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名流,最宠爱的“滋补品”

(2007-01-30 16:12:55)
    说起粥的来历可有年头儿了,《周书》里说:“黄帝始烹谷为粥”,看来,曹雪芹碗里这点儿东西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本草纲目》也为它的药用价值存照,他说:“每天早晨起床,我先喝热粥一大碗。那些五谷杂粮熬得粘软稀烂,又非常柔腻,老肠子老胃口很是受用——这碗里的东西可是好吃不贵的好玩意儿。”
    清代褚人获的《坚瓠集》里有两首《长寿诗》,粥作为养生之道被人推崇,其中之一写道:“少饮酒,多啜粥;多茹菜,少食肉;少开口,多闭目;多梳头,少沐浴;少群居,多独宿;多收书,少积玉;少取名,多忍辱;多行善,少干禄;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没。”
    这则长寿秘诀无疑是韬养之术的翻版,中国人笃信清淡、内敛、寡欲的老庄哲学;而平民化的粥被赋予了中庸、隐忍的文化色彩。当然,粥的功用首先是果腹,其次才谈到养生。文人怎会不知道“人间惟有读书好,世上无如吃饭难”?粥是“碗里的贫民”,比叫花子略好,同大官人却有霄壤之别。汤剂草药是医生,燕窝参羹是名补,谷米杂糅的粥往哪里摆?不过是文人敝帚自珍,为自己的生活寻找一个文雅的借口而已。
    曹雪芹家道中落,老来丧子,在北京西郊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苦日子。好友敦诚说他是“举家食粥”,在他的眼里,这已经是值得怜悯的悲惨境遇了,昔日的官宦子弟混到这一步,也算穷到头儿了。话说回来,曹雪芹毕竟还有粥可食,他还掌握着活命的底限。与曹雪芹大异其趣的郑燮就把粥夸成了一朵花,在他看来,熬粥、啜粥皆是人生一乐,在山东范县作知县时,他曾写信给胞弟郑墨谈论过这个话题:“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姜酱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郑板桥先生“嗟乎!嗟乎!”地赞叹着,犹如虔诚的基督徒感激上帝赐饭,其实,这是中国文人通常容易犯的毛病,身在宦海,向往田园,好像扶犁躬耕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真地如此吗?显然是文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呓语,他们永远体会不到农夫的艰难,这不是一碗粥的问题,而是两个彼此陌生的阶层实在难以置换地位。
  尽管文人雅士张嘴闭嘴骂钱财,其实,诗情画意多是依靠大把的银子“养出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根本就腾不出笔墨纸砚的位子,也不容你直起腰身、独立思考的工夫。田园只“寄存”诗情,“寄生”诗人;诗人与诗情却不能终生寄于田园篱下,除非万不得已。恐怕,郑燮那碗热粥也煮成了这种“说得却做不得”的滋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