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论:从根本上改变理论的研究方向

覆盖论:从根本上改变理论的研究方向
李泽健
彻底取消了“语前存在”预设以后,覆盖论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与传统的理论相比,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一、不再研究客观存在
在传统中,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有“语前存在”预设。“语前存在”预设的意思是,人们在自己用语词表达对象之前,预先设定、假定或者默认所表达的对象存在或者不存在。需要说明的是,在传统的理论中,并没有“语前存在”这个概念,人们一般都只是说“存在”,不同的学派对“存在”有不同的认识。唯物主义说的是“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指的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事物和现象。唯心主义通常不承认“客观存在”,他们只承认“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的存在。不管是哪种存在,不管是唯物主义的“客观存在”还是唯心主义的“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的存在,都属于“语前存在”预设。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现代语言学和哲学中的多种流派,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是质疑“语前存在”的,他们对语言和存在的关系是持有不同的看法的,他们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描述客观存在的工具,语言本身也在塑造我们所认为的 “存在”。像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其使用方式,而不是对应一个预先设定的客观存在。我们所谈论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活动构建出来的,而不是存在一个绝对独立于语言的客观存在。但是,这些理论也都没能逃脱“语前存在”预设的窠臼,它们在质疑“语前存在”预设的同时,又不自觉地预设了一个“语前存在”。就拿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来说,当他认为对象是通过语言构建出来的而不是绝对独立于语言的时候,这种说法实际上就已经又预设了一种“客观事实”的存在,他预设了“对象是通过语言构建出来的而不是绝对独立于语言的”更为符合事实。
在传统的理论中,人们通常预设世界、事物、事物的本质、规律、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等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以为,理论研究的方向就是要认识这些客观存在,就是要认识客观存在的本质。人们以为,语言是用来描述这些客观存在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必须要符合客观存在或者客观事实。
比如说,人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以为,我们的研究方向就是要认识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就是要认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客观联系,我们语言必须要符合这种客观存在。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现代物理学和哲学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已经被重新审视和定义,例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理论已经对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挑战,并强调了它们的相对性和动态性。但是,人们在质疑和挑战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的同时,往往又不自觉地预设了“客观事实”的存在,人们以为时空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比绝对时空更为符合客观事实,是一种更 “正确” 的描述。
在覆盖论中,取消了“语前存在”的预设,我们也就取消了传统理论中的客观存在的预设。没有了客观存在的预设,我们的研究方向也就不能再说是面向客观存在了。
取消了传统理论中的客观存在预设以后,我们也就不再说世界、事物、事物的本质、规律、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等是客观存在的,也就不能再说研究这些客观存在了。我们的认识目标或者科学研究的目标也就不再是认识客观世界,不再是揭示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也就不再需要追求真理了。
二、不再提出假设
取消了客观存在的预设,也就取消了客观事实的说法,我们也就不再要求理论要符合客观事实了。
不再要求理论要符合客观事实,理论也就没有了真假之说。因为我们平时所说的理论的真假主要是相对于客观事实而言的。
取消了客观存在的预设,取消了客观事实的说法,没有了真假之说,那么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就不能再提出相对于客观世界而言的假设了,也就不再需要验证假设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了。
理论的研究方向是制定言说规则
取消了“语前存在”预设以后,理论的研究方向就不再是像传统的理论那样研究客观存在,而是制定各种各样的言说规则。
覆盖论的基本原则是“没有语词就不能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客观”、“存在”、“对象”、“世界”、“事物”、“本质”、“规律”、“联系”等等这些语词,我们就不能用这些语词指称对象,就不能说这些语词所指称的对象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就不能说世界、事物、本质、规律、联系等等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也不能预设它们存在还是不存在。
在覆盖论中,要言说就必须要先规定语词的用法,也就是必须要先规定语词、对象、语词和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说牛,要说牛,我们就必须要先规定“牛”这个语词,要规定被指称的对象,要规定“牛”这个语词就是用来指称那个对象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牛是什么,才能知道牛是什么意思了。
在覆盖论中,语词是规定的语词,对象是规定的对象,语词和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规定的对应关系,我们所言说的一切都是相对于规定而言的。在覆盖论中,世界是规定的用“世界”这个语词所指称的规定的那个对象,事物是规定的用“事物”这个语词所指称的规定的那些对象……
在覆盖论中,取消了“语前存在”预设以后,理论研究的工作就是进行各种规定,规定语词、对象、语词和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我们把规定的语词和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叫做规则,这也就是言说的规则,这也就是说,理论研究的主要工作或者研究方向就是制定言说规则。
对传统理论的覆盖
覆盖论彻底取消“语前存在”预设,并不意味着颠覆了传统理论的架构,并不意味着将会与传统的理论发生冲突和矛盾,我们可以把覆盖论看成是对传统理论的一次深化,看成是给传统理论提供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更为可靠的地基。
首先,覆盖论提出可以彻底取消“语前存在”预设,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彻底取消传统理论中的预设,并不意味着传统理论也不能再有“客观存在”的预设了,不意味着今后再也不能预设“客观存在”了。覆盖论之所以提出可以彻底取消“语前存在”预设,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这些理论在应用中没有什么问题,那也就无需采用覆盖论的方法,无需取消“语前存在”预设。
其次,即使传统的理论暴露出了问题和矛盾,比如说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那我们也不一定非要取消它们中的预设,不一定非要取消唯物主义中的客观存在预设和唯心主义中的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的预设,不需要重构它们的理论,我们只需要进一步解释这些预设,把它们的地基再挖深一个层次即可。我们可以说唯物主义中的客观存在是规定的用语词“客观存在”所表达的客观存在,唯心主义中的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是规定的用“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这些语词表达的存在,它们最终都是相对于规定而言的,是一种言说规则,这样我们就无需再争论它们的真假对错了,就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统一起来了。
对于传统的所有的理论,我们都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我们可以把这些理论中的命题、公理、公设、规律等等也都进一步解释成是一种规则,一种言说的规则,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需要修改传统的理论,也最终取消了它们的预设,从而实现对传统理论的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