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4 10:10)
做对行业有用的人,做对行业有益的事,一直是我的梦想。在《中国电子报》4年,基本算是电子信息产业内的一个行业人了,而《中国电子报》也抵制住了媒体经营的下滑,呈稳定增长态势。似乎“为梦想而奋斗”的条件基本具备,我打算向当年撤消行政部门一样,推行“一个总编室、一个编辑部、一个经营部、一个CEN网”的大部门制。配合“四个一”,我使出了怪异的招数——将日常绩效考核和项目考核移交两位可敬可爱的搭档,专心于做销售,专心于做新媒体。
对于一家脱胎于政府机关、存在近30年的事业编制的报社来说,我深切地感受到部门合并的艰辛。不说“既得利益”的老俗套,就是“官本位”的观念就让人望而却步。但,不改只有死路一条,不是我穷折腾,而是产业变化了,市场变化了,不改变者必将成为产业发展、报社发展的“绊脚石”。
大部门的核心就是撤消部门,每一个岗位都按照产业链基本规律规划自己的产品线,每个岗位都按照价值链的基本规律策划经营项目。我们再也不用痛恨部门之间高高的“围墙”,我们看到的都是信心满满的产品线或项目库团队。只有淡化了部门观念的人,才能适应报社的发展;只有融入一个个产品线、一个
标签:
招聘
行业报
电子报
杂谈
|
分类:
工作日记
|
电子报社的招聘风格与别人不同。别人一般是多个考官面对一个应试者,问的多,讲的少,我称之为“审问式”面试。我面试喜欢同时约请多个应试者,我先讲(主要是介绍报社和岗位),然后请应试者提问,我称之为“体验式”招聘。
我是基于以下两个考虑:
一是编辑记者的基本技能是“提问”。记者的提问不仅要服务于自己版面的需求,服务于自己对事实真相的追求,还要对被采访者(被提问者)有所启发、有所共鸣。对于行业报的记者更是如此。因为我们的记者是行业的直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不光是他生产的版面或知识产品,他的一言一行都应该是有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们记者的资深不仅是能够提出专业的问题、问到真实的事实,还要透过提问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启发被采访者去思考,从而达到共鸣之目的。不会提问的应试者将来可能是一位不会提问的记者,或者无法称其为记者。
二是报纸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需要集纳和碰撞。我曾经在武大和清华、人大旁听过几次新闻学课程,是一个十足的外行。我的道听途说却让我记
(2010-09-21 08:34)
标签:
编辑记者
深度
独家
杂谈
|
分类:
工作日记
|
独家和深度是媒体的生命所在,是编辑记者的价值所在。然而,随着信息的泛滥和媒体传播力的式微,独家采访、独家报道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了,深度文章越来越被“快餐文化”所取代或被臭长而空洞的大文章所曲解。特别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社会变迁,编辑记者正在从以车马费为标志的“甲方”演变成以“购买采访权”“乙方”所取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编辑记者就无所作为了,行业媒体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独家和深度依然是行业报和行业报编辑记者的理想追求,甚至是基本生存本能。
如今的独家和深度有了新的解释,不是机会主义的——采访机会、采访资源的优先权,而是实力主义的——独特的视角、独家的观点和深度的分析、深刻的内涵。具体到编辑记者,对于每一个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就是要做“三性”:
1、产业演进的纵深性。要把个人对行业的理解、个人在行业内的积累,转化为思想、知识和智慧,流淌到文章之中去。
2、产业链条的关联性。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不能孤立地去看,而是放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完整产业链中去判断、去思考。
&n
(2010-09-06 08:54)
标签:
三次产业
媒体
编辑记者
杂谈
|
分类:
工作日记
|
西方产业经济学创造了“三次产业”的划分理论。直接取之于自然的农业和采摘业为第一次产业,在第一次产业基础上的进一步加工的工业为第二次产业,非物资生产部门的服务业就是第三次产业分工。
粗暴地按这种划分方法理解,新闻媒体是提供信息、生产知识、创造智慧的,当属第三次产业。但是,笔者“比猫画虎”一次,斗胆把高雅的新闻媒体业务做“新三次产业”划分。
第一次产业是信息传递。即新闻媒体的记者扮演信息采集者的角色,透过新闻媒体介质,把事实发生或存在的信息告诉一定的人群。这是媒体的基本功,被现在的媒体记者演义得更现实、更具体。比如参加厂商的发布会,拿回新闻稿而且是电子版,稍加编辑就在“纸上谈兵”了。比如参加政府的发布活动,拿来领导的讲话稿,理出个“领导认为”、“领导强调”、“领导指出”等等,就登到了报纸的显要位置。这样的工作需要编辑记者不怕吃苦(跑的勤)、资源丰富(机会多)、认真负责(准确性),适合于刚毕业1-3年的编辑记者。
第二次产业是知识生产。即横向、纵向、跨时空地深度加工采写来的信息,或者以专家
(2010-09-01 09:05)
标签:
行业报
主动服务体系
重点产品线
重大项目库
杂谈
|
分类:
工作日记
|
“衰”的是机会主义的行业报和机会主义的记者,实力派的行业报、真正资深的记者依然健康地活着,并且坚挺着。
坚挺的行业报具备一下实力:
一是明晰的重点产品线。
(2010-08-31 16:09)
本报记者 徐恒
电动汽车一直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八五”、“九五”期间,我国就曾组织进行电动汽车的攻关,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又将电动汽车列入“863”计划。目前,我国基本掌握了整车动力系统匹配与集成设计、整车控制技术,样车的动力性和能耗水平与国外水平相当。另外,在小型纯电动汽车和大型公交车方面也已实现了小规模生产和示范运行,但要实现全面产业化、大规模市场化还需要迈过四道坎:
第一,降低成本。产品的高成本直接影响到其产业化发展,除了较高的研发费用外,电动汽车新增了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明显增加了汽车成本。尤其是高能量动力电池目前尚未大批量产业化,生产成本较高。与传统汽车相比,尽管其使用成本有所降低,消费者选择购买价格昂贵的电动汽车并不见得划算,这已成为电动汽车产业化的瓶颈之一。当然,政府也在着手攻破这一瓶颈。今年多个部委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其中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6万元/辆。
第二,需要攻克关键技术。目前国内企业电动汽车研发力度有待加强,且尚未完全掌握整车及零部件核心技术,表现在:
(2010-08-31 16:04)
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电子报》记者 李映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热门话题,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和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力度,以争夺下一代汽车主导权。一系列密集扶持和补贴政策的出台彰显出我国希望借此在下一轮汽车产业制高点中崭露头角的决心。我们在汽车、发动机和新能源等方面相距欧美和日本还有一定的差距,他们已逐步奠定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工业基础。直接摈弃传统汽车想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超越,我们还需要脚踏实地,加紧补课。
一是要合理配置资源。如何在开发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之间配置资源,如何在过渡阶段使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平缓地过渡至关重要。纯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还需要5~10年的时间,抓紧做好传统发动机的节能减排工作,既可缓解目前面对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又可持续提升中国汽车的整体技术实力,为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打好技术基础。
二是加快核心共性技术的开发。
8月27日,一个平凡的日子。但是对于我的同事来说,这个日子不平凡,因为是她的生日。对于我和我的大多数同事来说,今年的这个日子更不平凡,因为这是她55岁生日,是她即将离开工作岗位、开始新的生活的日子。
几天来,我一直惦记着这个日子,一直想说些什么,想写些什么。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小电子报”7个创始人之一,也不仅仅是因为她是我在电子报真正欢送退休的第一人。真正原因是,我没有偶像,但我很崇拜她。
崇拜她能够在激荡的社会变革中,很快从一位贵族小姐转变为接受劳动改造的“黑分子”。
崇拜她没有被沉重的农活压垮,无论在东北农场,还是山东农村,她没有向一些知青一样“下嫁”当地。这不仅证明她对生活一直没有失去信心,更证明她有一份对后代、对他人负责的赤诚之心。
崇拜她童年被受凌辱之后, 不但没有对社会仇恨,而且以百倍的努力感谢社会给予她拨云见日的机会。
崇拜她没有留恋曾经的贵族身份,在日常工作中不争不斗、任劳任怨。哪怕倒了临退休的日子,依然笑口常开,依然监守岗位,依然认认真真地作好《电子报参考》。
……
&
(2010-08-26 13:09)
标签:
和谐号
高速铁路
产业报
杂谈
|
分类:
传媒标杆
|
昨天搭D往返与北京与济南之间。早上8:20乘D35前往济南,二等座。下午18:16乘D38返回北京,无座,而且晚发42分钟。
在过去10年的工作中,类似的“当天去当天回”的出差并不是少数,但记忆深刻的有三次。
一次是去南京汇报一家企业上市前的预研报告。业务类型是全新的,为一家即将上市的企业做预研,第一次把研究报告从服务企业市场决策转向资本运营决策;客户和客户所从事的业务是全新的,一家应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市政交通、服务于公共安全的客户,用现在时髦的话讲,这家企业称不上做物联网的,至少可以称得上是做智能城市的。心情也是全新的,因为我的职务中出现了自己顶礼膜拜的“总裁”俩字,当然前面还有一个“副字”。当然,乘坐的交通工具也是全新的——当年夕发朝至的Z字车刚开行。
一次是去长春采访一家PC用户——一汽大众。因为是就职单位少有的自费采访,因为是副总编辑一人去一线采访,尽管是服务一家非常有分量的广告客户,出于节省成本的目的,我还是选择了当天去当天回。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天我要把一部分工作交接给另一位同事。为了避免24点之前还没
泛在服务之古城建设:
绍兴无线电参与建设新古城
本报记者 樊哲高
绍兴是历史名城,也是经济强市。据冯校祥介绍,在2010年全国百强城镇中,浙江省有20个,而绍兴就占了6个,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名靠前。目前,绍兴工业经济中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例,纺织、酿酒、轻工等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配合全市的经济建设,保障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挥无线电服务经济社会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新时期绍兴无线电管理的新任务。”冯校详说。
据了解,绍兴市无线电管理局目前正式在编人员共有7个人,无线电相关专业毕业的6人。有1个监测中心、2个高山监测站、2个小型监测站、1辆移动监测车,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无线电监测网。“如何让有限的人员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让无线电管理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是让我们困惑的事情。但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绍兴市无线电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