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原创坠雪无声随笔 |
没有人能将你遗弃
——《被遗弃的人》读后
坠雪无声
二十五年前,他们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初次相遇,拉里坐在父亲的车里,塞拉斯跟在自己的单身母亲身后。一切似乎都只是巧合。在某个极寒的清晨,拉里的父亲卡尔让等着路边的母子俩上了自己的车。
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世特征,拉里家境富庶,父母双全,白人;塞拉斯跟随母亲从芝加哥辗转来到密西西比州这个偏僻的小镇,一路颠沛流离受尽困苦,身上连件御寒的大衣都没有——他没有家,没有父亲,没有温饱,最要命的是他甚至都没有一身体面的皮肤:他的母亲是个黑人,他遗传了这一点。
拉里腼腆、斯文、不喜抗争而显得怯懦、循规蹈矩。塞拉斯外向、叛逆、争强好胜。
塞拉斯出现之前,拉里没有朋友,“让拉里有一个特殊的朋友,让他不再孤独”一直都是拉里母亲的祈祷词。但由于种族歧视,两个孩子的友谊却只能背向人群暗地发展。拉里珍视着他所拥有的一切,也将塞拉斯视为挚友,于是毫无保留的向他敞开心扉,与他分享所有。他的枪、书籍、秘密基地、还有初恋的对象……
冥冥中,似乎有一只神奇的手在操纵着他们的人生轨迹,让他们不断的交织、重合、抵触……分合。
拉里第一次将塞拉斯带到自己的梦中女孩面前,阴错阳差中,塞拉斯却成了挺身救美的英雄;辛迪爱上了塞拉斯,两个人开始疯狂密恋,可怜的拉里完全蒙在鼓里,他依旧憧憬着与她的第一次约会,期待这个女孩陪伴他走过一生的岁月;这一天终于到来,拉里坐在母亲的别克车里,感受辛迪的呼吸和味道,幻想着一切就此停滞——辛迪却告诉他,她不过是借他做桥,这一夜,她将和自己的心上人私奔出逃……
如果塞拉斯也和拉里一样坦诚地与他分享生命中的一切,故事应该会有另一个结局。
辛迪不会凭空消失,拉里也不会被安上“强奸犯”和“杀人犯”的罪名成为“恐怖拉里”,塞拉斯应该也不会离开密西西比州,更不会在若干年后以警察的身份回到这个人烟稀少的小镇。
二十五年,拉里守着辛迪的秘密承受着周遭的指责和非难,忍受所有不公的待遇。他的人生被彻底扭转,父亲在痛苦中离世,母亲也在绝望中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汤姆富兰克林为这本书选名《被遗弃的人》。小说采用了悬疑片的惯用手法,从片段和细节入手一点一点的带入人物、事件,一点一点地交代主角与配角的命运转承。关于辛迪的生死,始终是一个谜,是大家各自内心的揣测与臆断。或许,这也是作者有意为之?那些生硬地改变我们命运的人与事,往往都只是我们个人内心的悲剧而已!人类,总是输给了自以为是,自以为非。
拉里在孤独中度过了人生中最青葱的年华,没有朋友,没有爱人,没有亲眷,也没有事业。当他与塞拉斯再次相遇的时候,他躺在病床上无声地等待死神的判决,对于外间发生的一切毫不知情。——仿佛由始到终,他都只是局外人。
小镇上发生了一起女孩失踪案件,所有的线索都指向拉里,而拉里身上的枪伤也显然是畏罪自杀的征像。
如何才能为拉里洗脱罪名?塞拉斯陷入了痛苦与迷茫。长久以来,这个善良的白人朋友就好像是炸弹上的那截引线一般,点燃了他,也就等同于炸开了自己。可是,该怎样拨开这层层迷雾,让一切回到当年的明月夜呢?即使回到从前,拉里失去的这二十五年,又该如何去偿还?
最终,塞拉斯在女友安吉的鼓励下,决定亲自揭开真相。
他苦心搜集证据,从蛛丝马迹中整理出嫌犯的活动轨迹,顺理成章的找到凶手——华莱士将传言中拉里犯下的罪行信以为真,将“恐怖拉里”视为自己的偶像崇拜,他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模仿拉里杀人的场景,最后在酒精的作用下实践在无辜的女孩身上。
为了掩盖罪行,他杀害了与他关系密切的另一个朋友,然后找到拉里,近距离对他开枪。
以拉里的名声,按小镇上警局办案的通常程序与方法,不出意外的话,拉里将背负着杀人恶魔的身份走向坟墓。反正,他是如此孤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在意他的存在,也不会有人在乎他的清白。
似水流年里,他又何尝不是自己放弃了自己?他从来都没想过要洗刷自己的清白,不是么?
二十五年前,为了自己的前途,塞拉斯背弃了友情与爱情,独自远走。二十五年间,善良而可怜的拉里死守着情人的秘密,日复一日的艰难生活。二十五年后,塞拉斯回到小镇,回到这个承载着他们童年与少年的地方,从一堆尘封的旧物中找到自己的根源。
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朋友的价值在哪里?迟到的真相又有几分意义?
当我们面临人性的抉择时,自私自利的天性总是会占上风,而当悲剧业已酿成,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找回自己的救赎之路?拉里是一个被人遗弃的人,但却从未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的真诚,对生命的热爱。他打理着父亲留下的汽修铺,细心照料母亲喂养的八只母鸡,将走上歧途的华莱士视为朋友,并试图将其引回正轨……他宽容的对待那些对他无礼的人……一切都被颠覆了,而他俨然还是当年那个腼腆、内秀、不愿抗争的白人小孩。
他唯一的一次幽默表现在和华莱士的对话里。
华莱士问他,是不是一个四十岁的老处男。
他说:“不是,是四十一岁”。
当塞拉斯把所有的秘密告诉拉里,小说也走向了尾声。拉里获悉了一切,这一次,他终于可以清晰的断定自己不过是一个倒霉的局外人;这一次,终于,所有的人都相信了这一点。
那些可说的,与不可说的,终究也不过是生命中的昙花一现。只是,固执的人,执着于固执。
很多人读完这本书后评论说,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书中找到共鸣,因为我们都是那个被遗弃的人,我们生而孤独,我们注定孤独,并且最终我们也都能习惯这样的孤独。
可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即使远离人群,也能清晰的掌控着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没有办法选择命运,所以才要更勇敢的做内心中真实的自己。
但愿书中的拉里,只有他自己的影子,而我们,各自拥有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
2012.01.23
标签:
随笔文化原创坠雪无声 |
有些时候,我会想你
坠雪无声
安德烈在写给葛尔德的信中说:有些时候,我会想念你。
这个时候,他们还只是工作上的搭档,用葛尔德的话说只是“临时联手合作而已”,爱情尚未萌芽,彼此也习惯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与互不触碰的距离。他引领她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也向她开放了一个多面的自己。她像渴求新知的孩子般跟随着他的脚步,一点一点向上生长,一点一点靠近他的身与心。他不受管束,个人主义外加些许傲慢,也有些沾花惹草,对她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有局限——有时候,会想你。
从西班牙回到巴黎后,他们的恋爱正式开始。爱情让他们暂时忘却了自身的身份,犹太人?难民?不,他们仅仅是男人和女人。身体里最本能的欲念被唤醒,世间的一切纷乱似乎与他们无关。幸福应该就是这样的吧?因为有你,死亡之地也能新生出明艳的花。
作为战地记者,他们创造了共有的名字——罗伯特•卡帕,他们一同经历被纳粹和极端情绪控制的灵魂所伤害的日子,携手在西班牙战场上记录下珍贵的历史影像。手中的相机去掉了血统带给他们的枷锁,也映照了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勇敢与默契。他负责摄影,她撰稿并充当他的经纪人,共同的名字和信仰给了他们共同的理想,那是一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无间。
当他因《士兵之死》而功成名就,到达事业的巅峰期,她开始迷茫——卡帕是他。我是谁?我,谁也不是!她开始怀念相爱之初的距离,开始确信一段必须的距离能让每个人保有自己的空间,使我是完全的我,你是完全的你。
爱情在两个天才之间的成长总是格外艰难。他们总是比常人更渴望接近真实的自我,更擅于独处,更懂得去区分外在的与源自内心的生活。谁也不愿意是谁的影子,也没有谁甘心放弃自己理想的方向。但要经营一份长久的爱情却离不开相互之间的妥协与包容,两个人爱得再纯粹,也始终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要高度契合,就必须有合作精神。一二一,或者左右左,最自由的灵魂若想拥抱永恒的爱情,也得乖乖的听从号令。
他们分开,各自奔向自己的事业,去寻找各自的自我。
自由,是他们给彼此最满的爱。
她到了西班牙,以女性的视角拍摄战争,在战乱中历经各种艰苦。骄傲而要强的她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路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镜像风格。她拍摄的武装的女性的形象,被看成是二十世纪现代史上欧洲女性为提升社会地位所做努力的代表作品。
她以战地女记者的身份实现了自己。
在计划回巴黎的前一天,一辆坦克从她身上碾过,她伤重不治。从此,她最后的身份被定格成了他的“未婚妻”。卡帕从报纸上看到她出事的新闻,这个世界,从此不再有她。卡帕这个名字从此只属于他一个人。可是,没有她又何来的卡帕?这个名字是他们共有的信念、激情与爱情,更是一份身份的重铸。
他陷入了虚无,内心形同荒漠,与众多美丽的女性厮混,把拎着小命换来的高额稿费投入赌博。出生入死,亦醉生梦死。无论他处于世界上的哪一个地方,他都感觉她就在那里小声喊着“混蛋”;不管和什么女人在一起,哪怕美艳如英格丽•褒曼,他从她们的眼睛里看到的都只是她的影子。他厌倦了没有她的世界,厌倦了独自的存活。战争夺去了她的生命,她的死也要了他的命。从此,他活着只是一个报道战争的工具和代号,他活着只是在等待以同样的方式走向生命的终点。
最后,他得偿所愿,在越南战场上,被地雷炸成碎片。
自她死后,他以工作、赌博和乱性来麻痹自己,用各种方式填充自己的生活,填充那些原本属于她的时光。也许,在他的心里一直有那封信吧——亲爱的,有时候,我会很想你!
是否爱情总是这样结局?我们遇到了生命中难以割舍的另一半,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与他在同一个空间良好的共处,而当我们真正易地而处,再不相见,却能留下永恒不变的爱与惦念?也许,如果她有更多的时间继续跟他的故事,一切又会是另一种结局。订婚、结婚、在似水年华里各自消磨彼此的身心——很难想象两个拥有强烈个性的人在琐碎的婚姻生活里还能保有最初的热望与初心。
他们是彼此世界中无可替代的唯一,却从未真正彼此占有。
但即使如此,这份遥远的爱,不仅成就了他们彼此,也成就了历史上一段爱情佳话。
爱,应该是用来支撑灵魂的。所以,有时惦念,已是最美的境界。
2012.09.08
标签:
坠雪无声随笔原创文化 |
心灵魔音——为什么?
坠雪无声
静静看完《海上钢琴师》,脑海里却同时出现了另一个电影角色——阿甘。
1995年,高三毕业的我在庆华的家里没心没肺地跟着《阿甘正传》感动得涕泪双流。那时候,我还不懂剧中阿甘的母亲谈到的“人生就像巧克力”,也从没仔细去追问:是什么驱使阿甘一路向前奔跑。需要解释吗?他就是那么简单的傻子,原本就智商不如常人。或者用正统教育里传授的观点来看:智力不足,努力来补。咱从小不都是这样崇拜着那些“身残志坚”的偶像吗?
我也没懂阿甘的爱情,他爱珍妮,爱到完全失去底线,不论她如何浮躁,怎样堕落,也不管她是青春靓丽还是贫病加衰老。但我感动着,为这样从一而终的信念,也为阿甘风雨过后得见彩虹的美好。傻人有傻福,不是吗?
时间过去了将近二十年,当我不复青春迷惘,用一颗逐渐硬朗的心深沉地注视着荧幕上和阿甘一样纯净又傻萌的1900时,两部片子穿越时空交集在一起,有如夜色中骤然升起的火光,一瞬间,我有领悟,有所懂得。
1900出生于海上,从小被父母抛弃,对他来说弗吉尼亚号游轮就是他的天地,钢琴是他存在的全部价值。他从游客们的身上看到他无法企及的世界,在幻想的情境与故事里度过一年又一年。8岁时,养父死于意外;成年后,爱情在表白前戛然而止;最后,与游轮一起飞灰湮灭。他是个理想化的人物,拥有悲剧的一生。
他曾经有机会离开游轮去追寻自己的爱情与未知,却面朝纽约的钢筋丛林敲响了退堂鼓。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恐惧,他坦言正是未能看见的那一切摧毁了他的勇气。他不是只能生活在海上,而是只能在钢琴上舞蹈,88个键,对他而言是有限世界里无限的曼妙。但在上帝的钢琴上,无穷无尽的键也意味着无穷无尽的选择,他无能,无法从这些纷繁庞杂的选择里看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他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问自己,问友人。为什么要让自己陷入选择?人生到底要的是什么?是一块田地,一座房子,一个女人,还是一种死亡的方式。
面对这样的质问,经历单纯,思想也单纯的1900没有答案。他只想做自己,不想背负太多的生而为人的苦累。他拥有常人的智商和情怀,却无法拥有正常人的身份,最本能的欲望也必须让位于那份无法示人的卑微。对于他来说,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靠自己脑海里描绘的一切活着,活着,然后在钢琴上创造出另一个世界——这已然是莫大的幸福。
这正是阿甘与他最大的区别。
阿甘没有健全的身体,没有正常的智商。他一次又一次被命运推向选择:家庭、学校球队、部队、乒乓、养虾、跑步、爱情、婚姻和孩子……如同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那片羽毛一样飘浮于人世,转换环境对他而言就像老天变脸一样正常。当珍妮告诉他,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歌手,然后反问:“你呢,长大想做什么?”,阿甘满腹疑惑:“我想做我自己。难道人生不是为了做自己吗?”
同样渴望做自己,同样的固执与单纯,两个男人演绎了不一样的精彩。1900问了自己太多为什么,然后得出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答案。即使所有人都告诉他,他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在陆地上大有作为,会名利双收,可以有幸福的家庭。他依然固执己见地认为,他要的不是这些,他只想做自己。可是,难道只有在海上的这架钢琴前才能实现自我吗?在有限的空间里扮演自己单纯的角色,这何尝不是一种无能啊!当然,他不想伟大,也不想成就太多。习惯被抛弃的他,也习惯了不去梦想。阿甘从不问自己为什么,也不回答为什么。他的路从来不需要向自己和他人解释太多。命运来临,他就往前走,走的力度不够,就选择奔跑,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始终不改初心。他记得妈妈的话,人生这枚巧克力,不吃到最后,你不知道里面包裹的是什么。阿甘爱珍妮,穷尽一生的心力。他没有世俗的偏见,也没有现实的烦恼。在爱情里,他只因珍妮不能陪在他身旁而痛苦,从小就认定:“你是我的女孩”。1900对帕多安一见倾心,却终被自己的怯懦打败。如果他下了船呢?如果他顺着女孩给的地址去找她了呢?难道压制所有的欲望,只干净而纯粹的做一件事就是做了自己吗?难道做自己的同时就要舍弃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吗?难道自我的成功不是自己的一部分吗?如果1900反复追问的是以上的这些问题,他会不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人生需要假想,因为脆弱而孤单的心灵离不开期待与被期待所带来的温暖。
可是如果只生活在假想里,并因为假想而失去追求现实的勇气,将种种可能扼杀在摇篮里,不敢、不想、不求、不恋……以至最后不想成活——这不是伟大,不是纯洁,不是简单,不是美好——这是有缺陷的活法,是有缺憾的人生!
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画面,夕阳西下,1900和阿甘并坐在长椅上,阿甘一脸纯粹的微笑着,旁若无人的讲他的故事,关于安妮与奔跑;1900用如水般纯净的眼睛打量着眼前的男人,眼神游离。一片羽毛轻盈地在他们眼前飘飞,背景音乐起来。阿甘递给1900一块巧克力:“试试这个,我可不担保里面是甜心还是酒心”。
而我,如果刚好路过,也想送一句话给那么帅气和绅士的1900——问那么多为什么,还不如问自己怎么做!
不是么?正是因为生命无常,才需要我们无比坚强。没有谁能完全的抗拒命运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与人事的变换,我们需要不断地为自我这两个字添砖加瓦。人生究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还是袍子上爬满的虱子——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时,关注的重点在哪。不因为想穿上华美的袍子而无视虱子,也不因畏惧虱子而拒绝袍子的华丽——这应该才是一种更为客观的态度。
不用向谁学习,电影讲述的人生,是有角度选择的人生。
我们的路,是上帝的琴键,是无限选择里的有限命运。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你是自己的,世界就是你的。
2012.09.06
标签:
散文坠雪无声原创情感 |
我的爱,非你不可
坠雪无声
她在他的世界里,是最不起眼的那一朵小花。
而他,是她全部的爱情。
大概这个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就是感情,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均不是你付出多少就能收回多少的买卖与交易。
一天,每年一天,一次的相遇。
他们在这一天里分享一年来各自的际遇,倾述相思,永远暧昧,却从不提及爱情。可是,即使是这样,也依然无法阻止她深深的眷恋与期待。她为他变成他所梦想的样子,自信,自强,自爱却保持谦卑,也为他舍弃所有被爱的可能与温暖。她无怨亦无悔,像张爱玲说的那样:“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最低落的时候,他想到的只有她;最无助的时候,他是她唯一的支撑与牵挂。
他永远不缺女伴,所谓爱情是铁打的汉子,流水的姑娘。
她在自己的世界里谨慎着,面对一心倾慕她的男人,执拗地理解“我是多么无助,被困在这间屋子里,守着我不爱的人”。
那一年,他带她去旅游。打破了他们订下的所有禁忌。她微醺着脱掉身上的束缚,纵身跳进大海游到他的身边。四目相对,裸身相见。他却说:“其实,我对每个女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浇灭了她猎猎升起的希望。
然后,他功成名就,当主持,赚大钱,如日中天。
她在一家小餐馆里,顶着满头的奶酪味,穿着牛仔的制服当起了服务生。
彼时,他已然成功,而她,在理想的鞭策下狠狠地踩着骨感的现实。
他和最性感,最妖娆的女人恋爱,即使那个女人肤浅、自大又不懂尊重。他仿佛要的只是女人,只是性,只是在夜晚来临时可以让他尽情喘息的一枚棋子。
他浸泡在自己的名利里看不清一切。始终优雅的母亲在临终的时候,也没能等到他诚挚的守护。他的眼睛和心灵同时被魔鬼蒙蔽,已经听到被期待的声音,看到被需要的眼神,却只是漠然,不为所动。她看到他的变化,心如刀绞的痛。
做着身不由己的工作,在浮躁的电视圈靠不断卖弄自己以及作践他人来托举事业。面对质疑,顽固的他也时常感到痛苦——是否这一切真有存在的价值?这个风光无限的我是否真是我自己期待的本我?他没有答案,下意识里,他渴望得到的只有她的理解、安慰以及认同。他疯狂的拨打她的电话,想听她的声音,想见到她。那一刻,他的思念如此真挚,像海藻疯长,好像她并不是朋友,不是一夜情的对象,而是他朝思暮想的恋人。
她没有接到电话,没听到留言。在他崩溃的时候,另一个他勇敢地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所谓爱情,往往都有点阴错阳差的意味。
这一年,他们的约会不欢而散。他油腔滑调对她极尽挖苦,她泪流满面,愤然离去,在最后的拥别里留下一句:“我依然深爱着你,只是,我已经不喜欢你了。”
这不是一个单恋的故事,也不是花心男与痴情女的对弈。他们之间是灵魂相吸的关系,在他和她的眼睛里,左边是完全而彻底的那个他(她),右边是彼此期待中未来的自己。唯有他,让她敞开心扉,也令她无所畏惧地放开梦想。也只有她,能坦然地接受他的一切,用始终理智的心容纳他的所有,消除他的不安、惶惑,激发他成为真我的欲望与勇气。
是的,真正的爱不是让你极其疯狂,而是让你极其理智。在一段感情里,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成全自己的真实,你们的爱就有多深。
他从未为她做过些什么,除了周旋在不同的女人身边,然后不停的提醒她:我和你不可能!
她为他写诗,将他们经历中的种种细节变成文字,把在他耳边说过的故事写成小说。她记得他说的每一句话,包括:“你不能一直留在这里做什么服务员,你应该看到自己身上的光芒,你不能浪费自己的才华”。她在乎他的肯定,为此披荆斩棘在所不惜。
为他,她愿意成为勇士,而这一切,只为能让她靠他更近。
老套的故事里,总离不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那一年,他失去所有,而她终于用文字成就了自己。
他抱着行李去找她,在浪漫的巴黎,她正在犹豫要不要接受音乐家的求婚。
十五年,她一心爱恋的男人终于跨过沧海,踏平巫山,只为来牵她的手。这对她来说,是上天的恩赐,更是千回百转后等来的柳暗花明。她奔向他的怀抱,毅然决然。哦,这一切,来得太晚——幸福是个习惯迟到的坏孩子。
十五年的等待,十五年的守候,换来三年的朝朝暮暮。
那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日子,让他们各自重获幸福,也重新理解了人生。她帮助他走出阴影,以男人的姿态生活;他给了她一直想要的爱与守护,让她快乐,令她幸福。
如果,没有那场让她香消玉殒的车祸,幸福会继续吗?
也许,天长地久总归是过于平淡。在小说和电影里,男主或女主总有一个要先走。
得到爱不难,难的是维持。
幸福不易,总是毁于天意。
在文艺的腔调里,造化往往偏重于戏弄爱情。
用很长的文字,写《一天》里的故事。
长久的感动之后沉淀下来的,其实远不止这一纸感悟。活着,是那么孤单的一件事!短短一生的时间里,我们总在遇见又错过爱和被爱。最后,还是要一个人走。不曾真爱,就不懂寂寞。而不懂寂寞,又无法完善自我。
她死去,留下他一人,他才发现他失去的也是他感情世界里的全部。
“她让你更体面,你让她很幸福”。
借另一人的言语,说说这两人的关系。这,就是爱情!
爱,是人无法控制的东西。冥冥中,我们遇见那个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人,并由此产生各种偏执的情感与期许。可是,为什么,我们能忍耐自己默默的爱,默默的等?又是什么,让我们只能默默的爱,默默的等?
他在海中央,大声的质问她:你这么放不开!你为什么放不开?
因为,在她看来,爱不是简单的占有或相拥,
爱,是她对他始终不变的——非你不可。
一句老话,我爱你,与你无涉!
2012.09.02
标签:
星座婚姻一个巴掌拍不响反省道德范畴情感 |
缺乏反省,婚姻难以进步
坠雪无声
昨天的一篇小博文为了引来了新朋友——他与我同名,又对于我在博客中谈到的关于婚姻的话题有话想说。读了他的留言,又应邀去到他的博客赏读他的文字。想了很久,决定写下这篇东西,说说我的观想。
我无意评价任何人的婚姻。因为在我看来,婚姻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人生而自由,不论以何种方式度过在世的岁月,只要是合法地,不违背良知与道德,都值得鼓励与欣赏。一男一女,不管是否因为爱情而开始一段婚姻,都意味着是两种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对撞,因此也不可能没有冲突,没有伤害。所以,我始终认为在感情里,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只有得当与不得当。比如:爱与被爱的分量是否得当?相互之间的回应是否得当?出现问题之后彼此的处理是否得当?
评价爱情,其实不过是谈论她的浓度。评价婚姻,说开了就是个尺度问题。双方把握好了尺度,相互尊重,相互爱慕,相互包容,就是成功的婚姻。
当婚姻中出现外遇,被背叛的一方肯定会承受更重的伤害。一个巴掌拍不响,出现外遇问题,肯定双方都有原因。不能单方面的指责出轨者花心,也不能只顾及到被背叛的一方如何痛苦。在这种时候,应该给彼此冷静的时间和空间,停下来思考——在这段婚姻里,我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我还想坚持的理由是什么?我们是否还可以继续相爱?最关键的是必须反复考虑如何过滤这一切重新再来。
两个人的相处不可能只有爱情,也不可能只有伤害。尤其是当有了孩子之后,婚姻给双方更多的是责任和道义。当初的激情褪去,在繁琐细碎的生活里彼此支撑和消耗,这是一个很残酷的过程。再浪漫的情愫都无法救赎被世俗消磨的爱意。这一点,在婚姻开始之初,就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经营婚姻,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接受现实,就这样过;要么,积极一点,与君共舞。
是的,找一个志同道合,并且确实是你自己欣赏与爱慕的人来共度此生。诚实地对待自己,也诚实地对待婚姻。一辈子的时间,只有在相爱的状态下,才会显得生机勃勃。否则,时间将会变成一把锋利的杀猪刀。
也许,即使选择的是自己确定的爱侣,最后也难免出现背叛。毕竟,爱情不能解决人生中的所有问题。婚姻的实质是什么?与相爱的人厮守一生,共同面对生命中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一切可能。
无论曾经发生过什么,或者正在发生着什么,未来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在婚姻中不能丢失彼此关切的心。既要看得到自己,也要读懂对方。必须时常反省自己,检讨婚姻的状态,随时做出调整。一个在感情里懒惰的人,一个在婚姻里不思进取的人,是很难经营出成功的婚姻的。不要总是纠结过去,每个人都有自己过不去的坎,要学会宽容自己的爱人;不要老揪着对方的不足,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男人和女人,有缺陷才真实,如果不满,请帮助他或者她共同成长,这是婚姻的价值;不要一味强调自己如何无辜,在责任和道德范畴里不能随心所欲,没有反省,没有进步!
也许,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最后也会被打破。我们现在所能得到的,远比将来纯粹。若得一心人,好好经营!
201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