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一、米德冲突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目标除了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这三个内部均衡(InternalBalance)目标以外,还包括了实现国际收支均衡这个外部均衡(ExternalBalance)的经济目标。这时,对于一国政府而言,其政策目标就变为如何实现内外部均衡的统一,即内在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合理的开放相结合。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内外部均衡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的变化使得内外部均衡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经济同时处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情况很少,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使它们偏离最佳区域。各国政府必须运用各种调节政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合理的开放。当一国政府米取措施努力实现某一均衡时,如果同时造成另一均衡问题的改善,这称为内外部均衡。但在某些区域,实现内部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均衡所要求的变量变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即一个均衡的改善可能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均衡的恶化,这就形成了内外均衡的冲突。

  为了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目标,可供一国当局选择的政策工具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直接管制。但由于直接管制政策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使用,所以实现内外部均衡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使用财

标签:

杂谈

  虽然在完全或接近完全的自由经济下,国际收支可以通过价格、利率、收入等变量的调节自动恢复平衡,但一旦市场失灵,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就会被削弱或失效,有时甚至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副作用,这时,政府必须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才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政府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的手段是多样的,选择何种调节手段,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决策。以该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为例,首先,他们必须决定是通过融资(Financing)的方式来弥补外汇市场的供求缺口,还是通过调整(Adjustment)的方式来消除赤字,或是两种方式的适当组合。前者是当局通过对外借款或动用外汇储备向外汇市场提供外汇,以弥补外汇市场的供求缺口,后者则是指当局通过各种调整政策来消除缺口。如果该国面临的是持续的、严重的对外不均衡时,使用融资政策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收支失衡状况的。因此,这时当局必须选择调整政策来消除赤字。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进行第二步:选择使用支出增减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Policies)还是支出转换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Poli¬cies)。支出增减政策是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总水平的政策。这类政策旨在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

标签:

杂谈

  在国内外经济相互影响的情况下,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发生的经常性的、巨额的、连续的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都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这时一国政府就有必要采取措施来减少不平衡的程度或改变其方向。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有两种方式,一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某些自发调节机制(Auto¬maticAdjustmentMechanism),它们使国际收支失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甚至自动恢复平衡。但是,在现代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自发调节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长期和巨额失衡时,往往需要该国政府采取必要措施来减缓不平衡的程度或改变其方向,这称为调整政策

  (AdjustmentPolicies)。这两类调节方式的功效和使用范围是不同的,下面我

  们就分别考察。

  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失衡本身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应该注意的是这种调节机制是由失衡本身所刺激的,不包括政府行为,其过程一直要持续到失衡被消除为止(除非政府所采取特殊步骤以防止其副作用)。此外,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只有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才能产生理论上所描述的那些作用,政府的某

标签:

无菌均质器

杂谈

分类: 无菌均质器
  

牙买加协议后国际货币制度的运行


  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 备和浮动汇率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趋于消失,美元在 诸多储备货币中仍居主导地位,但它的地位在不断削弱。在这个体系中,各国 所采取的汇率制度可以自由安排。主要发达国家货币的汇率实行单独浮动或联合浮动。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米取钉住汇率制度,把本国货币钉住美元、法国 法郎或特别提款权等篮子货币,还有的国家采取其他多种形式的管理浮动汇 率制度。另外,在这个体系中,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调节 的,除了汇率机制以外,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也发挥着重大作用。无菌均质器
  

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自1973年美元彻底脱离黄金以来,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就出现分散化的 趋势,形成了多样化的局面。
  (1)美元仍是主导货币。自1973年以来美元的地位虽然不断削弱,但是 在各方面仍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