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为什么会记不住名字
心理学
心理健康
视觉听觉与触觉
记忆模式
|
分类:
观后感
|
在家工作久了,偶尔会想不起同事的名字。明明非常熟悉,甚至刚刚才视频过,可以马上想起他/她的样子、表情、声音,却会在发邮件时忽然忘记,应该敲下哪个字母,以便outlook最快找出那个人的邮箱……有时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得去回溯若干邮件,或按字母顺序笨拙试错,然后不出意外眼前一亮……啊啦啦,怎么刚刚就是想不起来呢?
还有一种情况是现场遇到新朋友,彼此自报家门后,转身就把人名给忘了。哪怕后来相谈甚欢,记得他/她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就是死活想不起名字,才意识到为什么会有名片这种东西,要么及时主动加个微信也行啊。
一个简单的解释是:你不够用心,没有熟悉到那个程度。那为啥就名字需要特别用心?明明其他很多方面,都毫不费力就记住了。今天没事儿上网查了查,原来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早被专家研究过了,从人的记忆模式到名字的特殊属性,了解以下事实,你可能会像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记
(2015-07-08 05:41)
标签:
日本漫改电影
小森
原著五十嵐大介
96年生的桥本爱
日本山区传统农业
|
分类:
观后感
|
《小森》是以日本山区传统农业为背景的系列电影,分《夏/秋》和《冬/春》两部。情节很简单,画面很静美,主角是个年方18的美少女,看她上山,下厨,松土,爬树,的确比看满头大汗的农民伯伯赏心悦目。是以大家都说它小清新。我差点儿被这句评语误导,以为除了卖萌,其它没什么好看。要是改成“美少女解说的高水平日本山区农业生活纪实大片”,会否更吸引人点呢?唉,这句子首先就不美。
女主角东京失意,独自回乡务农。这个地方就叫小森。骑车去最近的小镇要两个钟头往返,去最近的超市要一天。夏天非常潮,热得汗流浃背,还要烧炉子给房间祛霉。冬天没什么新鲜的东西,吃的都是前三季的储粮:红薯,柿饼,腌菜等。但是女主角变着花样的做饭,镜头里的小森和食物,看上去也总是很美。跟花上一天功夫去超市相比,在家耗上两三个
(2015-01-14 06:51)
标签:
《中国鸟人》
日本电影
三池崇史
原著椎名诚
云南风光
|
分类:
观后感
|
我看过的第二部鸟人电影,是摄于1998的《中国鸟人》,由日本著名的暴力邪典派导演三池崇史执导,讲述一个日本珠宝公司的普通职员,跟着一个翻译和一个追债的日本黑帮,为了开发玉石矿脉,跋山涉水远赴中国,深入云南边区的故事。
故事很奇幻,而且是那种隐藏在平淡的写实风格下几乎不露痕迹的奇幻,我很喜欢!
影片从本木雅弘饰演的小职员代替生病的同事仓促上路开始。飞机,火车,汽车,平淡到近乎无聊。之后进入山区,风光迤逦,渐入“佳境”。搭乘乌龟拉的竹筏过河之后,还要徒步翻山越岭,气急败坏的黑帮质问翻译:不是说只剩十分之一(的路程)了吗?翻译哆嗦着回答:是啊,从你们日本算起啊。
终于到了矿脉所属的村寨。本来办好事就走的,翻译兼导游误食了令人失忆的蘑菇,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无所事事的小职员这才发现,这个看似普通的异族小村,原来是传说中上古鸟人的后裔,村里的老人,还依稀记得他们的爷爷辈里,仍零星有几个会飞的。据说这种技艺是从狩猎变农耕后逐渐退化
(2015-01-12 21:27)
标签:
《birdy》
尼古拉斯·凯奇
马修·莫迪恩
《鸟人》1984
友情与越战
|
分类:
观后感
|
忽然想起,我已经看过三部关于鸟人的电影了。最新的这部最难看。
先说1984年出品的反战片《Birdy》,直译过来就是《鸟人》,也有地方译作《鸟孩》。是个从小向往飞翔的男孩,长大后目睹越南战场上的种种残酷,精神崩溃。在精神病院里,他赤身裸体,从不说话,每天以鸟的姿态蹲着,以鸟的方式进食,望着窗外的一方蓝天神游。为了治疗鸟孩,医院找来他的儿时好友。这个好友由当时还不出名的尼古拉斯·凯奇扮演,个人觉得比主角出彩。
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好友使尽浑身解数试图唤回鸟孩的过程。其间各种回忆,煽情,最后不惜也将自己脱光,扮作鸟状,跟着鸟孩一起沉沦。那个时候还不流行夫夫,所以我没看出任何异样,只是单纯的被两人的友情感动,觉得战争什么的都是浮云。——由此可见,这并非一部成功的反战片。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将使我强大”。很多反战片通过将战争的创伤集中到几个帅哥美女——不管英雄还是牺牲品——的身上,反而弱化了战争的残酷:因为也将观众的注意力从真实的大规模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