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物 |
“80后”像一股清风刮过IT界。但很多互联网和投资界对现在浮现的80后创业者持谨慎的态度。
“他们刚刚开始,还谈不上成功。有媒体报道不算成功,拿到风险投资也不算成功。原有的8848不也风风火火?但是现在都不见了!” 原3721的董事长、天使投资人周鸿一是80后代表人物之一戴志康所在的康盛公司的投资人之一,但周鸿一对80后的态度并不感冒。
有着相类态度的是IDG全球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熊晓鸽认为80后必定会涌现像百度的那样的公司,“他们是星星之火,未来可以燎原,但现在存在虚火。他们应该更关注用户的需求和踏踏实实做好服务,而不是炒作自己。”
前一辈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在创业史上并不乏例子。
在80后这拨创业者被媒体关注之前,曾经有轰轰烈烈的1999-2001年大学生创业。涌现了当时关注率非常高的视美乐、澳柯码、易得方舟方舟等大学生创业的公司。1999年5月,“视美乐”公司得到了上海第一百货公司的250万元投资,“易得方舟”则在第二年初获得了上海浦东科创的660万元资金。但6年过去了,这些公司或归于沉寂, 已经破产,当时创业团队成员出走。反而是原先默默不闻的马化腾主持的腾讯公司、陈天桥创办的盛大成为现在业界的翘楚。
清科创业投资研究公司创始人倪正东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1998年那拨创业者,也有创投的垂青、媒体报道轰炸报道甚至中央领导的接见等,但现在并没有几个公司能起来。” 倪正东曾经是亚洲第一个创业计划竞赛一清华大学创业计划竞赛创始人之一、首届和第二届清华创业计划竞赛的主要组织者、清华大学科技创业者协会第三任会长。他创办了清科创业投资公司,属于那拨创业大潮的“剩者”。
“99年那拨创业失败的原因,跟人有关系,很多都是初创公司,没有经验。” 倪正东说。不过他也承认,80后这一拨创业者比1999年那拨成熟了不少,他们受到关注时,已经创业多年,而且有的已经开始赢利了。
周鸿一认为,现在80后的创业者,只能算是有潜力,不是有实力。再过3-5年,未来才看得清楚。目前的赢利都不算什么成功。所谓的成功,要在行业来很有影响力,对产业有比较高的价值。而戴志康认为,自己当然还不算成功。在媒体的追捧之下,戴的平和心理让人心安。
生于80年代的人正在逐渐走入社会。对于广大的80后群体,周鸿一并不建议他们马上创业。“踏踏实实的先学习,大学毕业后先到一些公司去磨练几年。机会永远有,主要看有没有实力和能力。辍学创业成功的几率就跟中彩票一样,比尔盖茨是特例而不是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