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4 15:40)
梧林古村落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背靠石鼓山,面临梧垵溪。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民围塘而居,古有“三脚筐”的美誉。
据史料记载,梧林古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间,丰田山兜人旺生公赶放鸭群至梧林,在此沿溪定居。清初梧林形成村庄的初步规模。清康熙年间,祖旺生公十世裔孙蔡以褚因随施琅平台有功,敕封为“镇国将军副总戎”。27年后,其子蔡光座高中进士。现存“镇国将军”墓于石鼓山,“镇国将军”“进士及第”烫金字匾各一块在梧林蔡氏宗祠。
清末,梧林开始有人旅居海外,随后旅居海外的华侨回国出资建造了大量精美的洋楼,村庄规模扩大,建筑风格逐步多元化。
沿着晋江新塘街道的东西三路拐进梧林大道就到达了梧林古村落。和许多沿海的村庄一样,梧林古
(2021-02-25 16:48)
标签:
剪纸
广灵剪纸
非遗传承
|
分类:
非遗传承
|
山西广灵剪纸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在传承中求创新、求发展,但是创新不代表被代替,要在发展中理清思路、明确目的,将广灵剪纸这一民间传统艺术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山西广灵剪纸以缤纷的色彩、逼真的造型、细腻的剪法、广泛的题材、生动的表现力,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古老的广灵剪纸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的部分申报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晋北山区县域的民间艺术,广灵剪纸能够引起国内外关注,无疑令人欣慰。本文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广灵民间剪纸的传承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一、广灵剪纸的历史沿革及文化传承
广灵县是山
(2021-01-25 16:06)
标签:
祠堂建筑
潮汕祠堂
祠堂设计
|
分类:
建筑文化
|
祠堂是一宗族供奉祖先的场所,一个村寨大都以祠堂为中心,祠堂先建,再围绕祠堂建设其他民居。潮人很重视祖宗崇拜,祠堂的建筑大都要经过扶箕,取得祖先“同意”,且祠堂修建时的尺寸都有一套相当完整的本地营造法,每寸每尺都有有严格的规定,把几乎所有民居装饰艺术都在祠堂上展现,这反映了潮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孝思,又是潮人精益求精的体现。
一个祠堂的石雕艺术主要集中在门楼肚,而木雕艺术主要集中在内部的梁架结构,包括雀替,斗拱,抬梁等等。祠堂艺术可以很体面地展示本宗族在本村的经济实力,地位,还可以展示宗族的文化品位。同时,人们认为,一个祠堂的的风水好坏,直接影响到本宗族人的运气、命运。
潮汕祠堂讲究“过白”的设计,可以控制前后两进厅堂之间的距
(2020-12-03 14:36)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弄堂的历史要追溯到19世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外人被允许在此居住、经商。在上海开埠的最初几年里,除租界范围内原有的中国居民外,其他中国人不允许移居租界内,租界内的外国人的经济贸易活动中也不存在房地产经营行为。
1853年9月,小刀会起义,占领了上海县城,与清军展开了长达一年半的拉锯战,大量城隍庙居民为避战火而移居较为安全的外国租界,“华洋分居”的规定被彻底打破,并极大地刺激了租界内的房地产经营活动。由于人多房少,房价高得出奇,因此大多数外商都很快将商业与兴趣转移到房地产经营中来。
最初建造的这类专供向租界内华人出租的房屋,都是木板结构,成本低廉
(2020-11-17 16:06)
标签:
云南民居
特色民居
木楞房
土掌房
干栏式建筑
|
分类:
古建百科
|
云南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地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这里有翠竹芭蕉掩映、云烟缭绕的傣家竹楼;有青山白云绿水相互映衬、白壁灰瓦、精美别致的白族庭院;有在深山密林中半隐半露、古拙大方的木楞房;有屹立在雪山草地之间、牛羊马犬来往其下的雄伟庄重的藏族民居;有精巧的汉族、彝族“一颗印”;有简洁朴素的土掌房等等,形态各异,风格不一,形成了云南特色的民族民居文化。
竹楼
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在云南俗称为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主要材料建筑而成的,不过实际中大部分是用木材建成的,真正竹子的极为少见。傣族的竹楼一般用数十根木柱作支撑主架,在离地2米多高处铺楼板。楼分上下两层,楼下无围墙,
(2020-11-13 15:33)
标签:
祆神楼
祆教建筑
古建筑
|
分类:
古建百科
|
祆神楼,位于介休市顺城关大街东端,据考证为中国唯一仅存的祆教建筑。祆神楼,当地人称之为玄神楼。是三结义庙(旧为元神庙)前的乐楼,又是街心点缀的过街楼。明万历年间改建,清康熙、乾隆间重修,规模不大,另有殿和献亭,均为清建。
祆教,诞生在古老的波斯,它的创立者是波斯人琐罗亚斯德,主神为阿胡拉马兹达。祆教对圣火有着很高的崇敬,所以也称为“拜火教”。在祆教教义里,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都是神兽;数字“三”代表吉祥如意。祆教是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不仅比佛教输入的时间晚,而且也没有像佛教那样在中国扎根发芽,形成气候。祆教,不仅在中国没有形成气候,并且在它的发源地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中亚一带也没有传承下来。现在的中亚诸国,伊斯兰教一统天下,别的宗教早已绝迹。在中国的唐宋时期,祆教影响似乎很大。所以,身为北宋宰相的文彦博就在自己的家乡介休兴建了这座神庙。到了明朝以后,随着朱明皇帝集权思想的强化,除了儒释道之外,其它宗教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屡次下诏去淫祠、毁淫神,原来颇为红火的祆教基本绝迹了。
(2020-09-15 16:03)
平顶山香山寺位于中岳嵩山之南约百公里,位于宝丰县闹店镇南,平顶山市新城区北3公里,伏牛山余脉,大香山峰顶,全称香山普门禅寺。是已知的中国早期佛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和观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宗教根文化特征非常突出。
平顶山香山寺建于东汉末期,大约在汉灵帝光和年间,比白马寺晚约百余年,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由于地处中原,受朝代更替、兵火战乱的影响,屡毁屡建。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部分明清所建殿堂,文革时尽遭破坏,僧人被赶走,殿堂被拆毁,如今的香山寺建筑群除千年宝塔和十几通古碑外,都是文革后依靠民间力量和政府支持逐步恢复起来的。
历史上的平顶山香山寺规模宏大。其主要部
(2020-09-11 14:33)
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凝固显得欲动。中国建筑的整体构架以砖、木、石为主,工匠们根据建筑构造进行艺术加工,从台基到屋顶,从内部到外部,从构建到整体都可见到艺术装饰。今天我们来说说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构件之一的
墀头。
墀头(chí
tóu),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构件之一,北方古建筑常用的雕刻装饰。墀头是墙体立面装饰的重点部位之一,山墙的前后需砌到台基的边上,这部分位于檐柱以外的山墙的上部被称作墀头,俗称“腿子”,或“马头”。本来承担着屋顶排水和边墙挡水的双重作用,但由于它特殊的位置,远远看去,像房屋昂扬的颈部,于是含蓄的屋主用尽心思来装饰。
(2020-09-04 15:31)
近期我国南方的汛情十分严重,鄱阳湖水位超过了1998年历史极值,解放军战士枕戈待旦镇守在抗洪一线。在汛情期间各种建筑被洪水所冲毁,带火了一座建于长江中的古建筑,这座建筑就是位于鄂州的观音阁。
观音阁号称“万里长江第一阁”。在洪峰过境时江水已经淹没了观音阁的窗户,但其依然在江水中屹立不倒。在远处江边可以看到剩余的白墙青瓦露在长江中心,就像一艘巨型战舰矗立在江中央,任它水流湍急,我自岿然不动。观音阁为元代所建,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屹立江中700余年,经历各种洪水而不倒,实属罕见。国内新闻、各种短视频平台纷纷报道,网友戏称为“坚强阁”。这个“坚强阁”不仅在中国走红,也同时在美国的短视频平台GBS走红,国外网友纷纷感叹来自中国的神奇建筑。
(2020-08-14 15:39)
中国古代雕塑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艺术门类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装饰性是中国古代雕塑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