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
通过学习,我在以下几方面有了清晰具体的认识:
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1.准确性。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目标指向清晰、主次分明、联系紧密。
2.全面性。《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主体性。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可测性是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不笼统、模糊,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在实现目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目标内容应是可操作的,在目标的达成与否,达成到何种程度上又是可检测的,这样的课时目标才是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