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分类: 生活杂感
      终于在2016年即将过去之际看完了十集的电视剧《一地鸡毛》。虽然没有看刘震云的小说,但是电视剧在我1981年至1991年工作过的办公室拍的。我估计那时节我已经调到院部所以只是听说,没有看到剧组。对此,我那个担任主角的表弟也深感遗憾。
     边看电视剧屏幕上出现很多弹幕,让我了解到看这个90年代的电视剧年轻人的想法。这个电视剧很贴近生活。现在这种现实主义的题材不多了。现在回过头去看九十年代我看到屏幕上的人山人海,心想那时候人那么多吗?再看看简单的生活和服饰,倍感亲切。掐指一算也过去2、30年了。
     办公室的人物活灵活现,老孙、老乔是失败者。我想想自己何尝不是和他们一样? 想当初北大研究生毕业的时候,绝不是22岁而是将近四十了。然而我的决定何其草率。一毕业就到张自忠路3号,只因为当年一个室主任的游说,让研究生上他们所去 ,结果伤了季先生的心。我们这些老五届工作是半路出家,没有积累工作很难深入。又上有老下有小有上初中的女儿和得病的七十多岁老母不能集中精力。的确是精准的“一地
标签:

白曙

广东

火线下之歌

中国诗歌会

现实文学

分类: 学者传略

 以为这系列写完了呢。没想到今天又找到一位。

  姓 名: 陈白曙

  笔 名: 白曙、方未艾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12-1986

  民 族: 汉族

  原名陈作梅,广东台山人。1932年就读于上海暨南大学,曾参加左联,同时与他人发起组织中国诗歌会并任领导成员、《新诗歌》编委,(1912――1986)左翼诗人。又名陈子桢,广东台山县人。上海暨南大学学生。1932年夏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秋,任“左联”暨南大学小组组长,“左联”诗歌小组和中国诗歌会成员,参加编辑《新诗歌》杂志,积极开展诗歌大众化运动。在该刊发表《天未明》、《暮耕》、《是什么世界》等大众化诗歌。1934年,负责《文学新地》诗歌工作。1936年7月,与尹庚合编《现实文学》月刊。同年,加入中国文艺家协会,拥护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在同年3月《夜莺》1卷期发表小说《她的忧郁》,在4月《文学丛报》诞生号和7月《现实文学》1期发表诗歌《雪原上》和《山谷的风》。同年,出

标签:

清唱剧

《河梁话别

《怅恨歌》

卢前

中国

杂谈

分类: 文艺杂谈

1942年陈田鹤谱写了卢前词的清唱剧《河梁话别》,此后每逢迁居他首先要带的书就是永葵出版社出版的《河梁话别》的几本样书。

清唱剧  《河梁话别》

《河梁话别》创作于1942年7月曾经在40年代多次演出过。解放后在港台仍然有不少合唱团演唱。影响甚广。建国以来国内没有演唱过。作为以苏武的形象来歌颂民族气节的作品今天仍有欣赏的价值。其中的合唱曲《贝加尔湖上的雪》曾经被中央乐团合唱队演唱。严良堃指挥。曾经被选入中国合唱极品的第13首。

苏武李陵的唱段最近也被收入国内的歌剧声乐教材。

人物

苏武   男中音

李陵   男高音

单于   男低音

卫律  男低音

词作者为卢前,词甚为优美。

卢前(1905年3月2日~1951年4月17日),原名正绅,字冀野,自号饮虹、小疏,江苏南京人。戏曲史研究专家、散曲作家、剧作家、诗人,词曲大师吴梅的高足。自小聪颖,“十岁能文章”,“年十二三始好韵语”。1921年投考国立东南大学国文系,虽中文成绩优异却因数学零分而未被录取,翌年以“特别生”名义被录取入国文系,师从

标签:

歌剧

神曲

旧桥

遗嘱

贾尼斯基基

佛罗伦萨

分类: 文艺杂谈

我带着疑问走进剧场----小剧场歌剧是不是只用一个钢琴伴奏的。其实这里也有我的一个目的。

明年我希望父亲陈田鹤1942年创作的清唱剧《河梁话别》能够顺利在他百年纪念音乐会上演出。所以来借鉴。

一进剧场我看到观众很少,觉得诧异已经是7点一刻了。后来观众鱼贯而来。也坐满了。第二个惊诧是舞台的正面是诺大的一个紫色的但丁《神曲》的看板。原来这部歌剧选自但丁的《神曲》呢。我对《神曲》不了解,没有阅读过。

这次借机了解文艺复兴的精神。

   在普契尼众多的歌剧作品中,这部歌剧(贾尼斯基基)并不算是杰出的作品之一,故事取材源自意大利诗人但丁(Dante)作品《神曲》(the Divine Comedy)中的一段描述。
  大意是叙述富有的度那提(Donati)过世了,由于其遗嘱将全数财产捐给修道院,亲人失望之余找来足智多谋的贾尼斯基基----农民出身的城市新移民--帮忙,贾尼斯基基果然想出窜改遗嘱的好办法,由他本人假扮尚未过世的度那提先生,乔装病重并请来医生及公证人,重新改立遗嘱,狡诈的贾尼斯基基果然将部分财产转分给亲友,却将最重要的财产分给自己,度那提的亲人们虽气愤,却因害怕共谋窜改遗嘱被抓入狱而不敢揭发。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评

雨天正好是读书天。拿出一本普及本的日文书,不知不觉地读了下去。

    在明治政府派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人员之后才想到派语言文学方面的人去“入欧”1901年到1902年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夏目漱石35岁,作为一个老留学生到英国留学。何况夏目还是托了老丈人的福才搞到这个机会。180磅的留学盘缠是每月到英格兰银行去领取,远远不能够上牛津剑桥。只好到伦敦大学新开的学院去旁听,自然无法与20啷当岁的青年学子比,又碍于面子不肯与青年才俊交往只好去听私人授课。卡莱尔对于他就像是鲁迅的藤野先生,从他那里学了不少知识。他虽然没有正式上课,但是很努力自学,生活费的三分之一都用来买书。

  这本书的后半部全是当年的照片,07年我去伦敦基本都参观过了,看来伦敦的主要建筑在1901年就已经存在,所不同的是现在马路上跑的不是马车而是双层汽车。我住的女儿的宿舍就在塔桥附近。每天都要经过。我之所以对于伦敦塔的参观感兴趣也是知道夏目漱石写过《伦敦塔》,终于有一天在一个刮风的日子去参观了,在这里我也体会出来夏目漱石所看到的王朝的血腥。

   1078年,威廉王在罗马人的城堡旧址建起了怀特塔,其真正的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