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学术 |
这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收集了我自一九八四年十月三十一日到八五年五月二十三日在《信报》「论衡」发表的关于中国前途的二十篇文章(其中一篇分两期刊登)。其后在五月三十日我发表了《为一丝希望写文章》——我把这篇「后记」放在本书之首以为「序」。
我本来打算在这书里将文章的次序按题材编排,使读者能作较连贯的阅读。但细想之下,我认为依照文章在发表时的先后次序,虽然在题材上有两三处是不连贯的,较能反映中国在这一段时期内的转变。为了要使将来研究中国发展的人能较容易体会到今日中国转变的速度及混乱,我就决定不将发表时的先后次序更改了。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我在一九八一年(八二年发表)所写的《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吗?》的中译。这中译最初在八三年一月发表。这次重印,我把文字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英译中很难,译理论更是难上加难——原译中的最重要的关于制度转变理论的那一章,读者一定难以明白。作者自己修译有较准确的理解,所以我希望这次重印能使读者较易明白——关于制度转变的理论是很艰深的。
在修改这中译本时,我当然保持原文的内容不变。但细心重读自己在几年前所写的推断中国前途的文章,我恨不得在那时我更能有先见之明。因此,在这结集中我为该论文写了第三个序,向读者指出我在一九八一年作推断时所忽略了的两个地方。
整体而言,这本书是比去年的「论衡」结集——《卖桔者言》——难读的。虽然我力求浅白,但因为题材预先被决定了,我不可以见有关的理论不适合大众读者就避而不谈,也不可以见内容困难就不写某些文章。但我认为一般没有学过经济学的读者,若能细心地将这些文章多看几遍,他们是可以明白的。偶然见到有不明白的理论,置之不理也无伤大雅。
自产权及交易费用的学说在六十年代兴起后,经济学者对不同经济制度的认识一日千里。可惜的是,这新学说的演进只能在专业的学术杂志上见到,而关于经济制度比较的课本还是墨守成规,不知所云。《中国的前途》虽然不是长篇大论,不是有系统的论著,也不是一本专业的学术作品,但因为我重复地用产权及交易费用来分析中国的制度转变,可以说,这本书应该是以这新基础来分析不同经济制度的作品中最详尽的。
中国人写书,一向喜欢邀请读者批评指正。我最不爱说这些客套话:批评是例行公事,无须邀请!外国作者的惯例,是向曾经帮忙的人表示谢忱。这是应该的。《信报》将《论衡》隆重其事地发表,不敢言谢。林山木的编辑,赵士英的校对,都会令其它作者羡慕。每篇《论衡》都经苏锦玲过目。她有不明白的,我就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