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文化人的三个通病
吴淑平/文
自古中国文人有两个毛病一直改不了:一是相轻,二是自恋。当今文人的毛病还要再加上一个:喜欢传播并修改闲话,也就是添油加醋。
相轻和自恋的例子就不说了,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我在这里顺便补充一题外话。前天因工作关系,跟上司在探讨书画界名人哪个可以称为大师,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只好无奈地把一些去世的大名家称为大师。看官有所不知啊,活着的名家,你一说他是大师,马上有许多自认为大师的人不高兴了,他们一不高兴,就要开始散布这个被报道为“大师”的人的谣言了,这反而害了大师。
以前流传一句话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其实,跟陌生人说话不一定会惹事,但跟熟悉的文化人说闲话,一不小心就会惹事。
文化人多数是大嘴巴,有的是好为人师,装出一副很懂社会的样子,喜欢夸夸其谈,或者教训别人;有的人为了显示有才学,喜欢炫耀本事,甚至班门弄斧;有的人喜欢在孙子面前装大爷,在比他弱势的人群面前装有身份,趾高气扬;有的人耐不住寂寞,无聊透顶,喜欢添油加醋地传播闲话。等等。
所以,你看,好多文化单位,比如文化研究机构、出版社、杂志社、作家协会、艺术家协会,等等,好多人在同行中不敢说真话,在外行中喜欢说大话假话。因为你说一句话如果3个字,第二个人传播出去可能就变成6个字,第三个人传播出去就变成12个字,话传到中途,意思已经变味了,传到最后,意思就发霉或发酵了,一个芝麻可能变成了一个西瓜,真理也可能变成谬误(或谬误变成真理)。
于是乎,现在的闲话看上去很美,假话都目的性明确。
我亲身经历过几个文化朋友传闲话的方式:连锁夸大。有一次,北方一好友问我这些年拼命写作大约挣多少钱,被问得无可奈何,只好告诉她:总收入大约“某某万”吧。本来我以为这话就此为止,毕竟这是隐私范畴,谁知她当即通过MSN告诉深圳一个文化人说:吴淑平亲口说过,每本书挣了“某某万”。她把“总收入”改为“每部书的收入”,结果,深圳这位文化人第二天就打电话告诉我一位亲戚说:吴淑平每部书至少挣了“某某万”,是他亲口告诉我的好朋友的,你怎么不给他拿点钱买一套房呀(她在“某某万”前面加了个“至少”)?第三天,这位亲切找我要钱来了。
我哭笑不得,懒得理这些无聊的文人,只好把她的MSN删除。对付谣言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理它。虽然得罪了这位朋友,我也没办法,否则谣言流传下去,我不被黑社会的人杀掉才怪。
还有一种闲话,也在文化人中流传:在一个单位,一个领导如果大权在握,没人敢说其丝毫缺点,都一个劲地在背后假装无意中说闲话地表扬他,说话的人希望听者把话传到该领导耳朵中,所以总是说好听的话,一个个挑新的形容词,张三说领导敬业,李四便说领导有谋略,王五赶紧说领导才华横溢。最后这个领导被传得像一个观音或玉皇大帝,几乎化手为云、覆手为雨。有的文化领导人智商特低,被别人一奉承,走起路来,眼睛朝天,目中无人,似乎别人都是傻子,只有他是天才。非常搞笑。不知道你们信不信,我真的见过这样的人。
传播闲话,是文化人比较喜欢的闲事。这种闲事,看起来仅仅是闲事,却常常害人不浅,可以把被批评者变成魔鬼,所谓口水能淹死人,也可以把被表扬的人变成穿新装的皇帝。(纯属性情文字,请勿对号入座)
吴淑平近期原创话题或文章:
寻找10年前那个帮我投币的女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