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纪念党的生日的缘故,接连看了好几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比如说刚刚播完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表现了一位纯粹的陈志共产党人陈志从年轻到晚年始终追随革命矢志不渝(哪怕是受了革命的委屈,而且是长期的有“半辈子”之多的委屈)的故事。与此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剧还相当突出地表现了革命队伍中还存在着吴捷、楚东一类的人物。电视剧还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在特殊情况下,这些人对革命事业的危害甚至超过了敌人。这些人是革命队伍中的隐患和祸害。他们身上贴着明确无误的革命的标签。有的还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我把这些人物称之为革命遗产的一部分。这是一份几乎无法抛弃的不良遗产。这些遗产每时每刻都在发挥着对革命和建设的破坏作用。在剧中,曲文同志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来研究和调查水库垮塌的原因,以便能为陈志同志洗刷罪名。而这恰恰是问题所在。电视剧几乎是下意识地表现了这一点。还有之前播过的《开天辟地》等等。
英国著名诗人狄兰·托马斯有一首诗:《没有太阳,光就降临》,我估计这首诗不会有人能理解它究竟说的什么。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呢?是因为我初看此诗,完全不知所云。我知道,一首诗如果能有一句两句能得到理解就很不错了。但是,这首诗恰巧让我碰上了可解释的机缘。几乎每一句都能串起来加以理解。这首诗是一连串的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悖谬和诡异。
第一句,没有太阳,光就降临,第二句,没有大海/
(2010-03-02 13:37)
孔子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至少,比我们想象中的要睿智得多。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共有两句话。难理解的是头一句。此处的质,指的是个人的内在品质,实在的为人。文指个人的外在修饰,看起来的修养,包括表达内心活动的语言文辞。注重内在而忽于外在的人,太质朴,未经雕琢,太原生态了,有点儿像个乡野之人。有粗野的意思。这样的人应该“先进于礼乐”,不断加强文的修养,才能入于君子之列。但是,如果内在差,而外在修饰斐然,则虚华无实。为什么说这种人是史呢?这种人有点象“多饰少实”的史家。在《礼记·表记》中孔子曾说过:“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说的是夏代的史官比较实在,但文采不够。而周代史官则虚多实少。装饰过了头。孔子提倡,做人要像做史一样的来要求,文与质两者要和谐融洽,即文质彬彬。这一看法,后来又演化为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的观点。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很难理解孔子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两句的真正意思。即使是觉得懂了,也
昨天晚上看了纪录片《意志的胜利》深有感触。1938年的片中的希特勒是那么受到德国人的爱戴。片中的德国人民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欢快!真的是难以想象,正是这些善良的人们能够容忍甚至有人自己也参与到希特勒犯下的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这使我想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德国整整经历了二十年。海德格尔的主要的理论活动都是在这二十年中进行的。也就是说,海德格尔的主要的理论活动可以说是在纳粹主义在德国兴起的二十年中进行的。
我倾向于认为,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包含着纳粹主义的倾向。这就是弥漫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的浓厚的本质主义和神秘主义。他在1933年对德国学生的演讲中这样说:
“在创造具有德国精神的未来大学中,你们有责任共同学习和共同行动……让你们的忠诚和意志不断增强,让你们的勇气不停增长,以便你们能做出必要的牺牲,来拯救我们人民的本质并提升它在国家中的内在力量。希特勒
标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历史地位
纽约大学
谢飞
杂谈
|
|
第一,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是中国第一代影人电影导演。我们也许还可以更准确地说是新中国第一代影人电影导演。
影人电影的概念是由香港大学中文系黄继持教授于1983年在一次会上提出提出来的。黄教授同时提出了三个概念:“戏人电影”、“文人电影”和“影人电影”。他把郑正秋等人的电影称之为“戏人电影”,原因是“受到文明戏与戏曲的巨大影响”。他把左翼文艺工作者编导的电影称之为“文人电影”,原因是“他们并非电影科班出身,以文人或话剧工作者进入电影,特别重视电影的文学性,强调主题思想,也发展出与此相应的一套‘现实主义手法’”。他把孙瑜的作品称之为“影人电影”,原因是他是“电影科班出身”。孙瑜192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先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戏剧,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编剧和导演,在纽约电影研究院学习电影摄影、洗印、剪接等。1926年回国,成为最早出国学习电影专业者之一。但黄先生并不否认,孙瑜在30
年代受到‘文人电影’的强烈影响及和文人电影的密切关系。
标签: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史
谢飞
杂谈
|
|
中国电影家协会为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召开了一次研讨会,并在会前为第四代导演中的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出版了一套研究丛书,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第四代导演对中国电影史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而言,出一套为中国第四代导演树碑立传的丛书,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我手里拿到这套一次出了八本的丛书的时候,看到它精美的装帧、图文并茂的版式,特别是它丰富的内容,我确实感到了它沉甸甸的分量。这套丛书的思路,基本上是一人一本,成熟一本出一本。每一本的体例大致差不多,但并不硬性要求一致。共同之点是,每一本对于所述导演以其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执著的艺术追求为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筛选出了重
暴力美学一词,在电影研究中已经被使用的相当普遍了。但是,没有人指明暴力美学究竟何意?可以肯定地说,暴力美学绝不是研究暴力的美学。世界上还不存在这样一种美学。既然使用了暴力美学,总得有一个象样的解释吧。人家也好知道你说的什么。
想了想,这样的解释也许差不多:在电影中对暴力的表现,及其技巧,就被人们堂而皇之地称之为暴力美学。其实哪有美学?美学这个词在这里被世俗化了。表现就是美学,再有一点儿技巧,比如说是暴力的表现不那么赤裸裸(美仑美奂),或者更加赤裸裸(触目惊心),那就是暴力美学了。世界上没有比暴力美学更容易理解的美学了。
暴力美学一词的存在本身就证明,大多数的人们的确是喜欢观赏暴力的。不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
电影电视业正在进一步市场化、商业化,激烈竞争使得影视作品对于受众的迎合成分越来越重,那些力图在观念与趣味上有所导向和提升的成分
(2007-07-30 01:03)
在电影学界素有盛名,并为各方人士期待已久的法国电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的《想象的能指》终于在2006年的年初由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应该是电影理论研究界的福音吧。这本书由四部分组成,写于1973年到1976年期间,并且陆续以英文发表过,正式法文版成书是1977年。但本书是根据英文版译成的。


不用太费力气就会发现,美国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是太少了。
说寥若晨星不会太过分吧。很多人要跟国际接轨大概就是跟美国接轨把。
霍兰德怎么样?在美国的文艺批评家中霍兰德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因为他相当另类。
因为世俗化的中层理论看不上精神分析。特别是霍兰德这样的人!
霍兰德(Norman
Holland,1927—)出生于纽约。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受过专门的精神分析训练。擅长于用心理学方法研究文学。曾任纽约州立大学艺术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论著在精神分析和读者反应批评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霍兰德的《文学反应动力学》(1968)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部从精神分析角度入手的接受美学著作。
该书运用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读者对文学本文作出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并且提出了一个分析模型。它的分析,让那些特爱文艺的人感到很不爽。但是却有警醒的作用!
他对“大师”电影的分析
美国研究人员保拉.斯特凡和沙伦·莱文研究了年龄和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论是,科学家出研究成果的最佳年龄段在40岁以下,特别是在30岁至40岁之间。他列出了1901—1989年之间在化学、物理学和医学领域中收集到的数据如下:
年龄段 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比例
化学
物理 医学
21—25
0.9
7.4 0.7
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