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都会认为:创新是好词,创新的东西都会乐意接受,创新也是一切美好的根始,创新让社会进步。果真如此吗?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该如何对待和如何创新?
孙子兵法:“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行”。这说明在学习中创新是创新的主要途径;但也告诫人们,创新是有边界的,创新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创新的目的在于“制胜”。
按此说法,创新有四大原则:
创新必须立足你的市场,曲高和寡不行;
创新必须立足你的定位,无限创新不仅损害受众的功能质量要求,也增加了各种成本,最终让你的创新有行无市;
创新的目标在于“制胜”,制胜你的定位客户,制胜你的市场对手,制胜你的市场份额,制胜你的优势品牌,制胜你的企业活力;
创新的关键在于独特与个性,让你的创新脱颖而出。
这四大原则形成创新的整体要求与环节,缺一不可。
再用这些来审视我们的房地产。
汤臣一品,十几万一平米,姑且不说其成本,首先在目前的市场,有没有合理的创新素材,我国的房地产才几年时间的发展,过程曲折,前景难说光明,在这种不成熟的、不规范的市场中,如何设定出价格十几万一平米的产品?不外乎所有的用材都是高档或进口的,所有的设计分工精细而延请高规格专家担纲,所有的施工与建设都动用全世界范围最领先的技术,产品外观独一无二,景观设计与营造无可复制等等。但在目前的中国无法叠加出几万元每平米的成本。即使开发商有用心之处并得到优质配方,但环境价值如何估价,也是一个破费争论的东西。
用这种视角去创新,带来一个共性问题:这其中的无形资本是沉淀下去,还是都按资本去求利,让消费者来扛?
第二位的问题是定位问题。定位不是描述一群人,收集这群人的消费习性,评价这群人的消费能力,再予以促销整合,完成销售。按创新本质原则确定的定位,是先于市场产生的一种判断,量化其边界与边际。如房地产发展前期,项目定位只解决项目档次、身份、配套、价位、服务要求、环境要求等,这是一种正确的创新定位,反之,企图象有的营销机构提出的“精确定位”,按创新的原则来分析,实际是不存在的。但为什么精确定位不仅取得成功还作为精典案例了呢?这就是消费市场的一些不规范与不成熟导致的。
精确定位还导致成本多余,致价格趋高。比如住区环境,一般来讲主要谈使用方便,欣赏有度,保持可持续生长或言发展,就可以了。请个名师设计出什么有思想的东西,抱几棵名贵树种,就能体现其尊贵?这些都会让消费者来最终承担。是房价中的不合理成分。
再,制胜,个性。这是相关的一个问题两种层面。定位追求共性宽特性并不否认产品的个性。如别墅,作为奢侈品,个性并不一定靠成本来完成。格调就成为一种创新思考的基点。这种格调会对产品外显的部分提出要求,对产品的内涵提出要求,对开发流程各方面的品牌也会提出要求。但创新不意味着独一无二,也不意味着特立独行,它必然是通过体验来达到一定的品牌,再由品牌延展出市场。
笔者相信,如果汤臣一品真交付了,哪怕几个业主,他们通过切身体验,能平实地说出汤臣一品确实“屋有所值”,则市场也就自然来临,这个市场没形成之前谁也无法精确认定。
放在一般商品房上面,高格调反而不受市场追捧,因为创新过度。如同一家路边的酒店,原来的客户是散客为主,装修简单,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价格不会贵到哪儿去,老板一赚了钱,认为该弄高档点,完全推倒重新装修,结果生意一落千丈。一般商品房创新,也就是空间的认真考究,让老百姓买个实在,划算。
归纳一下,房地产领域的创新,是循序渐进的,是由局部而全貌的,是遵守功能质量法则的。大家都剔除成本多余、质量多余、功能多余,房价或许没有这么高,或即使如此,则赚头肯定大于无理由创新的情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