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博客首页 > 正文
傅佩荣:道家比儒家更重视自我内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15:00 新浪博客
傅佩荣:
傅佩荣:从道来看万物,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人来看,原物就有贵贱了。

  精彩语录:

    儒家跟道家分别针对价值上的困难跟存在上的困难,提出他们不同的解决方法。年轻的时候是儒家,努力奋斗,争取人生事业的成功。40岁以后学道家,知道很多事情无可奈何,就潇洒一点,这就是儒和道共同塑造的理想人生。

    道家强调心灵的超然物外

    主持人:应该说道家思想跟儒家思想比起来,它更接近于心灵,而儒家思想更接近于现实世界,能不能这样理解?

  傅佩荣:儒家思想是以人为中心,总是想到人应该怎样,应该怎样。儒家思想关怀人,从小到老,像孔子的志向,希望老子安之、朋友心之、少则怀之。老的少的在社会上最弱势,孔子都要关心,是以人为中心,像“人能宏道,非道宏人”,是孔子很好的一句话。

    但是道家就要设法,他说以人为中心太狭隘了,准确地说是以道为中心,或者用我们的话来说,就不以人为中心,儒家以人为中心,那我就偏偏不以人为中心,因为以人为中心对万物不公平。像冬天到了,很多人家养着宠物、狗给他穿衣服,这个对狗不好。现在很多在西方都已经说,狗跟猫还要看心理医生。我们就问猫跟狗怎么会有心理疾病呢?被人害的,人用人的观念看待猫狗,对猫狗是伤害。庄子就说楚国的郊外飞来一只鸟,非常漂亮,像凤凰一样,国君非常喜欢它,就演奏最好的音乐,甚至用牛羊来请鸟吃,鸟神情悲伤,很快就死了。换句话说你不要用养人的方式养鸟,要用养鸟的方式养鸟。

  主持人:尊重心灵(笑)嘛,我觉得。从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道家思想就是更尊重人的心灵,尊重人内心的感受,强调心灵应该超然于物外,不拘囿于物质世界存在。

    “不得已”的两重境界

  网友:您很欣赏“不得已”这种境界,普通人能做到这种境界吗?能不能准确给我们翻译一下“不得已”到底是什么意思?

  傅佩荣:“不得已”三个字有一般的意思和庄子的意思,一般的意思就是我是被迫的,比如今天是礼拜一要上班,我不得已,或者老板叫我做一件事,虽然下班了,但是我不得已,就好像被外面所安排,不是我自己愿意的。

  庄子所谓的“不得已”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心想事成,就算世界上最有财富、最有权力的人也不见得要什么有什么。与其问我的欲望怎么样,还不如了解客观的形势,了解各种条件成熟吗?我现在说这个话适合吗?我做这件事适合吗?先看看外面的条件是否成熟。成熟的话,我就顺其自然。表面上是不得已,事实上是顺其自然,反而是非常的流畅,没有任何勉强的地方。所以,在这里面就需要对智慧有一种特殊的培养。

  主持人:我们再关注另外一个网友的问题。

  网友:傅老师,我想问一下庄子强调的“自得之乐”和阿Q的“自得之乐”有什么区别?

  傅佩荣:它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鲁迅的《阿Q正传》,阿Q只做到一半。对外面完全承认打不过人,心里面我用精神胜利法,心里想着儿子打老子。或者是用各种方式让我自己外面斗不过,内心却换一个方式来想,让我自己可以找到一个理由或者是借口。

    庄子的话,外表也是类似的,不跟你直接冲突,但是庄子内心有道作为根据,就是外化而内不化。阿Q只做到外化,内也化,外内都化,化到最后一个人活在世界说没有任何自主的能力,环境怎么变我只能跟着它跑。

    庄子不一样,表面上跟其他人都一样,叫“和光同尘”,让一个人不要锋芒毕露。内在又可以跟道结合在一起,跟道结合在一起,就感觉到整体。所以,庄子有一句话非常好,叫做你对万物来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来看万物,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人来看,原物就有贵贱了。比如黄金比石头好,钻石比黄金好,人类自然就喜欢黄金、钻石。如果你从道来看,什么黄金、钻石,任何人类所说的价值都变成相对化了,这样内心就比较能够自得。

   庄子崇奉主动地遗忘

  主持人:傅老师,我自己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庄子谈到“忘”字,提到了两种忘,一种是忘却,一种是遗忘。这两种忘有什么区别?而我们又怎么样能做到这种具有主动性的忘却呢?

  傅佩荣:很好,庄子里面有一点提到“坐忘”,我坐在那里忘了我是谁,我们对庄子的“忘”可以稍微分析一下。如果你忘记自己的脚,代表你鞋子很舒适,很多人穿鞋,不提鞋子,忘了鞋子,你的脚穿在鞋子里面,鞋子很合脚。如果你忘记自己的肚子,代表腰带很合适,当然这个我很难忘记。每一个人在世界任何地方,如果能够忘记自己的某一方面,就代表那一方面很舒适、很自在、很愉快。

    但是再进一步,你还要忘记舒适的这种遗忘。比如我现在说我要忘记一切,忘记一切,但是就是“忘记”这个东西我不能忘记,这样的话也被困住了。庄子提到忘的时候是说你还是一样,设法能够了解所有的一切,都有它的必然性,只要是必然的,就代表是无可奈何,你不能改变。既然不能改变,与其去抱怨、批评,不如去了解、接受。接受了之后,障碍不见得是障碍。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犹太人。犹太人在很多地方都是很辛苦的生存跟工作,他们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他说人如果有6、7个孩子挤在一个小房子里面,他们怎么做呢?他们如果是牧羊的,就把羊赶进房间里面,简直站都没地方站了,这样过了2、3天之后,再把羊全部赶出去,这时会发现,哎呀,好宽敞呀。这就是他们的一种训练方法。让你感觉这里很挤吗?你没见过更挤的。你觉得这里不好,你没见过更差的。让你用各种方式让你忘掉负面的因素,都忘记。

    忘记的目的是要让你自己感觉很舒适,不管你坐在任何地方、任何环境,都要就那个环境的条件设法去了解。我们常讲逆来顺受,开始的时候觉得很不习惯,等到习惯之后也没什么感觉了。别人看会说,哎呀,这种地方你也住得下去。但是你自己住在那边说很好,这里什么都不缺,这是用忘的方法来面对。

  网友:庄子有一句话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忘于江湖”是不是嘻戏玩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之若命”这是一种什么态度?

  傅佩荣:庄子讲这句话是讲一个比喻,他说泉水干枯了,几条鱼在陆地上,接着他们相濡以沫,我吐一口水给你,你吐一口气给我,互相努力,他说这样太辛苦了,还不如相忘于江湖。

    当然我们也知道,鱼在水里面,在江跟湖里面最愉快,在里面根本忘了我是鱼,忘了我是谁是谁。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人活在世界上往往就是前面八个字:“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比如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上很乱,我们是同一个门,大家相互鼓励,你好好努力,我好好加油。每个人都忘了需要什么鼓励不鼓励,都能够自由自在,好像天地之间就跟我们是鱼在水里面一样,就忘了我是什么鱼,也忘了这条鱼跟我是什么关系,这是庄子的比喻。

  最后您提到一句话,“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句话很好,可以跟孔子对照起来。《论语》里面有一个人描写孔子描写得特别好,这个人不是孔子的学生,因为孔子的学生有时看孔子太伟大,反而难做客观的描述。这个人提到孔子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明知道我的理想不能实现,但是觉得这是我该做的,我还是要做。庄子不一样,庄子说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用白话来说,我知道一件事情或者是我的遭遇是我无可奈何不能改变的,我就安心接受它,当做我的命运,这样就好了。与其跟命运抗争,不如去了解它、顺从它,在这个里面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主持人:另外一位网友在网上问,他说他想了解道家主张的“顺其自然”和“听天由命”思想区别在哪里?

  傅佩荣:这两个差别不大,因为“听天由命”的“天”在某种理解上也是自然界,上天安排我到什么情况我就接受了。“顺其自然”不再特别谈到天,因为如果谈到天比较复杂,古时候对天的观念比较复杂。“顺其自然”还是要看各种条件是否配合好,我们慢慢有生活经验就知道,许多事情,如果你顺势而行叫做水到渠成。如果逆势而行,很辛苦。做了半天别人也不见得认同,你自己也觉得耗尽力气。

  这里比较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所谓的“乐天知命”这四个字,儒家、道家都蛮接近的。另外顺便可以补充一点,因为昨天谈《易经》,您提到杨振宁先生提到谈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易经》提出来的。我这里强调,《易经》并没有谈到天人合一,谈天人合一是庄子,“天人合一”四个字最初的原文是庄子说的,人跟天是一个整体。道家讲天的时候是规定是自然界,等于自然界跟人是一个整体,就避免用人的主观偏见、主观愿望或者是人类惟一单一的价值来改变大自然。所以,讲天人合一是道家的倾向。儒家如果要讲,是讲天人合德,你要修养德行,达到天命所给你的要求。我们可以下次再说。

    完美的人生需要儒与道的相互配合

  主持人:道家很多思想都是针对儒家思想的,可能很多网友也了解他们思想的差异。但是您觉得作为中国的两大哲学思想,他们有没有共通的地方?

  傅佩荣:他们共通的地方可以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方面就是根源,为什么会出现儒家,为什么会出现道家呢?你如果从孔子跟老子两大学派创始的背景来看可以发现一个事实。

  在春秋时代末期,是一个虚无主义的时代。什么叫虚无主义呢?有两种。第一种是儒家所关注的,他说人活在世界上善恶没有报应,那我干吗行善避恶呢?这是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这种主义出来之后人就胡作非为,反正做好事没用,做坏事无所谓,只要不被抓到就好了。这种虚无主义是儒家所担心的,所以儒家所关怀的是人的世界礼坏乐崩,要重新找到价值的来源跟根据,这是儒家。

  道家不一样,道家说真正的虚无主义可怕的地方在哪里?你活着是一回,死了也差不多,活着那么苦,死了就算了,这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虚无主义这两种在春秋战国时代同时存在,是标准的唯一时代。儒家跟道家分别针对价值上的困难跟存在上的困难,提出他们不同的解决方法。那么后面的发展,显然在中国文化里是以儒家为主。为什么?因为儒家负责传递教育。任何一个学派,只要掌握到教育,就可以解释什么叫经典,小孩子就要念,念了之后能够让你修身齐家推出去。社会需要这样的思想,儒家始终把握中国的教育,使得一代一代中国人都有接近得非常类似的观念。道家说你那一套永远是不能达到完美,始终在那边50步100步很辛苦,因为社会上从来没有太平过。大家说有智慧的人还不如不要这么快介入。道家比较偏向中国在文学上、艺术上的发展,从汉代以来一直有很多人抱着一种隐居的心态,天下这么乱,我再努力也没什么用,不如隐居起来,让自己可以自在逍遥过这一生。

  这两派在现代人来看,我们可以把它合在一个人的身上。比如说我上班的时候做儒家,准时上班、下班,工作做好。下班之后放假的时候可以当道家,潇洒一点。我年轻的时候,30岁以前到40岁,都是儒家,努力奋斗,争取人生事业的成功跟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到40以上,我学道家,知道很多事情无可奈何,我就可以潇洒一点。这是儒与道可以配合的地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进入网上大讲堂往期精彩回顾

傅佩荣《庄子心得》




发表评论
新浪博客搜索   帮助 │ 爱问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4相关链接
·网上大讲堂之十:傅佩荣谈《易经》对现代人的启...(2007-07-30 18:36:53 )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系列讲座:说国学论人生(2007-07-25 13:19:55 )
·傅佩荣眼中的面包与人生(2007-06-02 20:46:44 )
·傅佩荣讲孔子:《论语》半部治天下(2007-05-17 12:09:21 )
·傅佩荣:儒家是安定社会的力量(2007-05-16 10:48:08 )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孔孟不是神(2007-04-29 14:24:11 )
·对话傅佩荣:传统文化里有支撑我们的理念(2007-04-29 14:24:11 )
·复活孔子的台湾学者傅佩荣(图)(2007-04-26 15:5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