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孔子缺点难免,言行不一,经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论语》中记载的许多格言,只有当作孔子与其亲近弟子之间轻松幽默的谈话来读,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在郑失散。有人看见孔子站在东门,便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陶皋,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们重逢后,子贡把那人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形状未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我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他强挣扎,时而得意,时而沮丧,但总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也不惜自我嘲弄。这是真实的孔子,他并不是儒家学者和西方汉学家欲使我们相信的那种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
实际上,人们只有通过孔子的幽默感才能真正鉴赏他的人格美。他的幽默不是庄子式的睿智和讥讽,而是和蔼可亲、听天由命的幽默,这更具典型的中国特色。孔子的人格美经常不为批评家所注意,要感知他身上的巨大吸引力和真正可爱处,惟有与他朝夕相处,形影相伴,就像他与其门徒那样的亲密无间。在我看来,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是社会公德的光辉典范,也不在于他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而在于他是中年老成的孔夫子。他在政治上失败后才彻底放弃政治抱负,潜心从事学问研究。
《史记》记录他一生中这段时期的事迹,其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与《新约·福音》写客西马尼园的一段相媲美,不同的是前者以幽默的情调结尾,因为孔子总是敢于嘲笑自己。那时,孔子周游列国,想找到信任他的统治者,让他掌权,结果四处碰壁,饱受羞辱。他两度被捕,还曾与弟子挨过七天饿,因为他要像疯狂的预言家一样游说各国,而得到的却是轻蔑、嘲笑和闭门羹。他愤然离开齐国,连半小时就能够做熟的午饭也等不及吃,仅带上从锅里舀起的湿米就走了。在卫国他羞辱地坐在车上跟随卫公夫人的车子招摇过市,他只得自我解嘲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论说仁义时卫灵公仰头看着凌云展翅的大雁,于是他在陕西涉黄河往见赵简子,却又遭间阻,他呆在黄河边叹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其命也乎。”因此离开卫,又回到卫,再离卫后,接连去了陈、蔡、叶、蒲诸国,跟随的有几个忠诚的弟子,犹如一群流离失所的人,这时弟子也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但据说孔子“仍旧讲诵弦歌不衰”。《史记》里说,孔子那个时候正是“温温无所试”。
那时孔子及其追随者发现自己困于陈蔡之间,他们当时的谈话深深感动了我。这是孔子一生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孔子便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编著书籍。
孔子在雨中歌唱,谁能不为雨中高歌者所感动?他在那里,带着弟子飘泊荒野,无计可施,无路可走,像一群难以言状的叫化子或流浪汉,但他仍会开开玩笑。他没有愤怒的情绪。我不明白,中国画家为什么不绘出一幅最能表现孔子其人的荒野图。
二.感思篇:“而最为我喜爱的,是孔子真个在雨中歌唱。”
这是林语堂先生在《孔子的智慧》一书中的妙语。“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向西方推介孔子编译的这本书,不仅可以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也可以让我们格式化的孔子思想得以刷新,从而走近孔子,走进《论语》,与孔夫子谈心,与《论语》对话。更何况书中《论语》一章是林语堂先生自认为“最为隽永有味的一章”。
跟随林语堂先生读《论语》,首先在于读书方法的启迪。他不纠缠于具体语句的阐释,而重在方法引导。林语堂以为,《论语》属于零星片断而飞跳飘忽的风格,阅读自然需要读者的凝神苦思。同时可以参照两位宋代大儒的意见。朱熹读《论语》如此提醒:“明白原文的字面是一回事,体会其意义又是另一件事。读书的正当方法是费苦心思索。”而程伊川的意见颇有当代阐释学的意味:“把《论语》中发问者的问题,当作你自己的问题,把孔子的答话当作对你而发,如此,必得到实在的益处。”
通过《孔子的智慧》走进《论语》,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研读林语堂先生的《导言》,可以了解孔子思想的特性和品格的特点;读附录的司马迁的《孔子传》及林氏的译文,可以知人解文;再读《中庸》、《大学》,了解儒学的基础、伦理与政治观点;接着解读《论语》,渐入佳境。林语堂独辟蹊径,节选了《论语》的片段加以组合,透过选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孔子,已是一个脱尽层层脂粉包装的真实的、立体、可敬可亲的学者形象。他不是把孔子的“仁”、“礼”放在首位,而是先选编“夫子自述·旁人描写”,感知孔子的外在形象,接着走进孔子的感情与艺术生活,领略孔子的谈话风格。尤为奇特的是林语堂先生以为《论语》的一些篇章透露了孔老夫子的“霸气”:
子贡问曰:今之从政者何如?“斗筲(才识短浅)之人,何足算也。”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同林语堂先生一起细读《论语》,没有理学的玄奥莫测,没有集注的繁琐求证,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可感、温润和煦。孔子过的日子里那些充实的欢乐,完全合乎人性、合乎人的感情,完全充满艺术的高雅,因为孔子具有深厚的情感、敏锐的感性、高度的优美。
我们可以看到容易流泪的孔子:得意弟子颜回早逝,老先生哭得浑身抽搐颤动;偶遇老相识的丧礼,一边痛哭,一边让弟子解下鞍鞯的一个配件作为丧礼送去……
我们可以领略充满谐趣的孔子:当郑国有人看见逃亡的孔子描述其为“累累若丧家之狗”,他老人家居然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我们可以察觉孔子的坚韧:公元前491年,孔子带领弟子们到处漂泊,在陈、蔡两国之间的旷野荒郊,彷徨踯躅,饱经艰险,如一群兽在旷野中流浪。当他们“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之时,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司马迁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让我们跟随林语堂先生读《论语》,读《孔子的智慧》,也许可以找到一条文化的脉络,触及圣人的脉搏,引起心灵的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