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 |
吕约 东方早报专栏
比基尼60周年祭
今年是比基尼诞生60周年,各种时尚媒体与泳装生产商一起欢欣鼓舞,举办各种虚拟庆典,尽情探讨比基尼永葆青春的秘诀。60年一甲子,长期背负着“速朽”恶名的时尚工业,如同服了时间胶囊的天山童姥,从此只须在过去里寻找未来。看上去前途无量的时尚工业,似乎比福利院里的老人更需要过去。时尚工业的大亨们,需要在适当的时机翻出过去的血泪史,不断提醒公众,他们一直在为推进人类身心解放,做出杰斐逊式的贡献。
传统的中国人是从来不穿泳装的,也不会搞裸泳,比基尼就更不用说了。大家对自己的几十斤肉管得很严,特别是女人,弄得男人看见她们的手指头都要激动得哆嗦半天,写下许多伟大的诗篇。经过近百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终于成功地将泳装套到了自己身上。穿的人解放了,看的人解脱了。今天,在海滨浴场上,穿泳装已经司空见惯了,弄得不穿泳装的人很被动。在各种选美大赛和时装发布会上,也经常可以看到比基尼嚣张地晃荡,而且比国外更领先半步:人家穿连体泳装,我们就穿分体泳装;人家穿分体泳装,我们就派比基尼上场。
当然,西方人也不是一开始就让女人穿比基尼的,泳装史上的斗争同样很悲壮。中世纪以前的欧洲人,无论男女,进澡堂之前,先在家里脱光衣服,然后裸体走向公共浴室。如今,大家说文艺复兴是“大写的人”已经说顺了嘴,但在身体管制的历史上,这个时期却比中世纪更黑暗:女人不准裸体走向公共浴场。男人们尽管拖拖拉拉,但到了19世纪,也被迫穿上了游泳短裤,而且还是没有松紧带的,有损尊严。
这里用得着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谈小说观念改变时的论断:“1910年前后,人性变了”。应该说,人性变了,首先是人体变了,然后才轮到小说变了。在自由和解放的名义下,20世纪以来的泳装史,实际上是为恢复中世纪以前的身体自由而斗争,最终目的是希望像中世纪人,乃至古罗马人那样,可以随便裸露。开始,女人们穿大裤衩游泳,男人依然可以裸泳;后来,情况朝着对女人越来越有利的方向发展:女人的泳装越穿越小,最后只剩下三点,也就是法国人1946年发明的“比基尼”。而男人则越穿越多,从一丝不挂到穿游泳短裤,后来还羞涩得要穿游泳背心下水。
男人越穿越多,这既是对男人过于膨胀的肉体自由的约束,同时,也是对女性的尊重,因为女人与男人不一样,她们不太喜欢窥视,或者说,她们喜欢窥视内心胜过窥视肉体。女人越穿越少,主要是适当满足男人的窥视欲,她们假设,男人看多了就不会好奇。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男人的眼睛,就像深不见底的海。
今天,就像旗袍变成了三陪小姐的制服一样,泳装也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在某些关键时刻,它甚至充当了礼服的角色。国外的足球宝贝在球场边搔首弄姿的时候,穿的就是最时髦的国际名牌比基尼,害得中国的“足球宝贝”也被迫脱下了男运动员穿的大裤衩,羞答答地钻进了比基尼。美中不足的是,她们的肌肤还来不及晒成“金子般的小麦色”,就踩着鼓点,匆匆上场了。
比基尼变成了时装,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泳装一夜之间身价百倍。国际名牌泳装就不用说了,稍为体面一点的国产名牌,也得近千元人民的币。第二,对肌肉的分配有很高的要求,这需要长期的健身运动。第三,光有芦柴棒般的身材还不够,皮肤的色泽才是确定肉体等级的关键,最好是一年数次到离赤道最近的海滩上去晒日光浴,最时髦的是晒成橄榄色或小麦色――千万不要晒成中国老农的古铜色。
如果象征身体解放的比基尼最终套在僵硬的身体上,如果身心的僵硬始终像恶梦一样无法摆脱,那么,裸露的大腿,绿色的唇膏,原始部落的文身,又有何用?身体自由的纯洁梦想,就这样“葬身大海”。
前一篇:对话体:男孩们
后一篇:母猪女郎与香气扑鼻的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