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分类: 古易原理
http://s1/large/005SGt8uzy7pM7vIDQm7a

 

《系辞》坚持「动静有常」的原则,贯彻得非常彻底。尤其体现在「观象」上,始终分为两个方面来表达,其中蕴涵了深层的哲理和隐藏的秘密。
题目里面的这两句,自然属于静态的部分。按照前述的「观象」规则,介绍给我们的方法,第一是看「系辞」,指的是《说卦》里面每一个八卦的对应物,反过来说就是看这个八卦的象是个什么东西。
这个方法是介绍的重点,孔子说「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表面上看起来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在《周易》的背景下,实质是一个无从落实的提示。
因为《周易》之中,已经没有八卦的独立存在空间。《周易》的卦,已经不是过去的「六爻」,《周易》的「爻」也已经不是过去的「象」的分解。因此,原来的那些针对八卦的「彖辞」,早就英雄无用武之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周易》后时代的这种情状,并没有超出《易》作者圣人的预期,因为真正的八卦的「系辞」,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也没有藏藏掖掖,而是明明白白地记录在《说卦》里面

标签:

杂谈

分类: 古易原理
http://s1/large/005SGt8uzy7nfeEQhNSb8

 

帛书《系辞》涉及“数”的内容明显要少于今本,关于“天地之数”,仅仅只有一句话:“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与今本的表述完全相同,但是今本的其它相关的内容,帛书丝毫没有,不仅仅没有“天地之数”的提法,也没有涉及“大衍之数”、“当期之日”、“万物之数”这些东西。
再加上今本《系辞》将这些东西杂乱无序地搅和在一起,晦涩不明、跟脚不清,位置与内容都有一些蹊跷。
因此,这也是历史上存疑和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甚至有不少人直接怀疑“天地之数”以及“大衍之数”、“万物之数”这部分内容的真实性。
我们更倾向于“错简”的说法。因为这些话解释起来非常别扭、难以圆融,才是频频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因此还原这句话的本来面目,才是平息这些疑问的急所。
按照《系辞》的习惯表达方法,新的传授内容出现以后,关于其中一些不好弄懂或者容易搞错的关键之处,往往会在后边的某个地方,偷偷的补上一个解释性

标签:

杂谈

http://s1/large/005SGt8uzy7mF41Tf8t61

 

 

都说孔子晚年好《易》,但孔子到底是何时开始见到《易》,何时对《易》有兴趣,其中的因由、起点、过程、成果等等细节情况,古籍少有记载。

据《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第七)

《易纬·乾坤凿度》卷下说: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汉书·儒林传》亦谓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东汉时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也说:“夫子庶圣雄,《十翼》以辅之”。

据《抱朴子·祛惑》载:“有古强者云:孔子尝劝我读《易》,云:此良书也,丘窃好之,韦编三绝,铁挝三折,今乃大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