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学做紫菜饭卷儿
--自由多元,呈示自我的简单料理

我们家很少吃馒头,除了平日早餐的面包、偶尔的饺子或煮面条之外很少吃面食。主食基本就是大米饭,当然多数是大米十分之九小米十分之一的二米饭。
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儿子基本不吃馒头,如果没有米饭,他会只吃鸡蛋大小一块即不再吃了,这样我和他妈妈都认为不会吃饱的;同时,因为面粉的添加剂太多、太滥,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不敢吃啊(增白剂、增筋剂、防霉剂、滑石粉等,最甚的据说达到三分之一之多),即使早餐烙鸡蛋面饼,所用的面粉也是农家的一箩到底的粗面(也称黑面)。
总吃米饭,是不是也有厌烦的时候呢?在我们家是基本不会的,一是实在就是喜欢,二是有不时变换的多种菜蔬佐餐,似乎都是下米饭的好菜。甚至都没有出现“偶尔觉出的单调”,以至于不得不在特定的节日里面强调:节令应吃专门的节令食品的文化意义,转而有一两顿告别米饭。
今日妻子上街回来对我说:火腿(实际上是火腿肠)买来了,可以给我们做寿司了吧?
此时我忽然忆起,“曾几何时”我在超市看见卷寿司的竹帘并买来回家,因他俩在江南旅游,就放在橱柜里面。后妻儿问起竹帘的来历和用途,我和他俩说学做寿司,因当时没有火腿,便作罢了,谁知她却记着这茬儿,可见她是意欲品尝的啊。儿子听说后,热烈赞同并极力撺掇,我可不就来了精神呢。
咱现成的东北大米,焖一锅大米饭容易,不就比平时吃的水多一些,弄黏烂一些嘛。紫菜片咱更是有的是(烟台产的),什么黄瓜、胡萝卜、鸡蛋、辣根儿等还是可以凑足的。
妻子问我:这些料做寿司地道吗?看官可能也会有此疑问吧?我以为,所谓寿司,无外乎是紫菜包饭或卷饭,紫菜、饭团是核心的基本要素,其余的都是可以翻新的配搭,依自己的口味或现有的材料而定,不必拘泥于什么地道与否。
更何况,寿司这东西本来是中国的东西,和稻米文化一起传到了东洋……本来也没有什么神秘和所谓的程式,我觉得它更应该是驰骋想像、自由多元,宣泄个性、呈示自我的东西。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准备工作依次如是:
首先把竹帘以水刷洗,控净水分,放进微波炉,上转30秒。

【紫菜片】
把紫菜片,也放微波炉里面,转30秒消毒。
黄瓜刷洗干净顺切为横断面为三角或矩形的粗条,胡萝卜刷洗干净后也如法切条,火腿肠也尽可能切较长的粗条。
鸡蛋一只打散搅拌均匀,做一张大大的鸡蛋薄饼儿,厚薄应对得起“鸡蛋皮”的称谓,做好出锅放熟食菜板上切宽条。
下面是我表述的卷寿司的方法,应该说是实践的产物,因为,之前我在网上百度了许久、又谷歌了好多,看到太多的介绍寿司制作的帖子,但遗憾得很的是,他们都没有说清如何用竹帘卷,不是词不达意、就是闪烁其辞,不知道是不是就我一个人理解力差啊?……
我要把卷寿司的方法给它写明白,让有缘看这些文字的朋友,不再一头雾水,使之从某些人认为无可理解掌握的“神坛”上走下来,变为大众化的“傻瓜型”料理方法,给更多的人轻易掌握,而不再神秘、不再模糊、不再被某些少数人把持。
竹帘儿铺到案板上,先放紫菜片,光滑的一面朝下(外),粗糙的一面朝上。
然后,把米饭均匀摊在紫菜片上,洒上熟芝麻。
把黄瓜条、胡萝卜条、火腿肠条和鸡蛋皮条顺流溜地左右方向摆在一起。
拿起靠近自己身体一边的竹帘边,往前搓卷,但要注意别把竹帘卷进饭卷里(明白了没有?),要把竹帘当做自己双手的替代物(你不可以想像把自己的手也一同卷进去吧),以双手的大拇指和其余四指捏着、控制着紫菜和饭团向前推着、搓着、卷着。
实际上竹帘倒很像履带一样包着紫菜饭卷在滚来滚去,滚动的是饭团,而不是竹帘。当然,在最后,可以把它全部包卷起来再卷紧一些是可以的。


打开竹帘,以手摸摸,感觉还比较紧实了,即可切段了、摆盘了。切段的时候,建议用锋利的锯齿刀较为得心应手。我也试过锋利的平刃刀,效果不如锯齿刀好,还要每切一下蘸一次水或醋、麻烦得很。
余下的工作我把味极鲜酱油、白醋和少许白糖、香油混合在一起,又加了辣椒面少许和辣根儿适量作成调料,蘸这调料吃来,感觉味道实在好极好极!
儿子问他妈妈:“我爸以前做过寿司吗”?
我接过话茬说:只是吃过,但没有亲手做过。
妻子对儿子表扬我说:你爸爸太有才了,第一次做就整这么好!……
可见,大厨对美食还是有很好的感悟力的,应该说善做美食者是可以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啊……
不过虽然儿子喜食、老婆表扬、自己认可,但还是不愿叫自己的作品为寿司,应该称之为:
饭卷,或者紫菜饭卷更妥,您说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