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谈谈京剧《四郎探母》中一些不近情理的地方

 

    说明:此稿曾刊登于2002年1月30日“光明日报网站”和“时代国粹”等多家网站,并作为2009年8月第7届全国高校烟台京剧演唱研讨会的会议论文。现供演员和读者参考

    京剧《四郎探母》取材于明代熊大木的《杨家将演义》和一些民间传说,据说它的编创人是京剧名家张二奎先生,谭富英、王瑶卿等先生都进行过整理和修改,至今一百六十多年来久演不衰,并一直被许多演职人员加工锤炼,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表演风格和唱腔流派。很多地方剧种也都移植演出此剧,并又有新的发展和演出特色。因此,它的艺术水平很高,堪称清代京剧艺术的代表作。很多演老生、花旦、老旦的名家和演员都把这出戏作为常演的开蒙戏、拿手戏、看家戏、流派戏,京剧的科班和后来的戏曲院校也把《四郎探母》作为主要的教材之一,不断传授给学员,这出戏真正做到了无生不会,无旦不会。但是,这只是好的一面,而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这出戏也存在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