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的意义
(2009-03-03 18:07:40)
标签:
教育 |
分类: 小学数学说课稿 |
中位数的意义说课方案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均数和众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用它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但是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平均数就不适合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位数便应运而生。所以教材在引入中位数时,设计了恰当的数据组,并以学生熟悉的平均数为参照物,以反映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它是对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从单一的平均数的评价到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更能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感受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交流评价的能力。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结合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确立了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索相结合,师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将教学内容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分析比较澄清新知,→合作探究,形成认识→立足生活,解决问题这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学习材料,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通过整理分析、探索发现与合作交流等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关注学生能否获得一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关注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1、这11名女生体重年增长的平均数是多少?2、这11名女生体重年增长的众数是多少?3、这11名女生体重年增长的众数唯一吗?4、在这一年里,体重增长最多的是多少千克?5、在这一年里,体重增长最少的是多少千克?6、青春期女生体重年增长的情况怎样?根据学生提出的第六个问题,看能否独立解答,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大多数同学的体重都低于平均值,说明用平均数来表示该组同学体重年增长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引出中位数。这一环节通过现实生活与学生认知上的矛盾,迫使学生寻找新的统计量来弥补平均数在描述一组数据时的不足,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中位数的概念。
(二)分析比较,澄清新知。
由于中位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能不能就在这组数据中找出一个数来代表这组同学体重的一般水平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4.5比较合适,因为有五个同学的体重高于它,同时也是五个同学的体重低于它,它正好位于这11个按大小顺序排列数据的最中间。老师顺势指出: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中位数”。让学生明白:“中位”是相对一组数据的数值大小顺序而言的。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的特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老师可进行适当小结,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与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感知到中位数的便捷与合理,感受到数据组中数据的对称美,并树立求中位数时对应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学习,形成概念,做好铺垫。
(三)合作探究,形成认识。
多媒体8名青春期女生的身高增长情况,29
(四)立足生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