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某些省份争夺生源的情况引起了不少的社会关注。我个人也经历见识过一些招生的情况,对高招工作略有了解。从学校的意图上来讲,其实在现今高考分数通胀、普通班高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看,争抢高分段并非看重一两个学生,而是争夺话语权和中学生心理地位。从高招规则设计上来说,这其实也是出分报志愿规则的必然后果。
在北大清华“状元圈”中,受到招生争夺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就是2007年重庆高考文科第一名黄文帝。他恐怕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没有填报任何志愿的“高考状元”。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科系统的建设时间不长,在新世纪之后开始着力强调打造文科专业,也就是那个时候清华开始大力延揽高中的文科学子进入
又到了高考季,报志愿自然又是考生和家长一件头疼的事情。学校、专业、兴趣、前景、地域、就业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网上也不乏各种高论低论,这么复杂宏大的问题我且不谈,只谈其中一个小小的问题——到底该怎么认识各个学校各色名目的“实验班”(抑或“试验班”)。
就来看看北大和清华好了,北大有“理科试验班”、“文科试验班”(属于元培学院),还有个“工科试验班”(属于工学院)。清华就更多了,有“钱学森力学班”、“姚期智计算机实验班”、“能源实验班”、“环境工程国际班”、“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外文实验班”。其他学校里这样“实验”名目的招生门类也比比皆是,真是五花八门,看得脑壳都晕了。
俗话说得好——“不是所有牛奶都叫XXX”,同样,也不是所有“实验班”都是真金。那么这里我就给大家剖析一下各个学校设立这些“实验班”的初衷,帮助大家看清怎样的实验班才算货真价实。
撰文:陈亚玲
http://s13/mw690/003HQsM4gy6NnRnUNuk6c&690
这篇文章的标题叫“致高中优等生”,那什么样的中学生能称得上“优等生”呢?我想,那一定是成绩优秀、学有余力、有上进心的同学。可这样的说法太笼统了,到底什么叫“成绩优秀、学有余力、有上进心”
在
过去的一篇博文《1978-1980年化学高考命题秘史》中,曾经出现了一张35年前高考化学试卷的扫描图片。其实亚玲老师家里有全套哦(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哈哈,读书人家里总得有点珍稀罕见的宝贝不是?今天就再把语文和物理试卷扫描给大家分享分享,过过眼瘾。看看那时候的高考题目是不是很简单?
这文物是怎么流传下来、到了亚玲老师手中的呢?原来当时的高考试卷是放入学生的档案之中的。后来过了几年就通知人事档案部门把高考试卷全都销毁(我们现在高考完了就是直接销毁处理的)。赶巧要销毁的时候,这位长辈恰恰参与人事部门的工作,于是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保护文物,把试卷带回家啦!
现在这种真试卷应该非常难得了吧。也不知道到底能值几个臭钱啊,哈哈
撰文:陈亚玲
首先讲一个我听到的中学生做科研的实际例子。一位朋友在北京某重点高中任数学老师,这个高中正开展了与高校合作培养高中生做科研的项目。他们通过大学先修课程“微积分”联系到北大数学学院某老师,愿意帮他们指导优秀学生。于是高二年级数学方面最有特长的一位同学小张就由北大老师来指导。
这位北大老师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常微分方程、动力系统,可是中学学生水平最高的也就是微积分刚刚入门而已,连基本的微分方程都不会解,更不懂得相图、矢量场这些高等的概念了(这都是大二的数学专业知识,要学下来得花费巨大的精力),怎么可能做得了这方面的研究呢。而且这
撰文:陈亚玲
直观起见,我们先把两种轨道的振动模式动图画出来。
与上一篇一比较,感觉sp轨道、sp2轨道和sp3轨道简直太像了,很难看出什么区别嘛!
确实非常像。不过呀,sp杂化是两个轨道分享s的特质,sp2杂化是三个轨道分享s的特质,sp3杂化则是四个轨道分享s的特质。因此随着sp
--> sp2 --> sp3的顺序变化,轨道上s的特质越来越少,p的特质越来越多。
在振动模式图上就表现为——中心峰值的振动幅度越来越小,整体的振动越来越像
p的跷跷板模式了。
http://s7/mw690/003HQsM4gy6LRBPMdRce6&690
http://s9/mw690/003HQsM4gy6LmIBzP1Sf8&690
国内的科普翻译引进市场日益繁荣,著名的引进丛书就有好几个系列。比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经营了十多年;再比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开放人文”丛书的科学系列(主要由集团下属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担纲)。“第一推动”丛书有个缺憾,过度地关注物理和数学,宇宙大爆炸、微观粒子等飘渺的主题比较泛滥,而其他学科则少有涉及,其中部分图书就连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都看不懂,普及效果相当有限。所以我更喜欢“开放人文”丛书,丛书中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科学史、科学哲学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