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2009草稿

  

      尽管孔子缺点难免,言行不一,经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论语》中记载的许多格言,只有当作孔子与其亲近弟子之间轻松幽默的谈话来读,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在郑失散。有人看见孔子站在东门,便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陶皋,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们重逢后,子贡把那人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形状未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我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他强挣扎,时而得意,时而沮丧,但总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也不惜自我嘲弄。这是真实的孔子,他并不是儒家学者和西方汉学家欲使我们相信的那种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


  实际上,人们只有通过孔子的幽默感才能真正鉴赏他的人格美。他的幽默不是庄子式的睿智和讥讽,而是和蔼可亲、听天由命的幽默,这更具典型的中国特色。孔子的人格美经常不为批评家所注意,要感知他身上的巨大吸引力和真正可爱处,惟有与他朝夕相处,形影相伴,就像他与其门徒那样的亲密无间。在我看来,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是社会公德的光辉典范,也不在于他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而在于他是中年老成的孔夫子。他在政治上失败后才彻底放弃政治抱负,潜心从事学问研究。


  《史记》记录他一生中这段时期的事迹,其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与《新约·福音》写客西马尼园的一段相媲美,不同的是前者以幽默的情调结尾,因为孔子总是敢于嘲笑自己。那时,孔子周游列国,想找到信任他的统治者,让他掌权,结果四处碰壁,饱受羞辱。他两度被捕,还曾与弟子挨过七天饿,因为他要像疯狂的预言家一样游说各国,而得到的却是轻蔑、嘲笑和闭门羹。他愤然离开齐国,连半小时就能够做熟的午饭也等不及吃,仅带上从锅里舀起的湿米就走了。在卫国他羞辱地坐在车上跟随卫公夫人的车子招摇过市,他只得自我解嘲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论说仁义时卫灵公仰头看着凌云展翅的大雁,于是他在陕西涉黄河往见赵简子,却又遭间阻,他呆在黄河边叹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其命也乎。”因此离开卫,又回到卫,再离卫后,接连去了陈、蔡、叶、蒲诸国,跟随的有几个忠诚的弟子,犹如一群流离失所的人,这时弟子也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但据说孔子“仍旧讲诵弦歌不衰”。《史记》里说,孔子那个时候正是“温温无所试”。


  那时孔子及其追随者发现自己困于陈蔡之间,他们当时的谈话深深感动了我。这是孔子一生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孔子便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编著书籍。


   孔子在雨中歌唱,谁能不为雨中高歌者所感动?他在那里,带着弟子飘泊荒野,无计可施,无路可走,像一群难以言状的叫化子或流浪汉,但他仍会开开玩笑。他没有愤怒的情绪。我不明白,中国画家为什么不绘出一幅最能表现孔子其人的荒野图。

 

二.感思篇:“而最为我喜爱的,是孔子真个在雨中歌唱。”


  这是林语堂先生在《孔子的智慧》一书中的妙语。“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向西方推介孔子编译的这本书,不仅可以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也可以让我们格式化的孔子思想得以刷新,从而走近孔子,走进《论语》,与孔夫子谈心,与《论语》对话。更何况书中《论语》一章是林语堂先生自认为“最为隽永有味的一章”。


  跟随林语堂先生读《论语》,首先在于读书方法的启迪。他不纠缠于具体语句的阐释,而重在方法引导。林语堂以为,《论语》属于零星片断而飞跳飘忽的风格,阅读自然需要读者的凝神苦思。同时可以参照两位宋代大儒的意见。朱熹读《论语》如此提醒:“明白原文的字面是一回事,体会其意义又是另一件事。读书的正当方法是费苦心思索。”而程伊川的意见颇有当代阐释学的意味:“把《论语》中发问者的问题,当作你自己的问题,把孔子的答话当作对你而发,如此,必得到实在的益处。”


  通过《孔子的智慧》走进《论语》,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研读林语堂先生的《导言》,可以了解孔子思想的特性和品格的特点;读附录的司马迁的《孔子传》及林氏的译文,可以知人解文;再读《中庸》、《大学》,了解儒学的基础、伦理与政治观点;接着解读《论语》,渐入佳境。林语堂独辟蹊径,节选了《论语》的片段加以组合,透过选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孔子,已是一个脱尽层层脂粉包装的真实的、立体、可敬可亲的学者形象。他不是把孔子的“仁”、“礼”放在首位,而是先选编“夫子自述·旁人描写”,感知孔子的外在形象,接着走进孔子的感情与艺术生活,领略孔子的谈话风格。尤为奇特的是林语堂先生以为《论语》的一些篇章透露了孔老夫子的“霸气”:


  子贡问曰:今之从政者何如?“斗筲(才识短浅)之人,何足算也。”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同林语堂先生一起细读《论语》,没有理学的玄奥莫测,没有集注的繁琐求证,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可感、温润和煦。孔子过的日子里那些充实的欢乐,完全合乎人性、合乎人的感情,完全充满艺术的高雅,因为孔子具有深厚的情感、敏锐的感性、高度的优美。


  我们可以看到容易流泪的孔子:得意弟子颜回早逝,老先生哭得浑身抽搐颤动;偶遇老相识的丧礼,一边痛哭,一边让弟子解下鞍鞯的一个配件作为丧礼送去……


  我们可以领略充满谐趣的孔子:当郑国有人看见逃亡的孔子描述其为“累累若丧家之狗”,他老人家居然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我们可以察觉孔子的坚韧:公元前491年,孔子带领弟子们到处漂泊,在陈、蔡两国之间的旷野荒郊,彷徨踯躅,饱经艰险,如一群兽在旷野中流浪。当他们“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之时,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司马迁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让我们跟随林语堂先生读《论语》,读《孔子的智慧》,也许可以找到一条文化的脉络,触及圣人的脉搏,引起心灵的悸动……

阅读    收藏 

  (我摘每一篇文章都纯粹是因为喜欢,喜欢其中的思想或情感或文笔,并没有太多当前的隐喻在,象这篇文章大概看于十多年前的《读者》,一直记得,昨天想到,别让它沉于忘却的大海中,于是急急的把它打捞回来,如此而已,但是,我发觉总有敏感的主儿是以为俺是别有用心的,真是让人郁闷之至,这样敏感的天性做人不累吗?罢~~~让他们敏感去吧!)

 

    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动物园。“动物园”这个概念本身就隐含了“城市”这个概念的部分属性。狩猎文明与农业文明是产生不了“动物园”一说的,工业文明出现了,人类便有了自己的动物园。 


  动物园的出现标志了人类对地球生命的最后胜利。人类终于可以挎上相机、挽上情人的手臂漫步狮身虎影之前了。人类从来没有这么自信过,敢用食指指着狗熊批评它的长相,敢和雄狮对视呲了牙做个鬼脸;人类也从来没有这么潇洒过,轻易地对鳄鱼扔一只烟头,对昏睡的老虎吐一口唾沫。人类对凶猛动物的敬畏原先可是了不得的,诸如“老虎的屁股”、“吃了豹子胆了”、“河东狮吼”都是动物留给我们人类的最初惊恐。这些话如今只剩了“比喻”意义。武松要活着,也不至于披红戴绿了吧。人类总能把自己恐惧的东西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人类就是这样伟大。要是世上真的有上帝,他老人家现在一定在笼子里了。 


  这样一想我便害怕,九天缚龙、五洋捉鳖之后,人类的敌手又将是谁呢?我读过几本关于动物的书。在许多这样的科学读物里,都有动物“作用”的介绍。而这样的“作用”又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的。比如说,一提起犀牛,便是:肉可食,皮可制革,角坚硬,可以入药,有强心、清热、解毒、止血之功效。至于老虎,更是了不得,就是那根虎鞭,也足以抵挡一卡车“东方一枝刘”。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每一员对动物世界的习惯心态都是帝王式的。为我所领、为我所用。而一旦动物们以“人”的姿态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时,3岁的孩子都知道,那只是“童话”,假的。成人是没有童话的。你要自以为是一只兔子,喊狐狸一声“姐姐”,世界人民都会拿你当疯子。人类可是有尊严的,在动物面前个个都是真龙天子。 


  完全可以这样说:动物园时代开辟了动物的奴隶主义时代。 


  说到这里很自然地要写到三样动物:狗、猫、猪。我之所以要提及这三位先生,是因为我的一个发现:所有的动物园里,几乎都没有他们(是他们,不是它们——宇注)的身影,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一笔而过。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家常”,即:通了人性。先说狗。狗的口碑并不好,是谓“小人”也。“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狗娘养的”、“狗尾巴”都已经“人格”化了。然而人类爱狗,狗乃人类一宠物也。何故?他是通了人性的。狗的“似人非人”满足了人类“主子”思想与“奴才”思想的矛盾需要。张承志先生在一篇文章里非常诗意地论述过狗思想与狗精神。我读了几乎热泪盈眶起来。我一冲动,差一点说出“我要做狗”这样的话。后来我终于没有这样喊,我似乎弄通了一个参照:狗之可贵,也是对人之需要而言的。有了这个参照,狗才可敬可爱起来,失却了这个参照,便是瞎激动。 


  其实,要真让我做狗,我还是乐意的。我甚至会努力做一条好一点的狗。但好狗是有标准的,就是决不学人样。狗的不幸是学了人,且通了人性。这真是狗的大不幸。人类的精明之处在于不让狗做真正的狗。让狗有点人模,同时又还是狗样。人类用一块骨头或一只肉包使狗渐次“异化”,终于落到“狗不狗、人不人”。我个人认为,“人不人狗不狗”这句古语蕴藏了人对真正狗性的尊重,狗后来之所以下三流,在其“不狗”之上。狗在这一点上不如狼的坚决。人类之所以不能蔑视狼,是狼有自己的原则:不给我骨头我吃人,给我骨头我同样吃人。狼这么恶狠狠地一路吃下去,人类只能远之。狼总是对人类说:在上帝面前,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动物园里最焦躁不安的就是狼。 


  猫要下流得多。我几乎不想提这东西。她泪汪汪的大眼睛和满嘴胡须简直莫名其妙。她小心翼翼的小解模样、躲在角落里打量人的姿态、眯起眼睛弓了腰体贴主人的抚摸触觉的努力,都标示了她的委琐。猫的最大特点在其腰板上,猫的腰板那样没骨力还背了个脊椎动物的名,真是讨了大便宜。但谁又计较她呢?猫的不怕摔打可能是另一种天赋,一跤之后,她总能站得很稳,立场坚定,四爪朝下。可不知道怎么回事,猫站得愈稳,我愈觉得恶心。站得那么稳还要看狗的脸色,不如摔死了省事。 

 

(-----本来想把这段删了的,因为,我很不喜欢他对猫的“寄托”,我本人是那么的喜欢小猫们,而作者却把可爱的猫们写得这样不堪,不想常常看着不舒服,可是,竟然又爱猫人士在怀疑俺删除的种种不肖动机,也不知道别人怎么对我的动态明察秋毫的,好吧,后来,我就想摘引还是要忠于原著精神的为好,至于看官们如何看自有他们雪亮的眼睛作主。所以,把它们恢复完整。唉,~~~~做人,若经常要这样的作解释多累啊~~~~难道,我也真的变浮躁了吗?我可从来没认为自己是心如止水的圣人呢!)

 

关于猪,我想说它是一种植物。长满肉,随屠夫宰割。或者说,它是一种会走路的肉。人类用几千年心血教它做奴才,可它就连这点心智也没有,只好把它杀掉。猪是唯一在杀戮时得不到同情和尊重的生命。生得肮脏,死得无聊。作为生命,猪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站在动物园里,我时常想,如果没有人类,世界的主人到底会是谁呢?我看好狮子。 


  这里头当然有我对狮子的偏爱,但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推论。我注意过古埃及人的图腾意识,他们的“狮身人面”给了我极大的困惑。根据我的理解,“狮身人面”这个翻译是有问题的,应当是“狮身人头”。古埃及人在尼罗河畔、金字塔下、黄沙之上对生命的理想格局一定是绝望的。“狮身人面”说明了他们矛盾的心态。 


  这种绝望心态给了他们极大的勇敢想象:人类的理性精神+狮子的体魄=理想生命,只有这个生命方能与“自然”打个平手。这样的想象结果是苍凉的、诗意的,是哲学的,也是美学的。 


  然而,就狮子自身而言,他蔑视“智能”。狮对自身体能的自信与自负使他视智力为雕虫。狮子的目光说明了这一点。我常与狮对视。从他那里,我看得见生命的崇高与静穆,也看得见生命的尊严与悲凉。与狮对视时我时常心绪茫然、酸楚万分,有时竟潸然涕下。我承认我害怕狮子。即使隔了栏杆我依旧不寒而栗。他的目光使我不敢长久对视。那种沉静的威严在铁栏杆的那头似浩瀚的夜宇宙。那种极强健的生命力在囹圄之中依然能将我的心灵打得粉碎。我没遇见过狮吼和狮子发威。 


  他就那样平平常常地看你一眼,也胜得过千犬吠、万狼嚎。 


  我注意过以狮为代表的高级动物和以蚂蚁为代表的低级动物的区别。生命的高级与否往往取决于一点:有无孤寂感。高级动物们都有一种懒散、冷漠、孤傲的步行动态,都有一双厌世不群的冰冷目光。他们无视世界的接受与理解,只在懒洋洋的徜徉中再懒洋洋地回回头,看看自己留给苍茫大地的踪迹,他们便安静地沉默了。他们的沉痛与苦楚都是隐蔽的,他们的喧哗与欢愉也是静悄悄的。这种沉默可能来之于他们涉足过的广袤空间。巨大的空间感是易于造就巨大孤寂感的。在孤寂里,生命往往更能有效地体验生命自身与世界。 


  蚂蚁就是能闹。为了一粒米,一块肉屑,一只苍蝇的尸,蚂蚁出动了成千上万的部队,他们热情澎湃,万众欢呼,群情激愤,汹涌而上,汹涌而退。我时常在观察蚂蚁时失却了世界。蚂蚁辛勤的一生让人肃然起敬,又让人可卑可叹。我时常出于同情,给蚂蚁王国送去一大碗米饭。我想,那够他们的国家用好几年了。但是不行。蚂蚁就是那种忙碌委琐的品格,这种品格决定了他们的生存。他们勤劳而又安居乐业,他们为此而充实而幸福,我们又何必硬要同情幸福者什么呢?我从赵忠祥先生解说的专题片《动物世界》里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弱小生命之间往往是相互同情的,互为因果、相依为命的;强大生命之间则是另一种景象,他们之间彼此都很克制,懂得尊重与忍让。我注意到非洲草原上猎豹与雄狮的和睦相处。他们井水不犯河水的安详画面让我感动。猎豹在一边怀旧,而狮子则享受着自己的天伦之乐。这对“一山容不得二虎”是一种嘲弄。这是强大生命之间表现出的一种真正自信。这样的自信是上帝赋予的,没有任何装腔作势,故而平静如水。比较起来人类与狗就小家气多了,胆子越小的狗就愈会叫,自卑的人类则喜欢端了一副架子,放不下。其实,生命的自信是这个世上平静的根源,只要有一方对自己没把握了,世上就有了阴谋与战争。 

 


  我觉得动物间的这种等级差别是极有意味的。等级其实正是秩序。它展示出来的恰恰是强、弱之间的力量落差。有了这个落差,弱者的同情与强者的礼让显得太局限了,永恒的生动画面是:吃与被吃。 


  听说,仅仅是听说,不少国家——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等——是有“国家动物园”的。国家动物园的玩法和城市动物园的玩法一同一异。同,都是看动物;异,方法是相反的,一个是动物在笼子里,一个是人在笼子里。如果这个“听说”成立,“国家动物园”就太反讽了。 


  主与客的位置变化,看与被看的心理逆转,是我们能够面对与承受的么?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就涉及到自由上去了,万一人类没有自由了,也能指望动物们建立一支“绿党”么?然而,我倒是希望我们的国土上能有一座“国家动物园”,从“国家动物园”里走一遭的人,应该都能成为真正的人。至少,能知道人类的今天还是有点乐趣的。这么说吧,上帝既让我们做人,上帝既拿我们作“人”看,总得对得起上帝吧。 


  我这样说当然没有“人类沙文主义”的意思,就像我说“我要做一条好狗”一样,既做了人,就该做得有点人样。人的模样、狗的嘴脸、狼心驴肺、鸡脖子鸭爪,也太不是东西了吧。让上帝见了也吓昏了头,总不太厚道。就我个人而言,投了“人胎”是没有自豪的,既做之,则安之吧。 

 

阅读    收藏 
  上周末,终于去看了!期间哭了几回,散场时更是泪眼婆娑,一眼没看其他人,低头匆匆走出戏院!虽然没有看到完整版,但也深悟李安的用意,所以,几个细节处看得泪如泉涌!我所感悟到的是一种永恒的人性的悲哀!

如今,再看,又有了一层新的感悟:男人就是男人,他们最终的选择99%都会如易先生!情利当头,都会舍情取利,而女人99%也都如王佳芝,还是做了情的牺牲品,这一念想来再观照周遭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觉又一寒战!
 
----------------------------
 
    李安比起张爱玲,是温情的。他至少安排了易先生对王佳芝动情的细节,让王佳芝最后的沦陷可悲得还不那么彻底。

?/P>

http://cimg2.163.com/lady/2007/11/9/20071109105911de021.jpg

前面王佳芝与梁润生的部分不提,单说后面极有层次感的三场床戏。

第一场虐爱。

我记得以前读到过一篇描写男女情与性关系非常精彩的一段文字:“两个人要相逢,相吸,然后是眼角眉梢,你进我推,徘徊着,猜测着,试探着,多少的辛勤多少的准备,赤身肉搏,就为那欲生欲死的一瞬。尔后,就是大海退潮清光万里,万花吹雪繁花落尽……情欲的尽头就是这样了吗?”而《色戒》中这第一场床戏,从王佳芝对易先生的挑逗开始(其实从在香港那次吃饭就开始了),到易先生对王佳芝的暴力入侵,无一不是“眼角眉梢,你进我退”。

其实,男女之事,生理也好,心理也罢,一切的过程不都是用“进退”这二字来概括了么?王与易,在故事里的进退是被推至极致的夸张的体现,再没有比虐爱更合适的形式来表达这种试探与你进我退。这一场,表面上是易占了上风,但王事后的一抹浅笑却更像是胜利者的宣言。

http://cimg2.163.com/lady/2007/11/9/20071109105927b368c.jpg

第二场,王佳芝与易先生在易家偷情。

这一场情欲戏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易先生常常用手按住王佳芝的头,这样的性爱,压抑,苦闷,但也同时因扭曲而倍感刺激。如果说上一场虐爱是王与易之间进退试探的开始,那么这一场偷情就是王佳芝生理沦陷的开始。这一场戏重点在于二人各种姿势的“相互折腾”,并没有情感上的交流,只是单纯的谁压倒谁,谁主宰谁。爱的愉悦在这里并不存在,心有些疼,因为视觉效果的痛苦。看到这里,我禁不住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本法国作家AnneDesclos1954年发表的经典虐恋小说《O娘的故事》,那本书的重点除了露骨的情色描写,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写到了痛与快感的相互转换。后来看电视剧House,有一集也讲到过人在生理上遭受极度痛苦的时候,大脑会自动分泌产生快感的化学物质,所以很多时候“越痛苦越快乐”。当然,痛与快感的生理转换距离《色戒》的话题扯得有点远,但我想说的是电影中的这一幕,正是把痛与快感,对人来说这两种趋于极端的情感结合到了一起,把王佳芝对易先生的情感发展的第二个层次毫不遮掩近乎于残酷的展现了出来。

http://cimg2.163.com/lady/2007/11/9/20071109105939b2e9d.jpg

第三场,是《色戒》情感戏中的次高潮,直接为后面艺伎馆一幕奠定基础,铺展台阶。

这一幕中,王佳芝与易先生之间的纠葛已经正式从生理上升到心理,从在汽车里易先生对审问犯人的血腥描述,到后来两个人同时看挂在床边的枪,到王佳芝用枕头蒙住易先生的眼睛,这里,痛不再是纯粹的生理之痛,痛,源于心理上的挣扎与情感上的撕裂,源于看不到结果的纠缠,源于明知下一步就是深渊但依然被命运推着往前走的无奈与不甘,痛,源于一切没有答案的问题,源于人与自身欲望的战争,源于理智与情感的对立。正是这样强大的心理洪潮,才会伴随着生理高潮的到来,让最汹涌的浪潮摧毁一切禁忌的防线。而当这些无比强烈的情感与挣扎都达到极致的时候,眼泪才是唯一的出口,这才有了结束后王佳芝痛苦的表情与眼眶中隐约的泪光。这一幕的结束,让我禁不住暗自思考,李安怎么能如此了解女人,不仅在心理上细腻刻画,竟然在与生理有关的细节上也可以做到细致入微!

最后一场情欲戏结束之时,王佳芝的从生理到心理的感情变化已经被充分交代,一切的铺垫,渲染,准备都终于完成,影片的高潮正式到来。随后在日本艺伎馆一幕,当王佳芝为易先生轻轻唱着《天涯歌女》的时候,我的感受竟然是肝肠寸断。一方面,是爱上一个不能爱的男人,另一方面,是民族大义,是最应该遵守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藉口可以失守的阵营。在这两种强烈的情感之间,眼看着面前这个女人被生生的撕裂,眼看着悲剧不可逆转的到来,就如同影片前一部分邝裕民他们一刀、一刀、又一刀把老曹扎死一样,没有半点隐晦与遮掩,只有残忍,残忍,赤裸裸的残忍。

但无论如何,李安比起张爱玲,是温情的。他至少安排了易先生对王佳芝动情的细节,让王佳芝最后的沦陷可悲得还不那么彻底。在张爱玲的书里,易先生对王佳芝有的,仅仅只是感动,仅仅只是感动。女人的感情强到可以放弃一切,可到头来,自己却只是一颗棋子,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红颜知己”罢了。张爱玲的心,在我看来,实在是一块青黑的千年寒冰,什么东西到那里都失了温度,不过是一把灰,一滴泪,一捧虚无,一场空梦而已。

三场情欲戏,看完没有半点愉悦,只有说不出的压抑,胸中如同堵了大石,怎样挣扎也没有出口。而影院外的阳光,明亮得刺眼。也许,悲剧的意义正在于看到、理解苦痛从而学会悲天悯人,从而不自觉的去思考而珍惜生命。色与戒,戒不掉的并不是爱欲情仇,而是人与生而来的挣扎,与自己,与别人,与社会。正因为这样的人性戒不掉,爱与痛,才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