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江健三郎孩子们大江光 |
大江在写于2011年12月16日的一篇文章里表示:“放弃已写了足足两年的小说,开始写作另一部连整体构想也说不上明确的作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历了
标签:
文化 |
莫言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我记得十年前的一个夜晚,大江健三郎夫妇携长子大江光招待我们外文所一行三人在“北京饭店”用过晚餐后踏上回程时,大家在东京郊外小田急线的一座站台上等车,大江先生和我走在最后面,这时老先生突然问我:“如果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你会如何反应?有何想法?”我回答道:“莫言是中国的优秀作家,《红高粱家族》和《天堂蒜薹之歌》等诸多作品已经证明了他的优秀。我相信莫言先生终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是这一天来得或早一些或晚一些而已。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一定会发自内心地哈哈大笑……”下一次见面的时候,这位可敬的老先生告诉我,他在家里珍藏着一瓶尚未开封的茅台酒,要等到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与莫言先生共饮这瓶美酒以示庆贺。此后十年间,我每年一两次拜访老先生时,他都照例会从楼上自己的书房里小心翼翼地捧下这瓶茅台酒让我观看;照例表示要等到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与他共饮这瓶美酒,尽管医生早已禁止自己引用任何酒精类饮料;照例说是
标签:
叶渭渠日本文学文化 |
亲爱的叶老师,您好!
15日上午在八宝山竹厅与您告别时,您的神态与平日里并没有什么不同,只见您阖上双目,微微皱着眉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问题,也就没敢上前打扰,便以信函形式向您汇报近况。
最近一次聆听教诲,是在11月14日上午,那天的天气挺好,卢茂君女士也在您家里。我对您谈了解读大江健三郎先生最新长篇小说《水死》过程中的一些想法,觉得这部小说延续了大江先生一直以来的思路——在当下的绝望中寻找希望,在手法上则借助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中的杀王表述,以此在《水死》中形成多重隐喻,试图杀死存留于包括自己这位民主主义作家在内的所有日本人精神底层的“王”——以“天皇陛下万岁”为象征的昭和精神,从而迎来民主主义的时代精神。您当时敏锐地指出,尤其要注意这种昭和精神与绝对主义天皇制的内在联系,这应该是解读《水死》的关键点,最好向大江先生当面确认这个问题……
您的感觉非常准确!铁凝女士应大江健三郎夫妇之邀曾于12月2日下午前往东京郊外的成城拜访
亲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