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在《词源》中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意趣
标签:
杂谈 |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经后人编辑的严羽《沧浪诗话》在后世影响极大。
1.“妙悟”说: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主体(人)对世界本体一种空的把握,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传宗,这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原文: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沧浪诗话·诗辨》
译文:学习汉、魏、晋与盛唐的诗,就像学禅宗的临济宗门下。学习大历以来的诗,就像学曹洞宗门下。大抵上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也在于妙悟。且说孟浩然的学力在韩愈之下很远,可是他的诗却独独超出韩愈之上的原因,就在于(孟浩然诗)一味地妙悟罢了。只有悟,才是当行,才是本行。
“妙悟”本是佛教禅宗领会禅理佛法的名词,即是不能靠语言文字来解说,不能用逻辑思维来推理论证,只能靠学习者的聪颖智慧去心领神会。诗歌作为一种通过审美境界反映生活的艺术,它
'取境'最高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1、探讨诗歌创作中“意”与“境”的关系。
2、意境创造有易难两种情况。
3、这种意境作品完成之后,便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情在言外,旨冥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