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刘维颖

群鸡

俞胜

分类: 评论

吕梁刘维颖(一级作家)

 

一向不多读《文艺报》副刊之小说,下午读了俞胜《群鸡》。颇多感触。此作似应划入儿童文学范畴,但深层内涵恐怕只有成人才能读得懂。若以儿童文学读,我们看到的是励志,是改变生存境遇的艰难。若以成人角度看,这小说实为国民精神批判之作。

小说以《群鸡》名之,实已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者即在于此。小说中之“国老”是典型的清谈家。他的“鸡生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他的理论时有闪光处,但所有这一切,只要遭逢主人的否决,即告破产。而以果果、花花为代表的“群鸡”们则是一些耽于眼前的安乐,而从不以族类之“终极命运”为虑的平庸之辈。他们的悲剧全在一个奴性上。其次,还有韧性的缺乏,一遇挫折就低头的软骨病(皮皮也不例外),以及同类相嫉,一盘散沙等等“鸡性”缺陷。

小说故事演绎到皮皮被杀本该结束了,但作者偏偏又加写一节,把“群鸡”们面对同类遇害的悲剧,并没有悲伤和愤怒(当然更不会有思考和反抗的企图),而是挖空心思在被害者身上找毛病,从

(2014-03-10 09:23)
标签:

俞胜

文化

散文

分类: 散文

你该乘坐哪辆车

俞胜

 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6-10  《小品文选刊》2015年3期转载

 

早高峰时的地铁站,是北京最热闹的场所之一。只见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拥挤不堪的场面赛过庙会。如果运行的地铁不巧出了故障,瞬间,地铁站内的人群就会密不透风,达到饱和状态。后面进不了站内而聚集在站外的人群黑压压一片,而远处还有人流不断地往这边聚集,这场面就不仅是热闹,而是壮观了。

这时候,站内的工作人员就会倾巢出动,手持扩音器,反复、声嘶力竭地劝告等待乘坐地铁的人们改乘其他的交通工具。

二○一三年的一天早上八点半,我到地铁十三号线上地站,准备由此乘车到知春路站,就遇到了这一幕。那一刻,我心里沮丧极了。因为,如果顺利地乘上地铁,经过两站,大约花费十分钟就到了知春路站。如果改乘其他交通工具,譬如汽车,早高峰时,道上拥堵,不知要在途中耽搁多长时

(2013-09-16 09:41)
标签:

长白山

天池

杨家八兄弟树

俞胜

文化

分类: 散文

传说缤纷长白山

俞胜

 

我们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抵达山顶,千里迢迢赶来,只为一睹天池的芳颜,来到了却不知有没有这个缘分。因为天池所在的山峰海拔高达二千七百多米,山上气候多变,一会儿下雪,一会儿下雨,阴晴不定。可以说一日之内,能把雨雪冰霜,四时的节气演绎个来回。没有雨雪的时候,还有云雾。天池是一位瑶台上的仙女,瑶台帘幕重重,都是哪些人才能有福有缘得到她的惊鸿一瞥呢?有的人来天池许多次也不曾得见一次,只好抱着深深的遗憾归去。

我们却有苍天的眷顾。抵达山顶时,山顶雨雪初霁,天空纯净得纤尘不染。天池是一位有着好奇心的仙女,这会儿,她也想打探尘世的景象,就拨开重重帘幕,扯开蒙在脸上的面纱,把面纱一下子丢在山腰,让它成了云雾在山腰间飘拂。在我们的眼前,闪现出她绰约的芳姿,天池美丽得让人目瞪口呆。周遭群峰默默耸立,是守卫在她身旁的卫士。我们从呆怔中清醒过来,纷纷举

标签:

俞胜

文化

张飞柏

姜维豆腐

分类: 散文

张飞柏、姜维豆腐及其他

俞胜

 

载《鸭绿江》2013年10期

 

噫吁兮!每一个来到剑门关的人,无不惊叹它的险峻、它的雄奇、它的巧夺天工!两边山崖千仞,石壁如墙,中间一条小道逶迤而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每一个来到剑门关的人都会惊叹,只不过我们不能像诗人那样咏叹出“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騥欲度愁攀援”“剑阁峥嵘而崔嵬”这样回肠荡气、这样瑰丽神奇的诗篇。

两千三百多年的剑门关,战事频繁,这里发生过的战争无计其数。关楼上,绘有发生在这里经典战事的十幅浮雕。从公元前316年,“司马错败蜀王入关”开始,讲到元朝时的“三忠烈魂断剑门”。 十场经典战事,其中有七场失守。对方或用诈降计,如“姚苌诈降巧夺关”,或迂回夹击而夺关斩将,如“后唐军风云雄关”,“王全斌剑门之战”,“失险关李顺折翅”。这十场还不包括现代史上红军攻夺剑门关那辉煌的一战。现在景区内另辟有专门纪念此次战役的景点。

“姜维守关震三国”,这一幅里蜀国大将姜维倒是守住了剑

标签:

马振宏

文化

城里的月亮

俞胜

分类: 评论

在别样的文风中展示人生的酸甜苦辣

——简评俞胜的小说集《城里的月亮》
    马振宏

 

第一次接触作家俞胜的小说是在2011年,当时读了他的小说《宝奶奶》后,写了一篇评论,该文刊发在《文艺报》的“新作快评”栏中。从此,关注俞胜的创作动态成为一种习惯。2012年年末,他的小说集《城里的月亮》的出版集中展示了作家自2008年以来的文学创作实绩。这些作品总体上展示了人物的悲喜人生。有令读者对人物的奋斗成就欢欣鼓舞的作品,也有令读者对人物的坎坷经历扼腕叹息甚至抛洒热泪颇为同情的作品。而且更使读者感到侧目的是作家在这些作品中体现出了一种别样的叙事风格。下面分而论之。

《城里的月亮》共收录了9篇作品,其中6篇中短篇小说的写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个别的也将魔幻现实主义方法渗透其中,它们的故事发生地基本都是城市。另3篇是寓言,通过浪漫的幻想阐发了一个个具有哲学性的道理。

《当我

标签:

转载

分类: 评论
谢谢军平兄的精心点评,问候

都市群像的写实主义者

——读当代作家俞胜的《城里的月亮》

陕西/郭军平

当代作家俞胜的《城里的月亮》近期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书中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在全国各大文学期刊发表的的几部很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我在阅读完《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我在学报当编辑》,《水乳交融》,《城里的月亮》,《老乡》之后,逐渐理出了作者创作的空间脉络:那就是作者始终是以

标签:

周其伦

文化

俞胜

评论

分类: 评论

   何处去找寻温馨而感动的“年味”——我从《年夜的眼睛》中读出了那份久违的普世亲情

    周其伦

   

   载《文艺报》2013年3月15日

 

    一看到这篇小说作品,我就很自然地想起了我们小时候曾经很爱唱的一首关于过年的歌谣:“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我记得这首歌谣当时在民间特别流传,可见那时我们对过年的憧憬和期待。大型文学期刊《中国作家》12期上刊发的俞胜的短篇小说新作《年夜的眼睛》,以文学的笔触细致地描写了一个读起来很温暖也很伤感的故事,再一次勾起了我内心那时常涌动不已的思绪:如今,人们普遍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但似乎人们对“过年”的意识却越来越淡薄了,每每一说起过年都会有着这样的感慨,大家生活越来越富足,钱包也越来越鼓,而我们却再也找不到过去那种过年的温馨和愉悦,换句话说,就是很难品味到那种“年味”了。

    小说《年夜的眼睛》篇幅不长,作者通过异常细腻的观察与意象的描写,很有亲和力的刻画了一家人“过年”团聚的温暖场

标签:

俞胜

文化

散文

分类: 散文

想起平川老师

俞胜

 

那天,在书店翻一本日语教材,参编者之一平川老师的简介赫然映入我的眼帘:(日)平川美穗 1960年出生于日本广岛,1985年毕业于创价大学英文系,一直从事日语教学。

回来,在网上搜索“平川美穗”。哦,原来平川老师离开大连后,这些年一直执教于中国。

我一外学的是日语,2001年在大连读研究生。那一届,全校以日语作为一外的研究生一共27名。我们这所学校具有优质的教学资源,日语课,除了有中国的日语老师教授语法外,还聘请了一位外教教我们听说能力。这位外教就是平川美穗老师了。

平川老师长得漂亮,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白皙的皮肤,苗条的身材。长相似乎比她的真实年龄小10岁。那时候,来我们学校留学的日本学生也不少,多数长成歪瓜裂枣样。平川老师一出现,无异于西施见与东施。同学惊呼为天人。

中国的学生人情味儿浓,初见平川老师,觉得这么一位楚楚动人的

(2012-07-11 08:21)
标签:

郁达夫

沙牧

俞胜

文化

散文

分类: 散文

偕谁隐居誓白头

俞胜

载《阳光》2013年2期

 

抵达富阳时,已经是夜里10点了。富阳刚下完雨,空气湿漉漉的,街灯亮在湿漉漉的空气中,带着种雾蒙蒙的光晕。我就想起“春风沉醉的晚上”这个词了,虽然我们来的这一天,早已过了立夏。我的眼前就闪现出那个穿着长衫的瘦消青年,他长得也算不上英俊,不过却潇洒,却才高八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矗立成一座丰碑的模样。

在富阳的街上,在雾蒙蒙街灯的光圈里,我仿佛看见他挎着一个女人的臂弯,在街头谈笑着走来。这个女人是孙荃?还是王映霞?我瞪大眼睛看,遗憾的是,他们已经消失在街头的转角处,消失在富阳的夜色里。

郁达夫与王映霞,那段以激情始以悲剧终的情爱纠葛,至今追思,犹让人扼腕叹息。

1927年1月14日,在上海马当路尚贤坊40号,郁达夫穿着妻子孙荃从北京寄来的新皮袍登门拜访老朋友孙百刚,在这里,他

(2010-02-05 19:43)
标签:

俞胜

文化

散文

百望山

分类: 散文

寂寞的百望山

俞胜

 

雪后的第三天,是个多云的天气。北京的上空,太阳像在和谁玩着躲迷藏的游戏,一会儿藏在某片云的背后,一会儿又露出张脸。可这天,太阳的脸是阴郁的,似乎不开心的样子,没有往日里给人灿烂的那种感觉。

雪后的第三天,有点风,却不大。风吹到人的脸上有点冷,可也没有冷到那种刺骨的感觉。我在居处附近的园子里散步,不经意间抬头,看见附近的百望山上依然白雪皑皑的,记起了“岭上晴云披絮帽”的句子,突然就有了要进山看看冬天百望山的冲动。

也许是我来得不是时候吧,下午四点钟的光景,山门前已冷寂无人。进得山来,发现山道路面上的积雪已经被人清扫干净了,但也没有清理走,都堆在路的两旁,雪堆约有两尺来高的样子。若不是山风寒冷,我在山道上行走,真疑心是走进了秋日里江南的棉田,或者疑心是天上的白云飘落到了人间。雪后的第三天,路旁一些树木的枝桠上虽然还留着残雪,但只是那么一点点残血,露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