应。

    第三个相应,就是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借助名号的媒介,投到了众生修行、修心的因心里面,所以叫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我们这一念念佛的心,就涵摄着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之海。阿弥陀佛全体功德之海全体地渗入到我们凡夫众生的心里,所以我们能念和所念当下呼应,相应了。而这个相应是要以信愿作为前提的,深信切愿是相应的秘诀。所以我们一持念这个名号,马上就和弥陀的愿力共振、共鸣、沟通、互动。我们一念至诚地念,我们的始觉跟本觉相应,这就是“如子忆母”。《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如子忆母”,“子”就是我们的始觉,“母”就是本觉。母子相忆,母子天性相关,这就像我们的本觉和始觉,以空印空,似水投水,同质地对应在一起。所以越念越亲切,越念越欢喜,越念越超越人我是非的对待,把我们本有的无量光寿启发出来了。所以念佛是清净心的最上的一种行门。那么从上面的讨论来看,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完整地具足着“悟”和“修”。悟就是明心、开悟;修,就是净心。这句名号具足这两个重要法门的纲要。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