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关键假设和主要结论:
人们关心的是货币的实际数量(Md/P)而不是名义数量(Md)。
影响货币需求的有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与收入正相关;(2)预防动机,即人们持有是为了预防将来非预期的交易需求,也与收入水平正相关;(3)投机动机,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假定持有货币的收益为零,因此如果当期债券带来的利息收益(即利率水平i)上升时,人们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将下降。反之,当i下降时,人们将出于
“流动性偏好”而选择持有更多的货币。当i下降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出现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即所谓“流动性陷阱”。
由于利率水平的变动幅度较大,因而货币流通速度V将出现大幅波动,这一现象在古典货币数量论中是无法解释的。由于利率与产出是同方向变化的(即利率波动的顺周期性),因此凯恩斯主义货币数量论同样可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V顺周期波动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家纷纷著文指出: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对利率同样相当敏感。从而丰富、细化和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比较有影响的是:鲍莫尔(W.J.Baumol,美)等人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惠伦(E.L.Whalen,美)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