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底开出最美的花
(2022-11-20 10:05:13)
行知学校
刚毕业时,初登讲台,更多的是生涩,是紧张,为了掩饰自己的不安,在刚开始的几个礼拜,在课堂上我都故意装的特别严肃,不苟言笑,让学生觉得我有距离感,不敢在我的课堂上造次。那段时间,每天都在焦虑这节课我该怎么上,这篇课文我该怎么处理,怎么才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根本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所以也根本不会静下心来去思考这个问题。
随着课堂教学中的日趋熟练,和学生们的朝夕相处,自己也开始慢慢找到了感觉,可是那时候年轻气盛,也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看到学生上课不好好听课,作业不认真完成,就忍不住暴躁,冲他们发火,每次发火之后,孩子们就会用委屈又有点畏惧的眼神看着我,我甚至觉得自己不适合当老师,看着别人能够在教学中那么地游刃有余,还能和学生的关系那么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让我一度对自己,对自己的教育生涯产生了怀疑。
一直到那届孩子毕业那天,送他们离校,回到办公室,看到两个平时不怎么听话的男孩子在门口等我,待我走近,他们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们能抱抱你么?”我应允了,他们俩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其中一个男孩子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老师,对不起,这三年里惹了不少麻烦,让你生气了,谢谢你!”听完这句话,我的眼泪顿时就决堤了,我突然明白了,可能这就是我能给他们的教育,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来的更热烈,更深刻。这种情感真的是从心底开出的一朵最灿烂的花。一直到现在,那个男孩子都没有和我断了联系,现在他也走上了工作岗位,我们能像朋友那样亲切地交流,每每想到这里,就能掩盖掉我所有的挫败感,因为我真的因为他们而感到幸福和开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也真的不用再假装成熟了,也可以很从容地面对学生了,熟练地驾驭课堂了。人好像都有这样一种惰性,一旦进入一个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舒适圈,就开始不愿再去思考和前进。我这几年好像就处在这样一个状态之中了,没有了刚毕业时的那份激情,也再也找寻不到学生带给我的感动,还抱怨现在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了。
这个寒假读到傅京老师的《追寻教育的梦想》,我才突然意识到,不是学生变了,而是我变了,我心底那朵花逐渐地枯萎了,是我自己逐渐偏离了追寻教育的梦想这样一个初衷。傅京老师在书中说到:“一个美好的老师,有三重境界:始境,形胜;又境,气胜;至境,格胜。”教育的美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爱,所以教育的美最根本的是教师自己的自我成长,只有你成为更好的人,你才能给学生提供更美的教育。
“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一个能诗意地生活的老师也能够教会学生诗意的生活,一个把自己的教学当做一件艺术品去雕琢的老师,也必定会是大师了。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相互启迪,彼此成全。”就如同多年前那个羞涩的男孩子的那句话,或许在那一刻,不是我成全了他,而是他启迪了我。
所以,让心底的那朵花重新绚烂地开放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也让孩子的心中种下这朵花的种子,这才是最美的教育!才是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教育人生!
后记:读完这本书后,过年期间,我收到已经毕业的一位学生的祝福短信,他说:“时间久了,才真正理解您的教导,发自内心的为我们好。您并不是为了完成任务,真正为祖国青少年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才华。2021年了,您的学生已经参加工作了,真切体会到您当时刚走上讲台上的不易,感谢您毫无保留的教导。”读完他的这段话我很感动,但更多的是惭愧,我觉得我并没有他说的那样。不过他是毕业后带的第一届学生,可能那个时候的我,刚刚走上教师岗位,有着满腔的热血和干劲,有着最纯粹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