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http://ww1/large/4870114cgw1fa1s1offcfj20ws0rswu3.jpg

​纷纷扰扰都是虚妄,进电影院才是真。

王健林父子和冯小刚之间的口水仗跟这部叫《我不是潘金莲》的电影在内容上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冯小刚在电影里也没有网络上的激动,他化身一个说书人,“宋朝有个女子叫潘金莲,长得颇有几分姿色……”稳稳的,娓娓道来。

宋朝,虽然我们都是从那个朝代繁衍而来,但真正的宋朝是什么样,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遥远陌生,大家只认识冯小刚和范冰冰。《我不是潘金莲》,不是潘金莲的故事,是冯小刚讲,范冰冰演出的一个当代寓言。

文革后几十年来不缺乏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题材电影,但真正称得上“寓言”的有几个?朝着伤口乱开几枪是粗暴投机,冯小刚有自己的叙事方式。刘震云的原著小说改编,乡村底层人通达皇城京都。很多人联想到《秋菊打官司》,我却想到了《芙蓉镇》。刘晓庆卖米豆腐,范冰冰卖牛骨汤。饮食男女的锅碗里,是彼时此时的中国。

http://ww1/large/4870114cgw1fa1s3ervxwj21jk2bcb29.jpg

对于在经济腾飞中和大都市们走散了的中国乡村县镇,冯小刚与摄影师罗攀做了美学上的修饰。镜头所及,破败却不脏乱,反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美”。圆幕是修饰的手段之一,普通观众并不会因为乡村的镜头用了圆幕就产生宣传中所说到的“窥视感”。美是直观感受,圆幕就像一把扇面,故事在这幅扇面上展开。

严格说起来,这也不算是一部喜剧电影,但大量细节依然可以见冯小刚一贯的黑色幽默,用以反讽。比如李雪莲进了大北京,在老乡赵大头带领下游起了世界之窗。这里是白宫,那里是凯旋门,两个老乡兴高采烈地在人造的“大千世界”里坐井观天。现在国人比起20年前心态不同,自己开得起自己的玩笑,因为比起以前自信了。

电影里,陆续登场的角色们的名字也值得玩味。赵大头,可说是最大的冤大头,被李雪莲莫名其妙找上门,产生了本能的“爱情”,但这份架构在李雪莲申冤基础上的“爱情”一夕崩塌。他错了,其实也算是人性的本能反应,何错之有?实属“冤”大头。细看每个角色名字的谐音,尤其是官员的名字:董宪法、荀正义、王公道、史为民、刁成信、蔡富邦、储清廉、郑重……把当下鼓吹的价值观直接取到了名字里去以表忠心,而他们真正的作为呢?

http://ww2/large/4870114cgw1fa1s44ni7tj20rt0rsqaa.jpg

​电影到底不是《案件聚焦》,不是单纯在说一个案子。李雪莲口中的“冤案”,稍有法律知识就知道从一开始就不是错判。她自觉无处说理,比她更无处说理的是一溜下马的市长、县长、监察院长和法院院长。在没有健全的公检法,官位思想的环境中,人人都有可能变成可怜的李雪莲!这是中国21世纪的“官场现形记”,植根千百年,贯穿上下,比贪污腐败更复杂,危墙之下,县长也会说出:“反正我也不想干了!”这样的话。

这才是一部“不看不是中国人”的电影。几经周折,能进院线上映本身已是一种进步和希望。电影里密不透风的鼓点让人想到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鼓,都是一样密不透风的紧迫感,提醒我们,在奥运、世博、高GDP,越来越靠前的各种全球排名中,我们的共和国还有这样那样的痛点。

虽然被广泛与《秋菊打官司》类比,但这不是《秋菊》的故事。一样的欧亨利式结尾, 《秋菊》探讨人,  20年后问世的《潘金莲》触及制度本身……

范冰冰也不可避免地被放到了和巩俐相比较的境地。像秋菊要个说法,像李雪莲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也在问媒体讨个说法,向电影工业证明自己。

http://ww3/large/4870114cgw1fa1s5c96xvj20rs0iiacm.jpg

​作为女主演,范冰冰对于这部电影最大的贡献其实在于关注度。范冰冰最不缺什么?是话题性。这是将短板变作优势的做法。不管你对范冰冰这个女明星有多少热爱有多少成见,因为女主角是范冰冰,大量因为时尚、八卦、明星风采,或者单纯想看范冰冰扮农民什么丑样的观众都被吸引到了电影院看这出中国寓言,这是范冰冰的价值。

回到角色,任何想把范冰冰扮丑的尝试都是徒劳,她太美,现在又是她身为女人最美丽的阶段。个人形象突出,画了村妇的妆,她还是美人冰冰。在冯小刚的调教下,范冰冰在电影里的表现自然顺畅,难能可贵是也没有下了猛劲要“不像范冰冰”。其实任何演员都是带了自己的身形和特色在演戏,张曼玉演《阮玲玉》又有多像阮玲玉本人?能将观众引入剧情就是成功。我们本来也不知道李雪莲应该是什么样的,范冰冰的李雪莲,引观众入了戏,范冰冰不辱演员之名。

电影里李雪莲拼命想证明“我不是潘金莲”,然而究竟周围人对她的非议有多深,电影没在渲染,从头到底最在意这件事的人是她自己。法院没有也不可能给她一个判决:李雪莲不是潘金莲。她一次次上访,到后来不上访,根本是一个没有结果的战斗。

http://ww2/large/4870114cgw1fa1s5vp2saj20vq0rs7cc.jpg

现实人生中,就像李雪莲誓死洗刷潘金莲的“污名”,范冰冰也像李雪莲一样执着于力证自己。身为中国最有话题性和关注度的演员,无数人眼中的绝美花瓶,范冰冰誓要证明的是:我是一个好演员。

好演员没有绝对的标准,评判权也不在一个人手里,但这个过程是重要的。

http://ww2/large/4870114cgw1fa1s6mbjquj20wk0rr4b7.jpg

​李雪莲没有迎来一个非潘金莲的判决。范冰冰也和李雪莲一样仍在死磕到底:不管你们怎么看,几分奚落几人鼓掌,她对自己的认知清清楚楚,不达目的不会罢休。 

http://ww3/large/4870114cgw1fa1sm7vsdzj21kw2am4qp.jpg

  • 2016年11月,《我不是潘金莲》上映。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http://ww3/large/4870114cjw1ett5p3axxcj20k00c00t4.jpg

张靓颖在长沙演唱会的舞台上“逼婚”成功,她和冯轲终于以恋人关系直面大众。

 

为什么是在长沙而不是上海或者北京?我想是因为长沙有他们的2005年。那一年,他离婚变成可以专属于她的男人;而她一夜之间变成了全国凉粉的女神张靓颖。

 

十年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十年,多少高调秀恩爱,广收祝福的情侣都分了手,只有他们还在一起。“陪伴是最常情的告白。”冯轲在他的微博里这样写道。

 

他们的故事让我想起席琳·迪翁和她的先生雷尼.安吉利尔。

 

席琳·迪翁遇到雷尼的时候,她12岁,他比她大26岁。他结过两次婚,有三个孩子。他是音乐经纪人,他为他发现的这个天才女孩做了详尽的培训包装计划,为了给她出版第一张唱片,他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产。在他的悉心呵护下,席琳·迪翁从一个小镇姑娘渐渐走向国际。当外界发现席琳与雷尼的恋人关系后,舆论对这对特殊的情侣进行了体无完肤的讨伐。最大的阻力来自席琳的家庭,父母坚决不同意她和他在一起。但是外界的不理解没有阻拦这对勇敢的爱人,他们于1994年结婚,1997年席琳因为《我心永恒》登上了事业的巅峰。盛名之下,她没有留恋虚幻的人气,而是回归家庭。1999年,雷尼被查出喉癌后,她不离不弃,相守身边。时间是最好的证明——21年过去了,现在没有人再会非议雷尼对他一手挖掘的12岁天才女歌手“下毒手”。他们是最佳的事业伴侣与生活知己。

 

张靓颖也与冯轲走过了他们的12年。如张靓颖在舞台上拥吻后所说的,前两年是“懵懂的岁月”,后十年她做了一个歌手。说到“懵懂的岁月”时,她也卡住了。显然她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说明那两年的状态。一切尽在不言中。

 

后十年他们的相互成就有目共睹。没有经历合约纠纷,没有被封杀过,张靓颖比同届大部分超女发展都要顺利,一步步,跃上国际的舞台。制作唱片、开演唱会都相当有水准,后来,自立门户成立少城时代,签下潘辰黄铮亮,并与杨幂陶晶莹等合作他们的唱片事宜。这些,都是张靓颖的事业成绩。这些,也都不是张靓颖的一己之力可以胜任。张靓颖这个人心思单纯人又直,可以说几乎是傻姑娘一个。不会讲话不善交际,以这样的个性在娱乐圈里不知要吃多少亏。可以说,张靓颖的成功,也是冯轲的成功。

 

歌如其人。席琳·迪翁的歌声里有不同于一般女歌手的力量。她是一个有勇敢内心和强大抗压力的女人。张靓颖呢?很多人说她唱歌过于炫技没有感情。这件事我倒是这么看的:十年来她的感情世界唯一的主题就是“专注”。她常情地专注于一个人,就像她专注于唱歌这件事,可能少了丰富曲折哀怨的过程,但专注难道不也是一种宝贵的情感吗?我在张靓颖的歌声里听到了“专注”,你呢?

 

原载于《上海电视周刊》

阅读    收藏 
(2012-10-09 05:34)
标签:

文化

http://s5/middle/4870114cgcb931a3537f4&690

http://s12/middle/4870114cgcb93241e8f7b&690

以后的故事,康熙都不会知道了——在圆明园走了一天,我反复对自己说这句话。圆明园远比我想象中还要大。这方面多亏我妈带领探险,绕开人群熙攘的大水法和巨大的人工湖,旁边还有不少曲径通幽处。早年也都淹没成了荒野,近年才整修出一点落魄皇家的样子。惭愧是来往北京那么多回,我这次还是第一次游圆明园。颐和园倒很早去过,也惊艳。看到的湖光山色,石船与雕廊画壁,都收存在了记忆里,和徳龄写的清宫秘史一一对应得上。甚至还有慈禧荷花丛中碧波上的观音照,不是不雷人的。而这圆明园——19世纪已毁了。慈禧也不过是凭吊才去。20世纪初再毁两次,一次异族,一次是国人。广播里再叫着国仇家恨,惨烈的伤口早都被抚平了,当年杀人放火的人也早由生命轮回杀死好几轮。我们吃着法国的面包为英国娶王妃送上祝福。时间是一切的稀释剂,大地次之,任你是什么君王神迹,回归它们的消化,最后终于会抹得坦坦荡荡只留传说在人间。人则最有侵犯性,没有强制性法规,他们大无畏地占据一切。这圆明园的正大光明处,记载里盛大殿堂的所在,树碑的一尺开外已造上高墙,昔日君王缓冲走路的草地或长廊已成粗暴搭建的民房噫!

阅读    收藏 
(2012-09-13 11:20)
标签:

杂谈

红坊,UFO降落的现场。

@10x1哈哈猴太后手工做的UFO包。

 




http://s4/middle/4870114cgc98cde322253&690

pic| @Witch刘弥

阅读    收藏 
(2012-09-01 09:36)
标签:

文化

http://s11/middle/4870114cgc89a4400b0aa&690

不得不承认,我最欣赏的邓丽君是80年代日本发展时期的邓丽君。华美、精致、有特色,发日语碟也没有淹没自己的中华特色,穿唐装上红白歌会,盛放的邓丽君。

 

头插牡丹民歌小调的邓丽君,那其实是非常早期的阶段了,生涩而且唱腔并不是我所喜欢的。好比是喜欢范爷的人大可以不用特别喜欢《还珠格格》里的金锁,虽然那也没什么错与对。

 

这次去东京的时候特别去找邓丽君的CD或黑胶,想要买几张。一来,之前在上海买到过日本金牛宫出版的邓丽君的CD,音质很好。二来,是一份情意结吧。

 

首先是在下北泽找——下北泽艺文气息浓,有许多的二手店,这里的服装店书店玩具店唱片店甚至卖零食的都走复古路线。先是在卖二手书的书店里问了。当然我完全不会日语,用英文写了“TERESA TENG”给店主看。店主说:“哦,TELISA TENG”。日本人发不出RE这个音,TERESA就成了TELISA。他的店却没有,连70年代的色情杂志都有,就是没有特丽莎小姐的书或碟。他拿出一张本区的地图给我,在上面画了一个LOGO:“这里,也许会有。”

 

我便按照图示,找到了他指示的这家专卖二手音像制品的店,进门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黑胶,JPOP,JAZZ,SOUL……分类很清楚。请店员给我查,他说:“哦!TELISA!”就跑到一个角落去,跟去一看,是演歌区。找了半天,他比了一个叉的手势,没有。但店里还有电脑系统,又去电脑里查——还是没有。

 

然后我继续逛,在一个二手杂货店里我买了两顶二手的帽子,顺便问起店主,因为我看到他身后有许多的CD,当然是他自己的,但我觉得我也许可以问问,他回答:“OH——NOTHING。”我说:“OK……”我的怅然被他看出来了,他赶紧说:“I KNOW HER !BUT I DON'T HAVE.”他的太太也在旁边跟着说:“我也知道她,我也喜欢她。”很怕伤害我似的。他们非常热情地在我拿着的地图上又画出了三个LOGO,告诉我,去找吧。或许那里会有的。

 

挨个去了这三家。一家也是二手杂货店,那里有昭和时代的玩具,甚至有早安少女的周边闹钟(感慨吧,明日黄花来得快,早安少女都进VINTAGE店啦),没有特丽莎。还有两家是新碟音像店,一进门就是大大的AKB48专柜,也没有特丽莎。

 

后来还在中目黑的书店找过,CD区里明明就有特丽莎的平假名名牌放着,但是碟已经空了。看来是没有补货。“没有。”店员很抱歉,又让同事电脑里找过,还是没有。特丽莎的名牌边,桂淑银的碟好几张摆着。为什么她的就摆着有呢?是她比较受欢迎还是她的碟没有特丽莎卖得掉呢?我选择相信后者。呵呵,两个80年代日本歌坛的异国演歌天后,到现在还被我这样给比着。

 

终究是没有找到——“看来,日本人是忘记特丽莎了。”我跟自己说。

 

不是不失望的,真的。世界真残酷。这块她奋斗过也倾注了青春理想的地方,特殊的土地上,她已经被遗忘了。

 

但想想也不是吧,大家都认识她呢。问起来的时候,即使是很年轻的店员,也都很知道她。

 

只是,到底是没有她的碟在卖了。和金牛宫唱片公司已经不复存在也有关?那么想到当年邓丽君以小唱片公司异国新人歌手的身份在经济最繁荣时代的日本取得不小的成就,更对她肃然起敬。

 

失望的结局突然被改写,因为,后来,很无心的,却给我找到了!

 

离开东京的前夜,在午夜无人的街上溜达,看到一家写着3:00关门的音像店,就随意进去了。多是初音未来这样的动漫系的海报在列,是不抱什么希望地问了问店员,居然,就有!他带我到了特丽莎的名牌前,两张!日语我看不懂,但看到几个汉字。“第二祖国”,大概意思也明白,日本人对邓丽君是有感情的,不管是她自己说的还是被定义,第二祖国。

 

“这是用来租的,不是卖的哦。”在我问多少钱的时候,店员回答我。我大惊。

 

还有租CD的!为什么要租CD呢?DVD租赁回去看可以理解,CD呢?歌是需要反复听的。租一晚有什么用呢?转为MP3?——还是日本人较为重视版权。这才有租CD一说。

 

虽然没有买到,还是很开心的。日本人没有忘记邓丽君呢。

 

那天晚上我打了一个天价的出租车(10分钟300多人民币),司机和我用一种介于日语以及英语的语言兴奋地交谈。问我中国、上海的这个那个。我问他喜欢TELISA TENG 吗?他很高兴地唱起了《任时光流逝》的旋律。很有重走青春的样子。

 

“可是——TERESA她不是台湾人吗?”司机突然表达了自己的不解。

 

呃——

 

“是,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我说。

 

不知于邓丽君在日本发展的当年,她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没有,那还是蒋家的年代。但我想不管怎样她也一定会很坚定地回答,“是中国人!”

 

——在巴黎唱血染风采的她,是来自河北大名府的。

 

http://s5/middle/4870114cgc89b9c855984&690

 

——“瓦达西瓦CHINESE德斯”。

阅读    收藏 
(2012-08-22 09:31)
标签:

杂谈

之前写了篇博文提到菲律宾英文的费解……

 

但其实还有很多人去菲律宾学英文。

 

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是上回去北海道,团队的日本导游是东方卫视主播周瑛的好朋友,她和周就是她在菲律宾学英文的时候认识的。当时对菲律宾英文没有概念,也就听过算数。

 

而这次去菲律宾,接待我们的韩国女孩AGI,会中文韩语英语,中学在威海读的,在菲律宾已好多年。问她为什么来了菲律宾,她说:来学英文的。

 

这时我已在菲律宾待了几天,听过了菲律宾英文,必然要大惑不解:为什么要来菲律宾学英文啊?这里的英文口音很重啊。很难懂。

 

AGI回答:是有口音,但是这里英文普及率达到80%,而且菲律宾的英文,西方人至少听得懂。日本和韩国人在本国学的英文,西方人是完全听不懂的。类似F这样的发音,韩语日语里压根没有。若不来菲律宾在本国学了也没用。自然是去欧洲美洲学更好,但是,菲律宾离家比较近嘛。

 

想想,的确是这样的。

 

还有些”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不背井离乡学不到好的英语;而若只愿意背井离乡一点点,又只能得到这一点点的进步。

 

中国学英文的小孩还是幸福的。中国学的英文全球人基本能听懂。AGI就很羡慕地说:你们中国人学的英文,是英国腔,没有我们的问题。

 

——AGI的中文是山东口音,跟威海卫学的。

阅读    收藏 
(2012-08-17 01:35)
标签:

文化

http://s7/middle/4870114cgc7657a3c5546&690

 

最近喜欢去游泳,每个周末都去。以前在亚历山大健身的时候那里也有游泳池,但短短的泳池我游个一半路程就休息了,经常是在水里走开走去,接近泡澡。可能跟当时太胖也有关系。后来健身半途而废这种泡澡式的游泳也结束了。

现在老去游多数是因为新去的这个场地我太喜欢。室外的,蓝天白云,还有假山,景观真好。也没有那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着小孩浮在池子里的情况——就像我过去那样把泡澡和游泳搞混了。

这个俱乐部里,大家都很兴致勃勃地在游啊游,年轻人为多,老外也多,帅哥辣妹,年轻的肉体,有棱角的曲线,让人感觉,生活真美好啊。不认真游都不好意思。

游完了我会在附近吃韩国料理。其实是周瑾介绍的一家泡菜店,室外摆了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韩国妇人开的,很地道。室内也可以坐,摆满了一盒盒乐扣乐扣状的泡菜。电风扇吹啊吹,很惬意,好像离开了这个营营役役的城市。

阅读    收藏 
(2012-08-08 02:56)
标签:

休闲

分类: 娱乐的生活


http://s15/middle/4870114cgc6b1e709db2e&690

 

窗外台风刮得紧。微博上则因为奥运会吵翻了天。能够最大范围内各抒己见的地方也只有微博。

我自己从来没有将一个运动员视为神,励志故事在20岁后都已失效了。

谁都有走回人海的一天。

奥林匹克本来就带着商业与政治性。这是一个舞台,宣传营销做得比较好,品牌价值高。

80年代中国重返奥运时美国观众还疯狂鼓掌。而如今?分水岭是苏联在1989年解体。此一时彼一时了。

也不相信绝对公平的存在,上天对每个人都有不公平的地方——这种不公平才是最大的公平。

没钱没势很惨?有钱有势的人也想拥有因为在兜里翻到不知什么时候塞进去的100元而带来的激动开心。很抱歉,这份激动开心已在有钱有势的同时被剥夺。

斗什么都斗不过天。比如这窗外的狂风大作。

它想怎样,我们只能预防,无法真正改变天象。

 

 

摄影|独立摄影人郑阳

于莫利爱路

阅读    收藏 
(2012-07-29 02:11)
标签:

文化

http://s7/middle/4870114cgc5e834f15146&690

大概我是真的老了。

老到对于苏打绿,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处于“知道”,“听过最红的几首”的状态。

直到他们红成了小清新里的五月天,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赶紧补课。

 

一方面又觉得25岁以上的人不听新歌也是情有可原的。

25岁之后生活没那么多困惑。

有的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遇到什么,解决什么。

青春热血不满忿恨要死要活的情绪间或会有,但皆成本太高。

人生苦短,未来的日子数得见天数还较真?真的犯不着。

 

什么都觉得“还行”、“也没什么吧”、“它也有它存在的道理”、“算啦,算啦”……

老去的标志是麻木,是妥协,是自我平衡。

这样容易生存,不容易“愁苦”。

 

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因为只有愁苦能诞生伟大的作品。

张爱玲一生好作品30岁前写完,曹禺写《雷雨》那年才23岁,罗大佑李宗盛那些洞明世事的歌30岁前已写得七七八八。

又有什么办法,和衰老一样,这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不过,还算好,不至于老到无法欣赏并喜欢苏打绿。

坐在今晚演唱会的现场。我安安静静地听。

青峰的声音胜在完全做自己,不是每个男生夹着鼻子压着嗓子唱歌都能让人听得下去的。

歪路走到底走成了正的,这种声音因为是他唱,就变成了好听。

 

许多歌是第一次听,就喜欢了。

有一首情歌,《雨中的操场》,小小的青峰在台上奋力地唱着,仿佛看得到那个画面,是真的经历过的吗?会这样想,因为写得唱得都那么动人。还有关于家人的歌,青峰唱给去世的父亲,生离死别,人生最痛。有歌送给妈妈,妈妈就在台下笑着笑着。都是很真实的表达。

好听、好看、我能理解,也会感动。只是不会像台上的青峰那样掉眼泪,像台下的小女生尖叫。

 

很长时间都不太写博客了。长期就是基于一种“算啦,没什么好写的”心态。

有许多时候本来是想写点什么的,键盘都敲下去了,几个字写下来,又觉得没什么好写。作罢。

 今天差点也是这样,然而还是写了这么多。那恐怕是受了青春苏打绿的影响吧。 

回春?呵。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不是少年。少年是真有天大的愁与苦,诉不完的衷肠。

要30岁的人吐点衷肠才是难,25岁之后衷肠都在身体里自行腐烂。

——“再也唱不出那样的歌曲,听到都会红着脸躲避”。

羞于面对太年轻的心。

阅读    收藏 
(2012-07-27 00:02)
标签:

文化

去看《生死一课》前朋友大概跟我说了下剧情。

我当时理解成:一个黑人男孩在杀了人的情况下被判死刑,母亲和老师给他启示,不是因为你是黑人周遭歧视你而让你走向死亡。这生死一课,让他死得坦然。

殊不知,其实剧情是,一个黑人男孩在没有杀人的情况下因为歧视被冤判了死刑,母亲和老师教育他,不管怎样,你要坦然面对你的死亡。生死一课,是为了要他死得释然。

结束的时候我挺感叹。

这是美国1940年代背景的故事。但这样的故事倒是在21世纪的今天,现在的中国,很有现实意义。

 

http://s12/middle/4870114cgc5bdda6c685b&690

 

而其实,中国也好美国也好,绝对的公平是并不存在的。

人生来不平等。不是么。

即使现在的美国。黑人白人平等了。白人里的穷人富人呢。

达官显贵与扫大街的,纵容法律法规上都平等了,五星级酒店的门口就见得高下了。

社会进步的背后还有潜在亘古不变的规则。

 

这就是人类。在这茫茫顿顿的世界里,唯有自己寻找信仰,坚持信仰,大踏步地走下去,或者,戛然而止。

话剧里的黑人男孩因信仰得到救赎了么?

看他——开始时的反抗愤怒都是为了自己,后来的懂得理解顺遂才是为了母亲老师的释怀还有好意的薇薇小姐。

 

他到死最后没有能做到自己的自然。

而谁更可怜呢。

死的人已经死了,活的人还得活着。

死的人临死时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活着的人,能够好好活着。

众人抹泪,他已解脱。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