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xinmin.cn/2011/04/06/20110406122017072898.jpg
后人珍藏的先人做官时的官凳
http://image.xinmin.cn/2011/04/06/20110406122017542193.jpg
李氏族谱
http://image.xinmin.cn/2011/04/06/20110406122017907033.jpg
坐落于孙镇的“五子登科”雕塑
□ 本报记者 王红军 本报通讯员 夏应禄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在中国启蒙教育的经典读物《三字经》中有过这样一段话。在清朝乾隆年间,邹平县辉里村同样出了这样一个人,他名叫李廷桂,经过他的严格教育,五个儿子全部考中了进士或举人,成为名冠齐鲁的“五子登科”。
日前,记者在济南采访了辉里李氏的后人李东,这位小时候曾在“登科五子
标签:
转载 |
1935年暮春,山东邹平。一条“组织摄制电影筹备委员会”的消息,在县城东关传开,如凭空抛下的一块大石头,掀起层层波澜。
消息的开头如此说道:“有中国电影社为使国人了解农村问题,促进乡村建设起见,特函商邹平乡建当局摄制一切关于乡运活动影片……”
受资金或人力不足等多方限制,邹平的乡村建设未能在银幕上定格。这场建设运动的缔造者——一群在大地上奔走、期期于以身说法的知识分子,却没有浮光掠影地消失。他们杜鹃啼血,踏着梁漱溟的脚窝,探求民族自救、自强的道路,最终似砥柱般嵌入农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仿佛这才是我的行业”
立秋后,小雨淅沥。在邹平农历逢三、八的集市上,记者向几位围坐一起的老人问起“有没有听过或见过梁漱溟”。老人们年事已高,但“他当时在这里出大力气了,日子过得挺好”的回答清晰有力。
诸多乡村建设的旧事,像火苗一样再次在街头巷尾燃起。如果当初影片拍摄成功并妥善保留下来,在苍白的银幕上,我们会看到乡村建设推动者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匠心独具勾勒出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