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庄子 |
《庄子》知北游第五、六章 人生若白驹过隙 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第五章大约有五个段落,从老聃讲道开始,论及人生苦短,死生如流,又以对道的彻悟(大得)结束。
首段描写孔子问道于老聃。老聃认为,要认识道,必须首先具备一种清净自然的心态。要洗涤心灵,净化精神,抛弃心机。即使具有一种清静无为的心态,要把“窅然难言”的道说出个大概也不是唾手可得的事。
第二段从论述道无形迹但是道又“四达”(无所不在地运行)于广大的宇宙。作者连用三个
标签:
文化 |
《庄子》山木篇篇名源自此篇首句之: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说庄子在山中行走时遇见一颗大树,大树因特别巨大而无所适用,所以不被盗取、掠夺、霸占、得以存活下来,这是因为不才而存身、活身的事例,但是作者又举出一个反例说,一只不会打鸣的鸡被杀,也是因为这只鸡“不才”而有别于众鸡,为何却不能存身、活身而被残杀呢?
标签:
文化 |
分类: 每日一得 |
导演亚德里安·林恩导演的电影《洛丽塔》依靠演员的个性特点吸引了艺术世界的瞩目,当然,它的审美价值也源于导演精细而高卓的细节处理手段。比如《洛丽塔》约30分钟的结尾部分就被演绎得曲折而富有吸引力,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审美印记。
电影结尾被三个互相连接或有些许交叉的场景构成。
第1个场景是赫伯特坐在留有洛丽塔记忆的摇椅里读洛丽塔的来信。这是洛丽塔出走三年后(确切地说是投靠奎迪,被奎迪抛弃,沦落底层社会的三年后)给赫伯特的信,说明她已经结婚,很困难,且怀孕在身,希望赫伯特能汇给她三、四百或更少许的钱维持生计。赫伯特驱车找到破败不堪的洛丽塔的家,看到怀孕的憔悴的褪色的洛丽塔,心情复杂。仍然深爱洛丽塔的赫伯特提出洛丽塔跟他走,洛丽塔拒绝了。赫伯特仍然给她四千元钱。含泪走出大门。在风尘中的洛丽塔褪尽妖艳,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
席勒对什么是最理想的最完美的最完整的人格有很深的体会。
1.有能力的人:“把强制的产物改造成为他自由选择的产物”,“把物质的必然升化成道德的必然。”(p16)
席勒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自然强制”的奴隶,被迫接受“物质必然”的支配。的确,人之生死大多十有八九不如意。生在富商显贵的家庭还是生于破落不堪的贫民窟?生在天山深处的密林还是生于北京繁华宽阔的不夜城?的确影响到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性选项。然而,不论是男是女,东西南北,一个出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的首封信中坦言:书简的分析方法源于康德的学术贡献。席勒如是说:“我不愿向您隐瞒,下边的看法大多是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page10)
那么,康德的学说在席勒的继承中是什么样子呢?康德在其主要著作三大批判中,将美、科学和上帝的信念之间建立了分析的高墙。康德面对风云变幻的理性行为和汹涌不羁的争辩,精细地划出三个不同的地盘,斩钉截铁地告诫:不可僭越!于是,在思维的世界内部,科学的归了科学;上帝的归了上帝。
席勒写作《审美教育书简》正是运用了分解或分析的哲学思辨方法。席勒在第一封信如是说:“关于在康德体系的实践部分居支配地位的思想,只在哲学家当中有不同的看法,而一般人的意见——我自信能够证明——从来就是一致的。如果把这些思想从它们的专门术语中解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