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念行者
一念行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05,813
  • 关注人气:14,3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家庭、教…
更多>>
《修行路上…
博文
(2023-12-14 00:23)
标签:

佛学

一念行者

分类: 《修行路上的故事》

问:请问证得无分别智是破了禅宗三关中的哪一关?见缘起则见法,这里的法也叫涅槃吗?

 

 

无分别智就是无分别智,它和禅宗没有关系。“禅宗”是个故事,而无分别智是你的感知,是你的本体。

 

禅宗、净土宗、密宗,别被这些概念和故事带走。扎根于你的本体,扎根于你的体验,了解我们的见闻觉知和见闻觉知之性。

 

去体会无分别智,而不是去思考禅宗。去体会无分别智,你根植在这里;去思考禅宗,你跟着头脑走了。注意到这一点。

 

“见缘起则见法”的意思是,你真正了解了缘起现象,就了解了法的空性,法的本质——没有本质。这是一种认知境界。

 

而涅槃,是一种体验境界。涅槃是我们自己。我们清净光明不生灭心即是涅槃。它远离概念,远离故事,乃至远离一切能认知和所认知。

 

从某种意义上说,涅槃即是无分别智,涅槃是超越分别的智慧与智体。涅槃和无分别智都是体会境界,缘起性空是认知境界,而诸如“禅宗”、“密宗”这样的观念只是故事。真实相中没有

(2022-07-03 04:03)

看水里的鱼时,

你看见水了吗?

/

看纸上的一幅画时,

你看见纸了吗?

/

瞭望天空的飞鸟,

你看见天空了吗?

/

看面前一枝摇曳的野花时,

你看见看了吗?

/

心光遍布诸法,

你看见心光了吗?

/

莫让心死于一个点上,

让它复活于它的全世界。

/

逃离五浊,

赫然于自性的净明妙湛之中。

(2022-06-30 20:04)

好戏才刚刚开始,你演得精彩绝伦,还没看够。

舞台在那里,登上去生活,谓之表演。心出什么话就吐槽什么话,管他人非人话。如果你是一只云雀,你的鸣叫我懂。如果你是一株海棠,你的暗香我懂。一切都是语言,一切都是佛语。佛与佛逢,不过是心事。

早已相逢,早已认识,我们只不过是倒着开始。凡人从因到果,我们从果至因。凡人的生活从年轻开始,带老年结束;我们生活的相反,从老年开始,到孩童结束。

修行是体验一种与凡夫相反的生活。和他们向相反的方向走,将镜子里的像活出来。他们向镜子里走去,我们从镜子里走来。他们努力将实看虚,我们试图将虚看实。

凡人的生活渴望是从失败到成功,我们的观摩乐趣是从成功到失败。如果你失败了,你的人生就成功了;如果你成功了,你的人生就失败了。

有一种妙乐的生活是,观看你的生活是如何失败的。从果出发,到因的世界玩耍。

有一种生活,叫相反。凡事倒着看,凡路倒着行。一切相反,越相反越真实,越相反越鲜活。

倒着的生活是一种新的体验,头脑的新世界,新生活。心是道场,头脑是生活者,让它尽兴吧。

Q:能大师说了:“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为什么去看多余的字呢?

如果一条路,你走到头了,你到家了,接下来你会做些什么呢?——在自己的家里,放松,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不忧扰到别人。

六祖大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说,直了成佛,但用此心;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到家了,你见证了心之本体,就随便使用这颗心吧,这颗心自体清净,任你怎么染着它,也不能真正污染它。就像荷花仙子洗澡一样,任有多少水流经它的身体,也不能湿了它。

心性无染,心为什么不能去看多余的文字呢?了知心之本性而去用心,恰能更加彰显和夯实对心之本性的觉知。像鸟鸣山更幽,人闲桂花落的道理一样。

直了成佛,但用此心。当你见自本心,悟自本性,我是鼓励你有意识的应用这颗心的——直了成佛,但用此心。

当你翻过五蕴山,涉过八识河,我给你的嘱咐是:“直了成佛,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此心”……

(2022-06-27 20:57)

因为有眼,

所以你看见有色。

若你无眼,

色在何处?

因为有耳,

所以你听见有声。

若你无闻,

声在何所?

因为有六根,

所以有六识。

因为有六识,

所以有六尘。

所谓世界,

不过六尘。

离尘之外,

世界何所?

所谓世界,

不过六识。

离识之外,

何所世界?

诸法唯心。

不唯心者,

即是本来。

诸之本来,

谁诚以待?

若见本来,

即知如来。

若见本来,

即谓如来。

色界无色界,

一心之境界。

若无此一心,

诸见在何处?

一切所见,

本如来藏。

非如来藏者,

彼在何处?

如来藏和阿赖耶,

一体之别名。

若明如来藏,

不明阿赖耶。

心在诸上如来藏,

心没诸有阿赖耶。

如天空与大海,

晴空虚明如来藏,

 

(2022-06-26 03:30)

某井有三只蛙。

一只蛙听说远方有一大海,波澜壮阔,一碧万顷,物产丰富,远超想象,十分渴望到那里去。

它把它的梦想说于另两只蛙。

其中一只蛙觉得无所谓,它满足于现状,并不羡慕诗和远方。

第三只蛙对未知充满恐惧,虽不满意于现实,但也未想跃出井口,游历他方。

一日天将大雨,井水上浮,离井口咫尺。

三只蛙,一跃冲到井外。

第一只蛙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决定抓住,前往大海。

于是它鼓动另两只蛙与它一起闯荡新世界。

第二只蛙觉得无所谓,去也行,不去也行,但在第一只蛙的诱导下还是要准备去了。

第三只蛙虽然对未知充满恐惧,但在第一只蛙的引诱、怂恿,以及第二只蛙的拉拉扯扯中,还是去了。

三只蛙来到大海,闯荡新世界。

第一只蛙聪明殷勤

Q:观察我自己,很多方面都做不到,比如在工作、金钱方面我感觉自己修的不好,都不理想,还望您有所指点。

你眼前有一种生活,你想象中有一种生活,你眼前的生活跟不上你想象中的,你的心舍眼前的生活,从想象中的生活,于是产生了你的苦恼,产生了你的不满意,产生了你种种受苦开始的因子……

你注意到你的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了吗?我只是让你注意到。有时我们仅仅注意到一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就能免于那个想法的强大推动作用。

我们生活中有期望,而期望常常是头脑不看或未看见眼前的,而毫无思考的跟从想象中的。对我而言,期望是一种迷失,它使我们像一种梦游状态,完全无视眼前事物,而追随梦中境界。期望是一个人活在二元状态的表现,假如你的心在“一”的状态,就没有好或不好、是或不是、应该或不应该等这样的状况,这样我们就能免于许多受苦。

我不是说你不能有期望,我只是想让你了解期望产生或发生的过程。有意识的期望,期望将完全变得的不同。

工作或金钱是一个因缘法,世俗生活是一个因缘法,如果你想在你的世俗生活,工作或金钱上有所改变,就得玩转因缘法,多发现那些因,多发现那些缘,然后让他们“集”

Q:如果一个人只剩下一个星期的寿命,您会建议ta做什么呢。您从不推荐净土法门,是因为发现念佛求生净土的人,绝大部分人中阴时无法做主照样堕入轮回吗?

不管一个人只剩下七天的寿命,还是七十年的寿命,TA都应该找到、进入和处在自己的清净自性之中——受用自己的清净涅槃妙德。

对我而言,清净自性,涅槃妙德就是真净土,对它的忆念、想起和关怀,就是念佛求净土。处在这样的净土里,就不在轮回里。这样的用心作意,是真念佛,往生真净土。

往生净土的概念,对我的意思是:去,到你的清净自性去;去,出现在你的涅槃妙德之中;去,住在你的楞严大定里;去,和你的妙湛总持不动尊在一起……

我并非不推荐净土法门,我一直在说它,在指它,在试图引导人们看见它,关注它,进入它。我说的净土是一个生命无故事的状态,也许你认为的净土是某种故事性的净土。不,净土不是某种故事性的,没有故事的自性清净状态就是我说的净土。

在这样的清净状态之中,免受轮回之苦。我非不推

Q:用觉知心去感知外物的修法,比如看到杯子我就那个杯子,看到树感觉我就是树,去体会被感知物的感受。我认为这也是在个人意识层面里面的造作呀,也是属于个人的妄念吧?还是我理解的不对,这个修法应怎么去实践,有没有什么歧途需要注意的?

这是一种心练习以地球的身份,以岩石的身份,以树木的身份……以万事万物的身份说话的方式。它的目的是,打破心的僵化认知,去除以“我”、以“人类”为中心的我执带来的认知局限,拓展表面心的认知领域,开发它的无限智慧。

在你没净空自己的心之前,没有了解本心之时,它似乎是一种“努力”,一种“造作”,一种意识层面的妄念缔造与叠加;但在你了知了自己本觉,净空了自己本心之时,它是一种“自然而然”,一种自然而然的“允许万物进来并思想”的有趣方式。它不是一种努力的“想”,不是努力的创造一种故事“附加”于某个事物,恰相反,它要清空你的心,要去除你的故事,以没有故事的心包含那事物,然后让那事物带着它新的故事进来……

它是一种让你的意识休息,让你的潜意识运作的方式。它是一种让心“往回走的方式”,物种演化经历了无机物、有机物、微生物、植物、动物……种种阶段的记忆

(2022-06-15 01:04)

众生名逐尘,诸佛谓合觉。

若心不逐尘,背尘而向觉。

斯义为学佛,亦名做佛事。

行者若如是,即会蜜波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