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 《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学情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分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
1.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引入,使学生能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本课的学习当中去。而这些图片也都是取自本课新授中要出现的动物,这样做不但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抓住本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学任务逐步深入,由看动物图片,再到想象到底有多大,最后到用身边事物表示动物大小,调动学生的热情,是学生渴望得到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自主探索中。 3.通过分工布置任务,学生独立探索,小组交流解决,全班回报讨论,使学生头脑中进一步建立起长度的概念,攻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分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七的乘法口诀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有重要作用。
教材以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到每个拼图都用了7块板。由此引出用填表的方式呈现用7连加的结果。在学生初步知道连加结果的基础上按顺序呈现与7有关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把7的乘法口诀填完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3、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得的较大的发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7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要算出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期有多少天?5个星期有……要算出几个星期有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地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以学生乘车去博物馆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同学们听一听。想想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
《分类与整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不同标准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