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正忙着审稿,忽接叶毅来电。
叶毅是《信息时报》著名记者。
他问:钟Sir,知你忙,打搅一下,向你打听一件事,你知道有篇《广州流行歌坛点将录》这样的文章吗?
“什么意思?”我一时没反应过来。
“几十年前,《舞台与银幕》是不是登过这样一篇文章?”
“哦,是的。”
“是谁写的?”
“谁写的?”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的我,忽然醒悟过来,“是我写的呀。”
反应超钝,人到中年,缺钙缺钾。
“呵呵,是这个标题,没错吧”
“是,没错,你不提起,我都没记忆了,你是从哪翻找出来的啊?我早就失存了。”
“是别人告诉我有过这一篇文章的,别人有原文,我没有。”
我依稀记得,这是当年全广东、全国第一篇全景式采写广东红歌手群像的文章,是第一篇采用“××点将录”作标题的,其夹叙夹议(分析评论)的综述体裁,好象开了全国媒体先河。
里面采写了那些歌手,真的记不起了。
记得好象是1989年12月冬天写的,然后在次年1月的《舞台与银幕》刊登的,篇幅蛮大的,字数则记不清了。
这二十年来,写艺坛的稿,大大话话有四、五百万字,如果不是有心人“捡”起“老古董”,我还真的忘得二净一干了。二天后即6月10日,叶毅的文章见报了(《广东乐坛30年全纪录》),里面提到了我当年写的十一位歌手--廖百威、王建业、陈汝佳、李达成、汤莉、陈丹虹、唐彪、安李、陈少雄、吴丹力、李华勇,我猜,说不定是里面的某位歌手收藏了这份剪报。
2000年我策划统筹组织举办王杰在中国大陆的第一次个人大型个唱时(两场,天河体育馆),曾上网搜索媒体有关王杰演唱会的报道,无意中发现有一个网站登载一篇长文,大喜,细看,发现不对劲呀,文章好长,角度也很特别,但文笔风格怎么似曾相熟。
将近一万字,在电脑上逐页翻看,看到文章尾段,有段说明:转载自毕若如文章。
“毕若如”?
怎么这么熟的名字?
片刻,一拍大腿,我靠——这不是俺的笔名吗?
钟路明记于2007年6月13日广东乐坛30周年纪念颁奖礼前夕
=========================================================================
经过上世纪80年代音乐茶座的洗礼以及渐具雏形的唱片工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乐坛造就了一批已具“明星”包装的原创流行歌手,1990年《舞台与银幕》著名记者钟路明在该报撰写了一篇题为《广州流行歌坛点将录》的文章,提到当时歌坛最受欢迎的十一位歌手,分别是廖百威、王建业、陈汝佳、李达成、汤莉、陈丹虹、唐彪、安李、陈少雄、吴丹力、李华勇。文章指出彼时的广东流行乐坛已经进入造星时代;
广东乐坛30年兴衰记录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歌
而本地资深传媒人士钟路明则认为,广东乐坛的衰落是因为一直未能有专业经理人的产生:“放眼香港乐坛,大家说起就自然会想起陈淑芬,说起就会想起陈家瑛,但是广东乐坛这么多年来,除了培训出半个合格的经理人陈梓秋之外,都找不到有合资格的经理人,许多所谓的经理人都不过是高级保姆而已,乐坛光靠音乐人创作是不足够的,也要靠经理人专业运作的支持。”
毛宁船长与屈原秭归(下)——广东乐坛30年所见所闻(5)
毛宁船长与屈原秭归(上)——广东乐坛30年所见所闻(4)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