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曲阜孔子孔庙 |
分类: 一边走,一边看 |
下马碑
孔庙的先师门两侧立着两座“下马碑”,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尊敬,就连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辇而进,这种不容质疑的口气充分说明了孔庙的尊严和地位。
这连着的四个牌坊给我的印象很深,上面的大字都有来头。孔庙的第一道石坊称“金声玉振”坊,坊高5.6米,宽14米,四柱三间,四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句意出自孟子语“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万章下》)。
需要一提的是,金声玉振四个大字是由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天水的胡缵宗所书,
他这四个字,是一介书生用尽全身力气之援笔。金声玉振是能让人灵魂苏醒的声响啊。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意,天水和曲阜,一个是圣人生息的之处,一个诞生了中国的伏羲文明。
一点背景资料:
胡缵宗(公元1480—1560年),字考思,又字世甫;号可泉,又号鸟鼠山人,今天水秦安县人.明孝宗时中举人,武宗时中进土,为三甲第一名,后入仕途,历任翰林院检讨,安庆知府,苏州知府、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河闸左布政使,山东巡抚,河南巡抚等职。胡缵宗在明朝影响极大,他的文学造诣颇深,“导源六经,肆从秦汉”“于史学尤长方志”,除编墓有安庆,苏州、巩昌,秦州,泰安等志书外,还著有《鸟鼠山人集》十八卷,《近取录》四卷,《乐府》四卷,在《明史,艺文志》中有收录,胡缵宗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卒于乡里,享年81岁。
至圣庙
这才是孔庙的名字,前面算是铺垫,起引导作用,这也是中国庭院的建筑特点。门内相连的两座石坊,前坊“太和元气”,后坊“至圣庙”,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为今名。是孔庙唯一的汉白玉石构建筑,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形式较为简单,无楼,坊也仅为一层。
圣时门
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据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为3间,弘治年间扩为5间,中设拱门3间,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利名,称“壁水 桥”。
桥南东西二门,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西匾“仰高门”取自《论语》“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此是孔庙的第二道偏门。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从仰高门进庙。
弘道门
壁水桥北为弘道门,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
多少足迹曾经走过。。。。
孔庙的总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创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培养谒庙者崇敬的情绪;庙的主体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左有对称,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遍植成行的松柏,浓荫蔽日,创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而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于思想的深奥。座座门坊高揭的额匾,极力赞颂孔子的功绩,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第四进以后庭院,建筑雄伟,黄瓦、红墙、绿树,交相辉映。
成化碑
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又说:“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习称“成化碑”。下面的动物,大家千万可别以为是神龟呀!叫赑屭(bi xi),是龙的儿子,特别能负重,所以用来驮碑。
奎文阁
原是孔庙的藏书楼。“奎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星十六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后来人们把它演化为文官之首,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所以孔子又称“历代文官主”。这座楼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三重飞檐,四层斗拱,构造坚固而且合理,康熙年间曲阜曾有过一次大地震,“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却傲然屹立,安然无恙。主要是因为它的“勾心斗角”的结构。(关于勾心斗角,见附录)
十三碑亭
孔庙的第6进庭院。院落狭长矗立着13座碑亭,南8北5,两行排列,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以上我选择了具有历史沧桑感的这两张图片,明清皇帝歌功颂德的都一个样子,还要盖个亭子保护起来,大家想象一下即可。
大成门
十三碑亭往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是大成门,这里是孔庙第七道大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中路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
杏坛
这就是相传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杏坛设教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北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却无记载.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
杏坛十字结脊,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坛侧几株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拽。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先师手植桧
杏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
在圣人面前写字,似乎都要谦虚一下,你看,这个植字又错了,孔林的植子少了一笔,这个多了一划。
大成殿
从杏坛北望,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黄色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兰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3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径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书。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 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四配,东位西向的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西位东向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再外为十二哲,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
殿外悬有10块匾额、3副对联,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生民未有”匾额,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书的“斯文在兹”匾额,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时中立极”等匾额。每块匾额长6米多,高约2.6米,雕龙贴金,精美华丽。
龙柱(前檐)
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基础,原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灾后重刻。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细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记下了雕刻的龙的总数,共1296条。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据说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
高山仰止,登峰造极!
孔宅古井
孔子故宅旧址,至今还保存着孔子用过的一口水井,后人称为“孔宅故
井”。这口古井因为保存完好,后来又被石雕护栏装饰,引无数历代各种身
份的游客在井旁留下了吟咏诗篇。从民俗的角度,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前水
井的使用已经很普遍,私人宅第中也都有一口很好的井。乾隆皇帝尝过这井
中的水。195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妹妹潘迪特夫人到曲阜参观,从故宅井中
带走了两瓶水,回国以后,一瓶送给了总理,一瓶送给了总统。
孔宅故井旁的鲁壁,相传为孔子九世孙孔鲋所建,他为了逃避秦始皇焚书,将孔子的经书藏在住宅夹墙中。西汉初,鲁恭王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才发现了这批经书。从此,“鲁壁藏书”的故事广为流传,后世在藏书旧址建墙刻碑,号为“鲁壁”。从建筑民俗的角度,我们得知,民宅中的夹墙(今又俗称“夹壁墙”)历史也堪称悠久。
真正的故居
东出毓粹门外,左倚孔庙,右靠孔府,有一处矮小门第,这便是孔子故宅门。据文献记载: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 年),鲁哀公为了祭祀孔子,辟其故宅三间,“因以为庙”。现存整个孔庙的宏伟建筑,都是从这里扩大出去,建造起来的。
附记:
网上一些关于孔庙的资料,感觉比较有趣,也转贴过来作为补充。
孔庙的门
命名,表示孔子及其弟子都是天上星宿下凡的英才。
之时者也”一语定名。
之首,有星十六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后人据此将奎(魁)演化
为文官之首。
大成。
等等。门的格局、命名都可成风俗系列。
龙生九子
的形象在孔庙中大部分都可以找到。
吞口。
的兽头。
桥下的水龙头都雕作它的形象。
座都雕作他的样子。不明就里的人认它为乌龟,说“龟有驮碑之力”,其实
是不对的。
的都是“囚牛”。
府大门上。
勾心斗角
房宫赋》中描写华豪建筑的用语。这种“勾心斗角”的建筑形式,在孔庙奎
文阁上表现得特别突出。
长的那根雕有龙头的木件,另一端勾住“心”,横过来的,与它扣在一起的
短木件,俗称“斗角”。这种斗拱建筑,不用胶,不用钉,全凭工匠的技艺,
把成千上万块木头扣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不仅坚固无比,且繁复壮丽。
杜牧形容阿房宫“各抱形势,勾心斗角”,今天许多内行的旅游者都夸奎文
阁每一个角度和侧面,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预告:下文书接着说孔府。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