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产经/公司 |
对于一些地区出现“油荒”的迹象,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求所有成品油经营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不得囤积惜售。并从严查处散布虚假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等价格违法行为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见8月5日《京华时报》)
石油三巨头日前向国家发改委提出成品油涨价要求得不到支持之后,各大炼油厂纷纷“停产检修”,长三角中石化开始停批成品油,广州的一些民营油站部分油品已经脱销,巨头人为制造“油荒”进行“逼宫”的意图明显,令公众担心。发改委此时发出一份措辞严厉的通知,其目的也十分清楚,就是不让巨头的阴谋得逞。
发改委开始发威,与石油巨头角力,让公众稍感安慰,但是发改委发威,石油巨头会不会发抖?这场博弈胜负如何?未明朗。要知道,站在发改委面前的,是三大“巨兽”而不是小毛贼,不可小觑。
就双方实力分析,发改委手上有“法器”——行政权力,定价权、处罚权。但其弱势在于,信息不对称、行政成本高、对市场的反应迟缓等;而石油巨头们,明的可能斗不过,但他们有“独门暗器”——资本优势、信息优势、市场优势,他们可以通过制造混乱牵着行政部门的鼻子走。像最近巨头旗下的炼油厂选择在敏感时期“停产检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他们在“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暗器”。但发改委又如何判定对手的“停产检修”属于正常行为还是非常行为,应该不应该进行处罚?
所以,即使发改委这个通知再严厉,也会因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调查的成本过高、打击面太广而大打折扣。因此,中国石油业国际产业投资联盟秘书长崔新生断定,国家发改委最终肯定会向三大石油巨头妥协(见8月3日《国际金融报》)。
当然,即使出现这种局面,相信公众也会原谅发改委,毕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过分的行政干预必然存在着许多尴尬。从长远来看,国家还是要理顺石油市场体制,如提高开放度,破除垄断,并且走出去,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只有从体制上理顺“瓶颈”,才能走出对政府干预的过度依赖。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qianlong.com/28874/2007/08/05/1060@3984557.htm
国际金融报:http://money.163.com/07/0803/08/3KV6NSU2002528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