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傻根走红,谁该脸红?

(2008-05-05 15:59:17)
标签:

星光大道

韩骏

王宝强

高群书

司马平邦

娱乐

分类: 京话:北京生活和北京评论

傻根走红,谁该脸红?

司马平邦

傻根走红,谁该脸红?

王宝强的走红不是偶然的,是市场的选择

傻根走红,谁该脸红?

高群书说,如果马国伟当了职业演员,好多专业演员要下岗了

年初采访《东京审判》的导演高群书时,他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中国电影的)罪魁祸首就是中国的三大艺术院校,甚至是四大艺术院校,电影学院、中戏、上戏,还有北广。当然这四大院校也培养出一些优秀的人才,但大量的都是非常不优秀,基本上成为社会上的废物的,作为一个演员,没演出什么好东西,那就不能算上优秀吧,它们既没有培养出好的演员、导演、编剧来,也没有培养出具体的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尤其是表演系。所以我非常奇怪的是,感觉一些小男孩小女孩,在没有上学之前非常有个性,在生活中也非常有个性,聊天时也很有个性,惟独一到表演上就没有个性了,为什么?前些天我遇到一位讲表演的老师,我说大家都讲斯坦尼体系,斯坦尼体系绝对没有错,真理永远是对的,否则就不叫真理,关键是真理和你有没有关系,好莱坞也在学斯坦尼,但什么样的人才能接受斯坦尼,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格和斯坦尼发生关系?

近来,在《士兵突击》中饰演许三多的王宝强的走红,似乎给高群书的这个“狂妄”断言做了更准确的注脚。

1984年王宝强出生于河北南河县大会塔村,6岁开始练习武术,8到14岁在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之后来到北京闯天下,因为兴趣在各个剧组当武行做群众演员,据说为了糊口也做过建筑农民工。16岁时,王宝强被导演李扬挑中,主演电影《盲井》,2007年主演《士兵突击》而大红大紫。

王宝强的身份里,并没有在任何艺术表演院校深造的背景,而与他搭档的,从《盲井》到《天下无贼》再到《暗算》,那些有着正牌专业院校毕业生身份的主演们的演技却越来越无法掩盖这个外形憨厚、表情木讷的一根筋小子的个人光彩,直到许三多“问世”,观众和网友纷纷选择用脚投票的方式给这个人如其名的“傻根”最高级别的赞赏。

其实,置疑和批评王宝强的声音也一直没有中断,但如果留心一下,这声音主要的来源都是学院派们。因为,他们实在从自己的教科书里找不到“许三多”的这一章教条,而且,许三多式的成功又实在让学院派们艳羡不已。

与王宝强很有一拚的是高群书在他的新电影《千钧。一发》里邀请哈尔滨道外区靖宇派出所副所长马国伟出演了男主角老鱼,不但如此,在这部电影里,90%的演员都是当地的警察,首映看后,许多专业演艺人士不知该说什么,电影只是90分钟物理时间长度的艺术品,在这段时间里,那些非专业演员的表演无懈可击,甚至人们还假设如果这些人请专业演员来演,不但电影成本会翻番无数倍,表演效果反倒会一落千尺。

王宝强的走红,我们尚可以用草根派登堂入室来描述,马国伟的成功,则只能用外行打倒内行来形容了。

今天的中国影视业,剥开抛却光鲜的艺术外壳,其真正的内核已然全部商业化,所以有时人们会越来越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演员、导演们赚的钱越来越多,拍出的东西却起来越臭,甚至业内人已无耻到要把“骂声”供起来标榜的地步――这又何尝不是艺术的尴尬和堕落?

中国学院派艺术表演程式与中国影视业游戏规则之间的如此不对等正在逼着许多行业中人走出各种各样的新探索,因为任何商业市场的总指针的指向只有一个,就是这个行业中利润的流动方面,如果那些吃着专业表演程式老本的学院派们还不能幡然醒悟的话,现在的王宝强、马国伟和未来的王宝强、马国伟带给他们的灾难肯定是毁灭性的。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花最小的成本,得到最有价值的表演和创作,这才是影视业里最通行的“潜规则”,星光大道公司的董事长韩骏先生在博客里算了这样一笔帐,我觉得颇耐人寻味:

你要去报考艺术院校的话,至少需要有5年的时间,1年用来备考,4年用来上学,还得准备至少30万的现金(4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以及考试费用的平均值,这里不包含那些“人情费和桥梁费”),等你毕业拿到文凭的时候,你会发现,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这个文凭几乎没有任何在面对选择时的优势,所有中国影视剧组的导演在用人的时候看的是你的形象和气质以及有关的天赋,而绝对没有一个人会因为从书包里拿出一张某名校的毕业证书就获得演戏机会的!

据说这家注册地在北京的星光大道公司目前已经在一个好莱坞造星团队的支持下,开始实施了他们街头探星、超速造星的全新演艺培训计划,而这个计划的本质就是颠覆由国内四大演艺学校垄断的演艺人才市场培训的现状(见[演员成长的新途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3771701009e0p.html)

看过美国一家为世大众提供了如小甜甜布兰妮和后街男孩这样的超一流娱乐明星的星探公司的相关资料,知道它们打造超级明星的方法其实也很“许三多”,它们以遍布城市的所谓星探为触角,延请了许多有表演愿望但全无表演“文凭”的草根们加入培训,这一点与王宝强和马国伟的“出世”经历颇为相像,这种于茫茫人海中探星的方式表面上看似大海捞针,实际上,他们网罗到的人才至少主观意愿是非常乐于表演的,而不是只想混一个表演文凭的,这种机制下发现的演艺人才往往比那些学院派出身的身价更低、更热爱表演、更有可塑性――这恰恰又是一个全盘商业化的影视表演行业对演员最科学的需要。

中国影视业目前好像正处在这个节骨眼上。

其实,中国影视创作力量向草根主义的倾斜比草根明星的走红已经提前许多,尤其在导演和编剧方面,从歌手、作家、记者、诗人或者企业家转行者大有人在,应该说他们也是带动国内的造星机制更加草根化最大动力之一,这些非学院派的表演文本提供者的创作往往需要更有现实体验和特殊才能的表演者来完成,柳云龙在《暗算》里用王宝强出演特异功能者瞎子阿炳,而这个角色曾经是留给柳云龙自己的,王宝强以质朴的方式演来,世人乃叹阿炳非他莫属。

也许,现在确实到了学院派影视表演教育“全面脸红”和全盘反思的时候。

而普罗大众当然更是呼唤中国的星探们能迅速涌入他们的生活中,为他们圆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