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管理营销 |
小小一个钥匙问题,竟然演变成了“邮件门”事件,大有和布什的“情报门”一争风头的劲儿。值得关注的是,白领一族门对此事的反应如此强烈,这封邮件短时间内传遍全国,成为各大外企员工和网络谈论的热点,似乎大家在心理上同情支持女秘书,也借此合着自己的工作情境发泄一下。至于所谓“老外和中国员工的文化障碍”冲突说,却是有些牵强。
事情是这样的:4月7日晚,某外企总裁陆先生回办公室,发现自己没带钥匙。而秘书瑞贝卡已经下班了。陆一直联系后者不上。陆很不满意,当晚给女秘书发了“一封措辞严厉且语气生硬的英文“谴责信””。女秘书也没有按照惯例道歉,倒是理直气壮地回复邮件,并发到该公司全国的分公司,而且没有按照工作惯例用英文,很严正地使用了母语。女秘书的回复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她的理由很充足:下班时间是自己的,别人无权干涉。之后,邮件被传了出去,于是便沸沸扬扬。这一事件竟然惊动美国总部发表声明。
这种忘记钥匙的事情,在职场上太过普遍了,好象和制度没有太大关系,谁没有遇到过呢?一般的解决,都是很轻松的,打个电话,来一趟,或者联系不上,找公司他人也就罢了。可是,陆先生似乎反应过度,秘书小姐更是过度反应。北京话,至于吗?经理和秘书,上级和下级,职责不同,分工合作,而且长期一起工作,这种事情完全可以按照熟人帮忙方式很好解决。倒是这个公司职能划分有些奇怪,公司门禁应该是行政部门的事,难道总经理秘书还负责每天开门锁门?
前两天我刚写一篇《中国老板的“皇帝”属性》,批判了一下中国老板的封建意识,没想到外国首代也有此专制嫌疑。秘书、经理、白领们的过度反应可能各有原因,但是这件事,却以一种十分戏剧化的方式,把职场上,管理者权力、领导风格和人际沟通的问题幽默地摆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面前。
首先,我们从权力角度看看:
制度权或者职位权力,就是制度赋予奖赏或强制的权力。那么这家外企有无规定,秘书应该在下班后,经理未走之前或走后又回来之前不可以回家的规定呢,如有,一定在秘书的职责描述中明确规定。从事件的发展看,应该是没有这样的规定,所以女秘书是严格按照制度办了,无可厚非,倒是经理无限扩大了制度在这种事情上他的权力,有超越制度权的严重嫌疑。
制度以外与领导个人有关的权力,一是专家权,就是在专业领域高超水准从而能够影响别人的行为;二是个人影响权即感召权力,即利用别人对自己的认同而影响或感召他们采取相应行为的能力。据报道陆先生是名资深的IT专业人士,拥有新加坡大学工商管理学位,但秘书没有因其高超的专业水平,一呼即应,此事与“一”无关。感召力权不是一日之工,一定会表现为下级长期积累的佩服、欣赏凝聚成追随与顺从上级的愿望。显然,秘书的行为没有表现出一点这种意味,这个角度上经理应该感到悲哀。
从权力来看,管理者不论职位高低,职位权力大小,不是都可以真正被称为领导者的。管理者不等于领导,领导难做,难就难在要一般意义上的管理者把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如感召力)甚至个人魅力高度综合才是。
其次,从领导风格来看;
基于全力运用有三种划分专制式、民主式和放任式。从陆先生的举动看,钥匙事件的处理,几乎成了近乎专制的表现,正因为专制思想,才会“难抑怒火”,才会深夜发邮件责怪,才会有秘书离职的结果。
基于行为倾向有二种划分任务中心式、人员中心式。这点素材不多,只好推断。陆先生晚上回办公室有两种可能,一是回去处理重大公司业务,二是回去处理私人事务。这两种情况我们都假定为属于例外事情。如果是前者,经理体现了任务为中心的工作风格而已,秘书难逃其疚。如果是后者,经理就是自我中心主义者,成不了一个好领导。
再次,从人际沟通角度看
外企办公习惯于无纸化办公和邮件沟通,是为了提高办公效率,但是此事件恰恰是在沟通出现了问题:一是进不了门时的沟通,即便找不到秘书,可以和其他人员沟通解决;二是经理“难抑怒火”时,其实大可驾车从霄云路往南,到三里屯酒吧小酌一下,听听音乐,放松放松,第二天再说,而他竟然沟通效率超速,等不及天亮,凌晨一点半发邮件泄忿;三是秘书完全可以微笑着把经理邮件删除,早晨上班时沏上一杯芳香的咖啡,说声经理您早,......什么,哎呀我昨晚手机丢了,以后我一定注意......云云。可是两人都似乎巧合地错过或者故意错过有效沟通的机会,用冷冰冰的英文字母和中文字词,借着...0-1-0-1-0-1...数字化后的邮件针锋相对,后又借他人给对方火上浇油。某种意义上来说,沟通效率过高也有副作用,长辈们常说的一句话:“话到嘴边留三分”现在看还可以有这种意味。
似乎都是邮件惹的祸,其实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约而同地用冷漠的玻璃屏幕面对对方,是双方沟通意识薄弱,沟通手段僵化,沟通技巧古板所致。在这个e时代,这可以e,那也可以e,但人不能也随之e化。数字化只是工具,它不应该弱化沟通中人性的力量,不应让平和的心境、宽容的微笑、悦耳的声音躲在了电脑屏幕的阴影里。
秘书是陆先生的秘书,陆先生又是该企业的最高管理者,MBA是教人怎么当领导的学问,这么看来,经理的工商管理课程怕是需要回炉再学,重点学学如何搞好人性化管理;而秘书的表现,也不算陌生,让人联想到了70年代的著名人物张铁生和他的“白卷事件”,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潮流勇士”,因为一样的反潮流,此秘书已然以“史上最牛的女秘书”载入中国办公史,亦让众多白领出了口恶气,但是再找工作或者再作秘书,恐怕也该好好反思一下才是,否则哪个领导敢用你。至于这家外企,真应该好好评估一下,这一戏剧化的事件所折射出的管理问题。
当然,这件事情也算是一面镜子,多少照着职场上的每一个人——每个管理者和每个被管理者,发泄之余,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