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0-01-23 01:34)
标签:

杂谈

巨大的真理在针眼之中

就像在我的伤口之中。

美丽的女人,明媚的早晨

你是一去不返了。

 

午后的倾斜始于两指之间

沿着细致的掌纹铺开。

天使的仇恨掩在一片爱心背后

警惕的诗歌无法逃脱。

 

一根线轻易地串起我

羞怯的歌者,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

我的要害被轻易地穿过

爱情为你打上悲剧的烙印。

 

我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伏击

香烟的倾斜由此开始。

窗帘的背后,两个层面的眼睛

打量着窗前的不速之客。

 

(2010-01-23 01:18)
标签:

文化

绳子在风中飘来荡去

你在绳子上飘来荡去

一些年代在冰冷的墙上

一些血迹在温热的记忆中

 

月光下的手指开始逃亡

灵魂的另一面若隐若现

久置于屉中的心,砰然而动

血肉呈露物质的本性

 

你看见水面上的舞蹈

看见种植在云层中的庄稼

优雅的微笑,优雅的哭泣

此刻一一应运而生

 

智者的情怀在沙滩上铺展

水手溯苦难之源而上

死亡与生存始于细小的发现

最后的叹息隐于冥冥之中

&nb

标签:

火炬

法货

蠢货

杂谈

 

    “抵制法货”的呼声一出,网上应者如云。不过,反对的声音也蛮大,而且打着理性与智慧的大旗,比如,有人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到:不抵制法货,只抵制蠢货。这句话中的优越感与自以为是,跃然而出。把主张抵制法货的人称为“蠢货”,狂妄自大的背后也自有其看似精明的逻辑。

    不只一篇文章分析,在全球化时代,抵制法货或别的什么国家的货,到头来一定也伤害了自己。这样的分析一般都有着好像高人一等的算计:法货也可能在中国生产,我们所抵制的法货即便不在中国生产也一定在中国销售,这些生产与销售的过程有大量中国人参与,所以,抵制法货的结果之一就是大量中国工人失业,所以,主张抵制法货的人其实是蠢货。

    我没有做过研究,不知道当年汪精卫秉承什么样的逻辑最后当了汉奸,但是,我的直觉是,汪精卫的外交逻辑恐怕与如今这些自以为不是蠢货的人的算计有些相似之处。当然,我这里不是要把反对抵制法货的人指控为“准汉奸”。我只不过想说明,那些自以为不是蠢货的反对抵制法货的人,可能才是真正的蠢货。

    据我所了解的信息,国内最先正式提出抵制法货的,

    对于5月30日印花税上调,一些经济专家的观点是,有利于股市长期健康发展。不过相对来说,坚定地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更有利于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印花税上调这一行政手段是否过重,是否有利于股市长期健康发展,或许还有待讨论,印花税率上调这个政策出台的过程,是否违反了市场的“三公”原则,则似乎基本没有可以讨论的空间。

    大多数投资者都把注意力放在“既然印花税确实马上要上调,财税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为何要否认”这个问题上。我觉得,这不是问题的真正焦点。这样对市场影响重大的政策调整,在出台之前,“新闻发言人”这样的角色或许确实不知情——尽管他们本来有责任进一步向上级查询、核实,然后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而不是敷衍了事。我觉得,真正的焦点问题是,上调印花税这样一个对市场影响重大的决策,在出台前应该属于政府的重大机密,为何这样一个政府的重大机密在正式出台的一周之前就在市场上流传?

    据媒体公开报道,印花税上调的决策流程是:5月15日,证监会办公厅即将《当前股市状况及提高印花税的必要性》报告递送财政部;财政部于次日召开由税政

    就在这个尚未结束的5月,中国证监会两度通知证券公司做好投资者风险教育工作。看上去,这两个通知很像是管理层发表的免责声明:股市有风险,买者请自负。但是,从5月29日印花税调整一事看来,管理层是否能够因此就免责,至少逻辑上还有些疑问。

    其一,“买者自负”原则是真正的市场原则,值得大力提倡,但前提是,管理层只能维护市场公平,不能行政干预市场价格。如果市场价格的涨跌魔棒攥在政府手里,却又要“买者自负”风险,无论如何都过于不公。现在的情形正是,管理层一面喊“买者自负”,一面又忍不住出手干预市场的价格变化——5月29日,财政部宣布股票交易印花税由现行1‰调整为3‰,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证明。

    其二,大家都说,新股民缺乏风险意识,其实,在我看来,新股民最缺乏的应该是政策风险意识。所以我觉得,特别就政策风险对新股民进行教育,是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不过,仔细阅读中国证监会先后两次发出的关于投资者风险教育的通知,并没有发现要求证券公司提示投资者政策风险的字眼或含义。

    其三,管理层的重要职责之一,即是监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标签:

货币政策

牛市

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

成色

紧缩

    货币政策于2004年呈现出紧缩的特征。而自2006年以来,货币政策的紧缩特征愈加明显,从2006年4月27日至2007年4月5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货币政策出现了9次重要的紧缩式调整。

    按照一般的分析,货币政策开始紧缩,于股市而言是一种利空。有趣的是,货币政策9度紧缩,始于2005年底的这轮牛市9度将其化于无形。货币政策的紧缩式调整,对于眼下的这一轮牛市而言,似乎只能是成色十足的一种见证。

    有人说,货币政策紧缩的累积效应迟早要出现;有人说,股市涨得越猛跌得也越猛。我们应该承认,股市的深度调整随时可能发生,这样一轮成色十足的牛市也终究有结束的那一天。但是,对投资者来说,重要的不是别的,而是牛市发生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

    至少现在看来,紧缩式货币政策已经成为牛市趋势的一个反向指标:只要紧缩式货币政策不见底,牛市似乎就不会结束。

    以下是2006年4月27日以来货币政策的紧缩式调整情况,以及股市随后做出的反应(以上证指数为例)。

    2006年:

 &

    这事来得出乎意料又符合情理。

    4月5日,央行宣布上调银行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应该说,这出乎市场预料。当天,上证指数 创出3326。92点的新高。可以想见,央行的举措没有提前泄露——就此而言,4月5日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银行准备金率上调,会否成为股市调整的契机?

    3月17日,央行宣布加息。当天股市低开高走。从3月16日到4月5日,上证指数上升了大约390点。可以说,央行宣布加息成为股市再掀升浪的契机。别有意味的是,央行宣布2007年首度加息后,市场对于调整的预期一直存在,并且愈来愈强烈。如此,4月5日央行再度上调银行准备金率,就成为衡量中国牛市的一个重要指标。

   月6日的股市走势,值得投资者格外关注。

标签:

房市

价格

调控

政府

拐点

建设部

沈建忠

    最新数据显示,房价仍然在涨,与此同时,多种迹象显示,房地产市场可能已经迎来调控政策拐点。

    2月25日媒体报道,国务院近日召开会议听取北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情况的汇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曾培炎指出,要继续贯彻国务院2005年26号文件和2006年37号文件部署,进一步落实调控措施,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怎样“加强与改善”房市调控呢?曾培炎提出了四点,其中第一点是,加大住房供应力度。

    我当时曾就此评论:把增加住房供给作为房市调控政策的第一选项,强调通过增加住房供给改变住房市场供需关系,从而收到“稳定住房价格”的效用,至少在去年以来的房市调控中,这还是第一次。我并称之为房市调控“猪年新政”。现在看来,这“猪年新政”正在陆续被赋予更多的新内容。

    据报道,3月29日,在“2007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房地产发展态势报告会”上,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沈建忠认为,目前房地产投资增长幅度已经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表明去年宏观调控的经济目标已经完成,但房价问

标签:

广州

房价

市场

政治

经济

张广宁

林树森

    广州不是中国房价最高的地方,却绝对是最出房市新闻的地方。

    先是去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林树森自称为开发商最恨的人,接着广东省政府一位官员号召大家3年后再买房,最新的是,广州市市长张广宁3月26日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强调,现阶段房价偏高、增长偏快已经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住房问题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张广宁此语一出,立刻成为舆论焦点。有评论就称,这一公开表态意义重大,表明了政府解决好住房问题的坚定决心,对全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表率作用。

    实话说,我不知道也无法判断张广宁这句话里是否具有这样的意义与作用。我感兴趣的是,住房问题何以成为政治问题?

    如果住房体制仍然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那一套,我觉得住房问题肯定是个政治问题。那个时候,官位越高、权力越大,住的房子就越好、越大。住房问题与权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是政治问题是什么问题?当时很多人心里就不平衡:凭什么口口声声“为人民服务”的官员就能住那么大的房子?现在住房体制市场化了,住房问题显然是经

    央行于3月17日宣布加息,几乎所有的人都说不值得惊奇。不过,仔细琢磨,本次加息或许也还是有些值得惊奇之处的。

    3月17日是周六。这一天,我相信除了个别值班的,央行的工作人员包括行长周小川都应该处于休息状态。为什么选择这一天宣布加息,而不是选择周五?不管是周五还是周六,加息的消息对于市场的影响应该是基本没有差别的,但是选择周六,只会给央行的部分工作人员添点麻烦,并不会产生另外的什么效益。此外,我查看了2004年10月28日(周四)央行宣布连续8次降息后的首度加息以来的重大货币政策变动消息的发布时点,发现全部都是在周一至周五这个时间段内。本次加息消息的发布为什么要选在周六?

    我觉得答案只有一个:央行原本不准备在这个周末宣布加息的,但是,在突然的、央行无法左右的外力的作用下,央行不得不匆忙宣布加息。当然,鉴于去年以来的经济趋势,加息早已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选项,央行肯定也早已制定了相应的加息预案,但是,对于究竟应该什么时候加息,央行似乎一直处于犹豫状态。

    央行的犹豫自有其道理。即如本次加息前的经济状况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