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炎在《词源》中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意趣

 

炎在《词源》中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

清空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此清空质实之说。梦窗声声慢云:“檀栾金碧,婀娜蓬莱,游云不蘸芳洲。”前八字恐亦太涩。如唐多令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前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此词疎快,却不质实
标签:

杂谈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经后人编辑的严羽《沧浪诗话》在后世影响极大。

1.“妙悟”说: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主体(人)对世界本体一种空的把握,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传宗,这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原文: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沧浪诗话·诗辨》
译文:学习汉、魏、晋与盛唐的诗,就像学禅宗的临济宗门下。学习大历以来的诗,就像学曹洞宗门下。大抵上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也在于妙悟。且说孟浩然的学力在韩愈之下很远,可是他的诗却独独超出韩愈之上的原因,就在于(孟浩然诗)一味地妙悟罢了。只有悟,才是当行,才是本行。

“妙悟”本是佛教禅宗领会禅理佛法的名词,即是不能靠语言文字来解说,不能用逻辑思维来推理论证,只能靠学习者的聪颖智慧去心领神会。诗歌作为一种通过审美境界反映生活的艺术,它
思与境偕:诗人在审美创作中,主体和客体、理性和感性、思维和形象互相交融。

       从盛唐王昌龄、殷潘开始揭示,在中唐经皎然、刘禹锡正式确立的诗歌意境理论,至晚唐司空图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精辟的阐述。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作品的基本性质:
1、“思”——创作中的神思,艺术思维活动,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
2、“境”——激发诗情意趣并表现它的创作客体境象。

      “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因而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诗家之所尚者“,即诗人们都视为理想,而又不可能都企及的高境界。


'取境'最高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1、探讨诗歌创作中“意”与“境”的关系。

2、意境创造有易难两种情况。

3、这种意境作品完成之后,便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情在言外,旨冥句中”。

 


1、“诗赋欲丽”,强调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于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影响。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