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4.11.20)输入通胀是严重问题

(2004-11-20 09:58:57)
分类: 五常谈经济

十一月十一日在这里发表《中国加息是正着》,写于美国大选之前,其中提到「值得担心的是美元再跌,把人民币拖下去」。大选后,美元的弱势更为明显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后者不稳定,对前者半点好处也没有。

最头痛是输入通胀这个老问题(是否通胀下面再说),但写该稿时没有想到那样严重。昨天一位厂家朋友提供他们的进口原料价格,年多来的升幅把我吓了一跳。从去年二月至今天,鐡线的进口价上升了百分之三十八点七;去年四月至今天,塑料(聚苯乙稀)上升了百分之一百一十二;铜价不详尽,同期大约上升了百分之四十三。其它的进口原料这位朋友不知道。

有两个原因解释这进口价格大幅上升。其一是中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对原料的需求上升;其二是人民币的币值在国际上因为与美元挂钩而下降了。塑料之价上升得特别多,因为与石油有关,而油价受到中东局势的影响。不要忘记,以今天每桶四十七美元算,四分之一左右是美元下跌的效果。

有输入通胀这回事吗?一般人说有,但大多数货币理论专家说没有。何解呢?理论说,物价上升与通货膨胀是两回事:通胀带来物价上升,但物价上升不一定有通胀。通胀有一个按期的物价上升率;一次过的物价上升,没有持续性的上升率预期,不会对经济有恶性影响。以一个有按期物价上升率才算为通胀看,通胀永远是货币量增长过多的结果。按期通胀率的形成,通常要在货币量增长过多的六个月之后才开始在市场出现,而通胀率的持续会促长市场对通胀的预期,使货币量得到控制后一段不短的时期才会有通胀下降的效果。

原则上,因为人民币与美元挂钩而引起的进口原料价上升带来的「输入通胀」,与因为币量增加过多而引起的通胀是可以分辨的:前者是跟美元下跌后应该立刻上升。实际上,二者分不开,因为原料的进口订单合约可长可短,有先有后,而原料进口后其价格上升扩散到市场的制成品也需要一段时日。

这就带来我要指出的第一个麻烦:进口原料的价格上升带来的物价上升,与货币通胀分不开,会同样促成市场对通胀的预期。有了一个预期的通胀率,市民为了自保会作出对经济有不良影响的行为。

第二个有关的麻烦也头痛。大半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出现「民工荒」——劳工短缺——那是为什么?农民的收入今年上升得特别好是一部分原因。另一方面,进口的原料价格急升,工厂因为订单的约束与要顾及买家的关系,不容易一下子把进口的原料升价加进产品的物价之内。这样,厂家没有多大空间以提升工资的办法来解决民工荒的问题。

最麻烦是第三点。依照所知的资料(当然不足),我不认为今天中国有货币通胀的问题。目前公布的百分之五强的通胀率可能低估了,要不然,原料进口的价格上升——加上与补贴有关的农产品价格上升——可以解释百分之五强的物价上升而有余。去年人民币量的增加是百分之十九,跟着是百分之十七,今年初搞宏观调控后,币量下降了。以中国目前的高速发展与人民币的强势看,这些数字不应该引起通胀。如果这是对的话,北京的宏观调控全盘错了!

还有好些其它问题,复杂,我想通了,下期再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