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5-04-27 09:27)
标签:

杂谈

随笔 〡江少宾:侯卫东的非虚构
2015-04-26江少宾前提前提
前提

微信号hwd1964dy

功能介绍和而不同的前提,来自文明的讨论。惠顾《前提》,不求达成共识,仅在推广常识。

原载4月19日《安徽商报》

最近几年,“非虚构”一词忽然大热,既有非虚构的散文,也有非虚构的小说,自然也有人持定了“非虚构”这三个字,游离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玩起了文化和历史。

  在这些名目繁多以至于令人眼花缭乱的文体现象背后,潜伏着读者对于真实与真相的阅读需求。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曾成功推出《士时代的痛》的知名作家侯卫东,忽然抛出了煌煌五十万言的长篇写实小说《黄的

标签:

中国

士时代的痛

侯卫东官场笔记

合肥晚报

百家讲坛

杂谈

文人当官痛不痛
——侯卫东新作《士时代的痛》引发争议
曹军

 

 

      家父常批我“不读书”,所以最近俺也装模作样找几本书来看看。无独有偶,近段时期,两部与“侯卫东”有关的作品均引发争议,我等娱记,哪里热闹哪里钻,当然不会放过。一部是当红网络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通过虚构人物“侯卫东”的仕途轨迹,全景描绘了当下官场原生态图卷,引起坊间追读;另一部新书《士时代的痛——侯卫东解读“士”与“官”》,则是作家侯卫东的读史笔记,近期在文史界掀起了有关“士时代”的论争。巧的是,两部作品虽非出自一人之手,但都有参悟“士”与“仕”关系之意

标签:

文化

孔子如高原。孟子好似孤峰突起。荀子所呈现出的是河流气质。


荀子的思想,一方面是时势逼出来;另一方面,也来自他独特的经历和性格。他是一个相信交流沟通的社会活动家,从妥协精神上看,他和先行者孔子、孟子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气质。而在主张并践行政治理想上,在和君王权贵构筑互动关系方面,这三位春秋战国的大儒,呈现出各自不同性情的人生地貌——
孔子如高原,处于礼仪之美的雪峰梦境和礼崩乐坏的现实平野之间,高原来自他的自我坚守和对使命的担当。他的“为政以德”的理想社会,建立在万年积雪的大地之上,雪像礼的仪制,覆盖出“纯洁”的社会秩序,令他一生痴迷、流连忘返。而“天下无道”的现实,却是道德与风尚的雪峰空前的滑坡,雪水消融,呈现出“知德者鲜矣”的混浊景观。他以修身自省的人生,构筑起继往圣、开来世的梦想高原,期望用仁政填充纵横的沟壑,以礼制的回归和重建,让流落的散沙聚集隆起。即使是在到处碰壁的长长叹息中,他仍然立于“士志于道”的人格高度,以“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比喻,表露出“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的斗志。
孟子好似孤峰突起,他以自身的道德修养能量,积蓄出

标签:

春秋战国

士阶层

士时代

侯卫东

新书

文化

(作者:童立)

 

日前,刚刚出版的《士时代的痛》(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书作者侯卫东提出:要为“士时代”这一概念命名。他也是目前国内首次提出这一独特划分方式的作家,即将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237年这个时间段以“士时代”命名。并将士时代的士,从山地气质、河流气质和森林气质的三大类、共十二种不同的气质类型中,梳理出士的十二种“性情星座”;这种大胆而独到的提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文学和史学界的双重争议。学者叶匡政率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士时代”有待商榷

标签:

博客五周年

我的博客今天4306天啦!

2005年11月02日,在新浪博客安家。

2005年11月03日,写下了第一篇博文:《鸟化石》

2008年02月24日,上传了第一张图片到相册。

这些年来,新浪博客,陪伴着我一点一点谱写生活。

文 章  86篇
图 片  3张
访问人数 36940次
标签:

杂谈

大地的抬升,一定会伴生新的地貌;

每一次大的造山运动,在改变地形的同时,一定以崭新的地表风貌重构新的生态系统。山的雄起;雨水的冲蚀和从冰雪消融开始的水系发育,对地表重新塑形;植被生长带来的景观和水份,以及对土壤的改造;风的剥蚀让隆起的地形裸露出品质和硬度……

标签:

文化

分类: 随笔

荀子入秦的时间当不超过公元前266年以前,即在秦昭王执政、范雎为相的时期,是时商鞅变法的政策已持续到第四代。因变法逐渐强大的秦国,此时足以傲视群雄。而在东方六国的眼里,处于西方偏远之地的秦国,完全是不讲文明的暴发户——但在让人看不起的同时,谁也不敢小视其军事实力。

既鄙视又不得不重视,六国的矛盾心理是否充分地投射在荀子的身上,不得而知。荀子是一个伟人,但不是神明,他或多或少会被主流舆论影响;如若带着预谋的批判心态走进秦国,而所见所闻,一定会让荀子感到颠覆性的反差。

果不其然,通过在秦国的参观访问和实地考察,荀子看到了一个“古代阳光照耀的秦国”——

从老百姓来看,习俗文明,民风朴素无华;

从官吏来看,谦恭节俭,爱岗敬业;

观察国都的士大夫阶层,廉洁奉公,不拉帮结派;

再看朝廷中枢,从容决定处理政务,几可称得上无为而治……

这是怎样一个安定和谐的社

(2010-06-14 18:08)
标签:

士子

阶层

社会等级

政治生活

春秋战国

孔子

孟子

荀子

文化

在我看来,士阶层,或早期“知识分子”的兴起,总的来说是在一个“破”的背景下开始的,是在一个“立”的过程中成长的,是在一个“动”的态势下蔓延开来的,是在一个“争”的环境里达到高峰的。

不妨再以公元前500年的孔子、公元前310

标签:

杂谈

 

荀子的思想,一方面是时势逼出来;另一方面,也来自他独特的经历和性格。他是一个相信交流沟通的社会活动家,从妥协精神上看,他和先行者孔子、孟子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气质。而在主张并践行政治理想,在和君王权贵构筑互动关系方面,这三位春秋战国的大儒,呈现出各自不同性情的人生地貌——

孔子如高原,处于礼仪之美的雪峰梦境和礼崩乐坏的现实平野之间,高原来自他的自我坚守和对使命的担当。他的“为政以德”的理想社会,建立在万年积雪区之上,雪像礼的仪制,覆盖出“纯洁”的社会秩序,令他一生痴迷、流连忘返。而“天下无道”的现实,却是道德与风尚的雪峰空前滑坡,雪水消融,呈现出“知德者鲜矣”的混浊景观。他以修身自省的人生,构筑起继往圣、开来世的梦想高原,期望用仁政填充纵横的沟壑,以礼制的回归和重建让流落的散沙聚集隆起。即使是在到处碰壁的长长叹息中,他仍然立于“士志于道”的人格高度,以“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比喻,表露出“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的斗志。

孟子好似孤峰突起,他以

标签:

杂谈

我是在青年时代离开家乡的,先读书,后从政,相信很多有志青年都有过和我类似的经历。一般说来,离开家乡的这种举动,都会和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说法联系在一起。但对我而言,却是一个意外。关于我告别故乡上蔡的动机,几千年来的解释,不但一直不大光彩,甚至还有一点龌龊。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有一只肮脏的老鼠,挡死了我本该通往伟大理想的阳关大道,逼迫我走上了满足个人私欲的独木桥。在以后荣极一时的岁月里,我也曾试图梳理过自己出走的缘由,这容易产生自我贴金的错觉。有一段时间,我沉湎于故土流传的关于我离乡的传奇中,但这是儿子李由向我复述的往事。儿子美我,私我也,这一点我很清楚。

我们父子之间当时的谈话,是在相府进行的。早先的记忆已非常遥远,高大官署那种空阔森严的氛围和场景,让本属家庭间成员的见面,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庄重感。这份尴尬被聪明的李由捕捉,他巧妙地把自己上任的话题,引到我当年至关重要的出走,往事被这么轻轻提出来,他看着我时立马就恢复儿子面对父亲的坦然,不再有即将履新的郡守拜见丞相的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