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众所周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很多成就,如今都已经到达了世界领先水平。比如5G、量子通信、计算机等等方面。而北斗导航系统自去年完成并且成功开通以后,我国也彻底结束了依赖GPS来导航的历史。如今我科学家又在另一太空工程迎来重大突破,这就是中国首个卫星物联网。那么,什么又是卫星物联网呢?通俗理解来说,也就是通过卫星来建设物联网系统,使不同物体之间可以互相通信。比如我们日常生活里所见的汽车、交通灯等等物体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互联。据媒体透露,中国首个互联网预计将在2023年左右完成整体建设,而目前,第一阶段的任务已经顺利完成。它与华为提倡的5G物联网技术其实是有区别的。大家都知道,华为5G的通讯技术非常依赖信息基站的传输,而每个基站的覆盖面大约都在300米以下。因此,如果在人员比较密集的地方,比如城市、工厂等聚集区或许可以实现,但是在位置比较偏远的地区,比如沙漠、森林等地区,想要实现物联通信,而去建设基站的话,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科学的。但是,卫星物联网就填补了5G通讯覆盖不到的区域,可以说,真正实现全球物联网通信,这也是一项极其伟大的人类通信工程奇迹,创造了新的历史!
不过目前,我国只完成

中国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致力于培养人才革新技术,但因为历史客观原因,中国在许多领域起步较晚,还存在部分薄弱环节,无法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对比,而日前俄罗斯方面终于松口,愿意将2,000亿发动机技术转让给中国。发动机是一个大型机械设备的核心,中国虽然有了自己的航母,成功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建立属于中国的空间站,但发动机水平一直没能跻身于世界前列。中国一直在想办法弥补,除了不断深入研究之外,中国曾经尝试收购乌克兰马达西奇发动机公司,结果因为美国阻碍终止。中国火箭发动机的最大推动力超过4000吨,可这个数字在俄罗斯发动机面前却显得平平无奇,这是俄罗斯20年前的水平。中国一直希望能够得到俄罗斯的技术支持,此前俄罗斯只愿意为中国提供俄式发动机,却一直没有同意技术转让。
好在随着中俄两国合作的加深,彼此信任感越来越强,俄罗斯方面终于松口,愿意将价值2000亿的发动机技术传授给中国。很多人可能觉得价值2000亿有些过于夸张,还是要看这项技术在谁的手里,如果技术落到一个小国手里,小国无法将技术应用到实践,那么这项技术一文不值,

解放军报北京8月6日电记者今天从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获悉,截至2021年8月6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工作82个火星日,累计行驶里程突破800米!目前,祝融号火星车正在穿越石块、撞击坑、沙丘分布密集的复杂地形地带,后避障相机拍摄了一张车体刚刚越过石块的照片。环绕器在轨运行379天,器地单向通信时延约21分23秒,各系统工况正常。



2021年7月16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亚轨道重复使用演示验证项目运载器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标志我国彻底掌握了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航天运输技术,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可作为升力式火箭动力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的子级,是航天航空技术的高度融合体。

“长二F遥十二火箭发射的同时,长二F遥十三火箭也完成了准备工作,进入到应急救援值班状态。而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前,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也已整装待发,具备快速发射和应急救援能力。”近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荆木春,和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技术副经理邵立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这番话,引起微博网友惊呼:火箭和载人飞船都能下饺子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从神舟十二号穿云破日与天和核心舱上演完美的“万里穿针”太空对接,到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安装WIFI布置新“家”……向“星辰大海”加速挺进的中国航天,已经成了一个世界级IP。美、英、俄等多家外媒跟踪报道了中国本次发射任务,回溯了中国航天近年来取得的巨大进展,“这是中国打造太空强国的又一里程碑”的赞美之词刷屏。社交平台上,四面八方的外国网友留下了对中国航天的祝福:“中国正创造历史,我为亚洲感到骄傲。”又一次刺破天穹的成功发射给中国航天引来“现象级”流量,不仅是中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再一次展示了中国在太空领域不断增长的自信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空间站将是“稀缺资源”。耗资160
根据以往的地质考察结论,地球作为太阳系迄今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科学家认为太阳系的生命最早开始于43.6亿年前,因为在这个时期,科学家发现了第一种生物体——RNA基微生物。然而,现在有些科学家却提出了新的生命起源假说。这部分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150——1500万年之间,太阳系形成了许多微行星,它们的直径从几千米到50千米不等。这些微行星有许多都具备孕育生命的三要素:液态水、有机分子和一种能量源。科学家发现这样的微行星都有一种叫做铝——26的衰变物质,这种物质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甚至足以让整个微行星融化分解,当然,其中大部分只能融化一部分星体。一个直径50千米的微行星,就可能拥有高热的金属核、流动的岩浆-海洋地幔和岩石地壳三部分构成。这样的微行星,会使整个微行星环境变得温暖、湿润和充满有机质,于是在150——1500万年间,它们有充足的时间孕育和缔造太阳系的第一批生命物种。研究中,科学家也发现,这些微行星也是大行星的重要“零配件”。当它们降落到外表环境相对温和的行星表面,生命的种子就会获得新的温床——比如我们的地球。这样的推测也有现实的根据。比如科学家研究1969年坠落在澳大利亚南部的默奇森陨石,
时至今日,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微公司”)副总裁曹炼生依旧记得,在2015年,当芯片刻蚀机从《瓦森纳协议》的限制出口清单上剔除的消息传来时,中微半导体团队并没有庆祝。
《瓦森纳协议》也叫《瓦森纳安排》,是一个用于管制常规军品和军民两用物项出口的多边管制机制。《瓦森纳协议》严重影响我国与其成员国之间开展的高技术国际合作。
2015年2月,美国商务部宣布解除对中国出口等离子体刻蚀设备的限制。其公告称:“在中国已经有一家非美国的公司有能力供应足够数量及同等质量的刻蚀机,继续现在的国家安全出口管制已达不到其目的了。”这家公司,就是指中微公司。曹炼生认为,那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证明了我们有能力,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突破国际封锁。”
2021年1月,这家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的半导体企业再次遭遇围堵,被美政府列入所谓“与中国军方相关”的黑名单中。1月15日,中微公司在上交所公告称,上述情况对公司生产经营没有实质影响,公司目前进出口业务情况一切正常。“本公司将持续关注相关信息,并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屡遭围堵,屡

看得更远、更清,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徐飞虎教授等实现超过200公里的远距离单光子三维成像,首次将成像距离从十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级,为远距离目标识别、对地观测等领域应用开辟了新道路。该成果近期发表于《光学》。单光子成像雷达作为一种具有单光子级探测灵敏度和皮秒级时间分辨率的新兴激光雷达成像技术,是实现远距离光学成像的理想方案。然而,如何实现远距离单光子成像雷达,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潘建伟、徐飞虎团队经过长期攻关,发展了单像素单光子成像算法、近红外波段高效率单光子收集和探测、近衍射极限收发一体光学控制等核心技术。该团队于2019年在城市环境中实现45公里的单光子三维成像,突破了由英国哈利瓦特大学保持的10公里最远距离记录。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进一步技术突破,将成像距离拓展到201.5公里,成像灵敏度达到平均每个像素0.4个信号光子。为了实现百公里单光子成像,该团队搭建全新的单光子雷达系统,并发展了针对远距离成像的多项新技术,包括原创的时间滤波抑制噪声技术,自主研制的小型化高效率、低噪声铟镓砷红外单光子探测器,对整套光学系统进行光学

日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的“2021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中,北斗导航因带来超精准定位赫然在列。其实,早在北斗最后组网成功之前,外界已经普遍注意到我国北斗的发展情况,如今,随着北斗组网成功,我国在卫星导航系统方面,更加运用自如,不必再受GPS限制。不仅如此,一直以来,GPS最为世界上最早的卫星导航系统,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但是由于美特立独行,因此经常在GPS上动手脚,来影响各国的正常航运,也包括我国在内,所以为了减少对GPS的依赖性,我国开始自主研发卫星导航系统,经过一系列的苦心钻研,我国成功建造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而且目前已经投入使用,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国家就北斗合作与我国展开洽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美这些年的为所欲为,让众多国家不再愿意使用GPS从而被美桎梏。就拿我国来说吧,众所周知南海地区属于我国的战略要地,但是在北斗没有研制出来之前,我国一直部署的是GPS,特别是在南海地区GPS全覆盖,但是也因此经常会受到美国“自由航行”的困扰。如今随着北斗的正式问世,我国首先在南海地区投入使用。
近期,南海地区的GPS信号一夜之间信号全无,主要是因为我国

在反卫星的问题上,美总是动作不断,根据美太空军计划,美国将要在2027年前完成采购48套地面干扰系统的任务,一旦将来和别国发生冲突,美便可以迅速将对方的卫星信号切断。不仅如此,美甚至有打算要将战术核武器部署在太空。现如今将核弹部署在太空已是小儿科,还有更惊人的计划正在路上。美有科学家曾提出一种设想,将一些核武器部署在地球外围,在这些天体还未到达地球之前,就利用核弹改变它们的行动轨迹,如此一来地球便安全了。如今中国科学家又提出了更为大胆的想法,即将一对翅膀安装在要撞向地球的天体上,这样不仅能保护地球,还可以捕获到天体。这就好比是从天上摘星星,若真能实现,必定能成为太空领域的又一壮举。这并不是一种痴心妄想,也许它真的会成为现实。我国中科院有制定揽星计划,即“揽星九天”计划。本意是探索小天体,对天体上的矿产资源进行开发,毕竟这些外太空天体里蕴含着各种各样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该计划在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家提出与之类似的计划。想实现这一计划,无疑要面临很复杂的境况。外太空天体的飞行速度极快,想达到目标就要做到和天体的速度一样快,要匹配轨道速度,至少燃料一定得充足。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