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尽管孔子缺点难免,言行不一,经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论语》中记载的许多格言,只有当作孔子与其亲近弟子之间轻松幽默的谈话来读,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二.感思篇:“而最为我喜爱的,是孔子真个在雨中歌唱。”
同林语堂先生一起细读《论语》,没有理学的玄奥莫测,没有集注的繁琐求证,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可感、温润和煦。孔子过的日子里那些充实的欢乐,完全合乎人性、合乎人的感情,完全充满艺术的高雅,因为孔子具有深厚的情感、敏锐的感性、高度的优美。
司马迁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让我们跟随林语堂先生读《论语》,读《孔子的智慧》,也许可以找到一条文化的脉络,触及圣人的脉搏,引起心灵的悸动…… |
分类: 网海拾贝--我的文摘 |
(我摘每一篇文章都纯粹是因为喜欢,喜欢其中的思想或情感或文笔,并没有太多当前的隐喻在,象这篇文章大概看于十多年前的《读者》,一直记得,昨天想到,别让它沉于忘却的大海中,于是急急的把它打捞回来,如此而已,但是,我发觉总有敏感的主儿是以为俺是别有用心的,真是让人郁闷之至,这样敏感的天性做人不累吗?罢~~~让他们敏感去吧!)
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动物园。“动物园”这个概念本身就隐含了“城市”这个概念的部分属性。狩猎文明与农业文明是产生不了“动物园”一说的,工业文明出现了,人类便有了自己的动物园。
动物园的出现标志了人类对地球生命的最后胜利。人类终于可以挎上相机、挽上情人的手臂漫步狮身虎影之前了。人类从来没有这么自信过,敢用食指指着狗熊批评它的长相,敢和雄狮对视呲了牙做个鬼脸;人类也从来没有这么潇洒过,轻易地对鳄鱼扔一只烟头,对昏睡的老虎吐一口唾沫。人类对凶猛动物的敬畏原先可是了不得的,诸如“老虎的屁股”、“吃了豹子胆了”、“河东狮吼”都是动物留给我们人类的最初惊恐。这些话如今只剩了“比喻”意义。武松要活着,也不至于披红戴绿了吧。人类总能把自己恐惧的东西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人类就是这样伟大。要是世上真的有上帝,他老人家现在一定在笼子里了。
这样一想我便害怕,九天缚龙、五洋捉鳖之后,人类的敌手又将是谁呢?我读过几本关于动物的书。在许多这样的科学读物里,都有动物“作用”的介绍。而这样的“作用”又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的。比如说,一提起犀牛,便是:肉可食,皮可制革,角坚硬,可以入药,有强心、清热、解毒、止血之功效。至于老虎,更是了不得,就是那根虎鞭,也足以抵挡一卡车“东方一枝刘”。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每一员对动物世界的习惯心态都是帝王式的。为我所领、为我所用。而一旦动物们以“人”的姿态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时,3岁的孩子都知道,那只是“童话”,假的。成人是没有童话的。你要自以为是一只兔子,喊狐狸一声“姐姐”,世界人民都会拿你当疯子。人类可是有尊严的,在动物面前个个都是真龙天子。
完全可以这样说:动物园时代开辟了动物的奴隶主义时代。
说到这里很自然地要写到三样动物:狗、猫、猪。我之所以要提及这三位先生,是因为我的一个发现:所有的动物园里,几乎都没有他们(是他们,不是它们——宇注)的身影,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一笔而过。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家常”,即:通了人性。先说狗。狗的口碑并不好,是谓“小人”也。“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狗娘养的”、“狗尾巴”都已经“人格”化了。然而人类爱狗,狗乃人类一宠物也。何故?他是通了人性的。狗的“似人非人”满足了人类“主子”思想与“奴才”思想的矛盾需要。张承志先生在一篇文章里非常诗意地论述过狗思想与狗精神。我读了几乎热泪盈眶起来。我一冲动,差一点说出“我要做狗”这样的话。后来我终于没有这样喊,我似乎弄通了一个参照:狗之可贵,也是对人之需要而言的。有了这个参照,狗才可敬可爱起来,失却了这个参照,便是瞎激动。
其实,要真让我做狗,我还是乐意的。我甚至会努力做一条好一点的狗。但好狗是有标准的,就是决不学人样。狗的不幸是学了人,且通了人性。这真是狗的大不幸。人类的精明之处在于不让狗做真正的狗。让狗有点人模,同时又还是狗样。人类用一块骨头或一只肉包使狗渐次“异化”,终于落到“狗不狗、人不人”。我个人认为,“人不人狗不狗”这句古语蕴藏了人对真正狗性的尊重,狗后来之所以下三流,在其“不狗”之上。狗在这一点上不如狼的坚决。人类之所以不能蔑视狼,是狼有自己的原则:不给我骨头我吃人,给我骨头我同样吃人。狼这么恶狠狠地一路吃下去,人类只能远之。狼总是对人类说:在上帝面前,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动物园里最焦躁不安的就是狼。
猫要下流得多。我几乎不想提这东西。她泪汪汪的大眼睛和满嘴胡须简直莫名其妙。她小心翼翼的小解模样、躲在角落里打量人的姿态、眯起眼睛弓了腰体贴主人的抚摸触觉的努力,都标示了她的委琐。猫的最大特点在其腰板上,猫的腰板那样没骨力还背了个脊椎动物的名,真是讨了大便宜。但谁又计较她呢?猫的不怕摔打可能是另一种天赋,一跤之后,她总能站得很稳,立场坚定,四爪朝下。可不知道怎么回事,猫站得愈稳,我愈觉得恶心。站得那么稳还要看狗的脸色,不如摔死了省事。
(-----本来想把这段删了的,因为,我很不喜欢他对猫的“寄托”,我本人是那么的喜欢小猫们,而作者却把可爱的猫们写得这样不堪,不想常常看着不舒服,可是,竟然又爱猫人士在怀疑俺删除的种种不肖动机,也不知道别人怎么对我的动态明察秋毫的,好吧,后来,我就想摘引还是要忠于原著精神的为好,至于看官们如何看自有他们雪亮的眼睛作主。所以,把它们恢复完整。唉,~~~~做人,若经常要这样的作解释多累啊~~~~难道,我也真的变浮躁了吗?我可从来没认为自己是心如止水的圣人呢!)
|
|
?/P>
前面王佳芝与梁润生的部分不提,单说后面极有层次感的三场床戏。
第一场虐爱。
我记得以前读到过一篇描写男女情与性关系非常精彩的一段文字:“两个人要相逢,相吸,然后是眼角眉梢,你进我推,徘徊着,猜测着,试探着,多少的辛勤多少的准备,赤身肉搏,就为那欲生欲死的一瞬。尔后,就是大海退潮清光万里,万花吹雪繁花落尽……情欲的尽头就是这样了吗?”而《色戒》中这第一场床戏,从王佳芝对易先生的挑逗开始(其实从在香港那次吃饭就开始了),到易先生对王佳芝的暴力入侵,无一不是“眼角眉梢,你进我退”。
其实,男女之事,生理也好,
第二场,王佳芝与易先生在易家偷情。
这一场情欲戏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易先生常常用手按住王佳芝的头,这样的性爱,压抑,苦闷,但也同时因扭曲而倍感刺激。如果说上一场虐爱是王与易之间进退试探的开始,那么这一场偷情就是王佳芝生理沦陷的开始。这一场戏重点在于二人各种姿势的“相互折腾”,并没有情感上的交流,只是单纯的谁压倒谁,谁主宰谁。爱的愉悦在这里并不存在,心有些疼,因为视觉
第三场,是《色戒》情感戏中的次高潮,直接为后面艺伎馆一幕奠定基础,铺展台阶。
这一幕中,王佳芝与易先生之间的纠葛已经正式从生理上升到心理,从在
最后一场情欲戏结束之时,王佳芝的从生理到心理的感情变化已经被充分交代,一切的铺垫,渲染,准备都终于完成,影片的高潮正式到来。随后在日本艺伎馆一幕,当王佳芝为易先生轻轻唱着《天涯歌女》的时候,我的感受竟然是肝肠寸断。一方面,是爱上一个不能爱的男人,另一方面,是民族大义,是最应该遵守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藉口可以失守的阵营。在这两种强烈的情感之间,眼看着面前这个女人被生生的撕裂,眼看着悲剧不可逆转的到来,就如同影片前一部分邝裕民他们一刀、一刀、又一刀把老曹扎死一样,没有半点隐晦与遮掩,只有残忍,残忍,赤裸裸的残忍。
但无论如何,李安比起张爱玲,是温情的。他至少安排了易先生对王佳芝动情的
三场情欲戏,看完没有半点愉悦,只有说不出的压抑,胸中如同堵了大石,怎样挣扎也没有出口。而影院外的阳光,明亮得刺眼。也许,悲剧的意义正在于看到、理解苦痛从而学会悲天悯人,从而不自觉的去思考而珍惜生命。色与戒,戒不掉的并不是爱欲情仇,而是人与生而来的挣扎,与自己,与别人,与社会。正因为这样的人性戒不掉,爱与痛,才是人生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