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走在四川 |
刘文彩的宅园修建于1928-1942年之间,分布为南北相望的两大建筑群,南部俗称老公馆,北部俗称新公馆,南北相距200米。南部是刘文彩的老公馆,1932年建造;北部是刘文彩为自己和弟弟刘文辉(1949年起义,解放后曾任国家林业部部长等职,1976年在北京病逝)建的新公馆,1942年落成。老公馆为主要展出区。基本陈列由序馆、雇工院、刘文彩生活现场、大型泥塑《收租院》4个相联系的部分组成。新公馆布置有川西民俗陈列。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没有哪一件雕塑作品的接受历程,像泥塑群像《收租院》那般具有传奇色彩:这件泥塑巨作,是1965年随着当时全国深入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应运而生的。当它刚一诞生,就赢得了高度一致的广泛赞赏。当时在舆论声势的推助下,公众观赏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其社会影响迅速波及海内外。那时泥塑《收租院》的巨大冲击波,恰如王朝闻先生首次见到《收租院》时,就将其比作原子弹,预料它在面向农村,进行阶级教育上,会释放出巨大的精神威力那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强劲的《收租院》旋风。 在继之而来的文革时期,泥塑《收租院》最初遭遇到极左狂潮中不同方面的激进派的严厉批评,进而被迫多次修改。当修改后的《收租院》适应了极左狂潮的政治需要,它作为当时文艺革命的一面旗帜,便又幸运地受到了广泛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