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悖论”不成立
《行者无疆》纠错系列
(本文于2007年8月24日被列入新浪博客首页的“人文/历史排行”,居每日TOP50的第7位,题目改为《我对余秋雨“悖论”的质疑》)
(又:该博文已被《南方周末》转载,朋友寄来剪报,但我一直没有看到这张报纸。)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都市逻辑》中发了一番议论,意思是有一天他和一位德国学人在斯图加特的一个路口等红灯,谈起为什么德国行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闯红灯,这位德国学人给他讲了自己的观点,余秋雨听了如醍醐灌顶,引述在他的文章里,以下是他的原文:
一、据统计,城市的街道穿行者中,受交通事故伤害最大的群落,是孩子;二、孩子们承受着太多来自成人的行为规范教育,但试验证明,最有效的教育来自他们的自身观察;三、据统计,孩子观察世界的一个重要地点,是自家的窗口。因此,当你四顾无人无车,放心穿越红灯的时候,根本无法保证路边排排高楼的无数窗口,没有孩子在观看;四、于是你进入了一个逻辑悖论:当你安全地穿越了红灯,等于给孩子们上了一课,内容是穿越红灯无危险。只有当你遭受伤亡的时候才能给孩子们正确的教育,但你又不愿意为这样的教育支付如此惨重的代价;五、面对这样的悖论,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放弃穿越,既不让孩子们看到穿越的安全,也不让孩子们看到穿越的危险,一见红灯就立即停步,让孩子们看到一种无须别人监督的生命规范。
注意,余秋雨在这里两次用了“悖论”这个逻辑学的术语,而且强调是“逻辑悖论”。我不知道他的引述是不是忠于“德国学人”的原意,可是我实在看不出他引述的这个例子与悖论有什么关系。
逻辑学告诉我们: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即如果承认这个命题成立,就可推出它的否定命题成立;反之,如果承认这个命题的否定命题成立,又可推出这个命题成立。
最有名的悖论是关于伊壁孟德提出的“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的悖论:如果伊壁孟德的确正在撒谎,那么这句话是真的,所以他不是在撤谎;而如果他不是在撒谎,那么这句话是假的,因而伊壁孟德正在撒谎。
另一个悖论的例子是:某国有一条法律,每一个旅游者都要回答卫兵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旅游者回答对了就放行。如果回答错了,他就要被绞死。一天,有个旅游者回答:我来这里是要被绞死。卫兵则慌了神,因为如果他们不把这人绞死,这个旅游者就回答错了,就得受绞刑。可是,如果卫兵绞死他,旅游者就说对了,那就不应该绞死他。
悖论有三种主要形式。
1.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
2.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
3.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余秋雨所说的这个“逻辑悖论”,符合哪一种悖论形式呢?哪一种也不符合。而且,闯红灯本身就是一种简单的错误行为,并没有提出任何命题或论断,何来悖论?可见余秋雨根本没搞懂“悖论”的内涵是什么,却硬拿这么个逻辑术语来懵人,这与他一贯喜欢用华丽词藻和“大词儿”来写作的文风有关。
我怀疑这个故事是余秋雨杜撰的,或者是听别人转述的,也怀疑这个所谓“逻辑悖论”是他自己添油加醋的发挥。因为他在《行者无疆》中承认自己“不懂德语”,并第一次不得不承认自己“英语并不好”(见《行者无疆·突破的一年》。尽管余秋雨可以说自己从小天天翻弄《林语堂英汉大词典》,也可以说自己大学时读了多少“英文原著”,但英语过不过关瞒不了与他同行的凤凰台记者们——人家个个英语了得),那他怎能与一位德国学人进行这样深入的思想交流呢?这倒稍微有一点儿“悖论”的意味儿吧?
(注:本文参考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词条和马丁·加德纳的《从惊讶到思考——数学悖论奇景》中译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