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文言句,它和其他文言文一样,作者皆不标点。欣赏对联,短联还好阅读而长联,若不能正确断句,便不能准确领会联语含义。如何才能正确地断句?首先要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熟悉古代汉语的词义与语法特点;其次要了解对联常识,从对联本身特点出发,领悟一副对联的语句构成。就对联常识而言,要正确地给对联断句,可以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难以断句的是长联,长联中一般多用短句,以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句最常见。
第二,要注意对联中的领词。对联中的领词少则引领两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多则引领三个以上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性质的句子。抓住领词,就能将联中领词后的几个句子正确地断开。
第三,要注意利用联中的
反复词语,根据反复词语的位置来断句。
领词在对联中用得较广泛。在对联,尤其是长联中,一个领词往往引出一组排比句或骈文句,使联语衔接紧密,层次分明。领词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三个字的。如湖南岳阳楼联:
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风波,无时不作;
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垒,何日能消?
联中“见”、“问”两个领词,各领起后面的两个四字句。读时,领词后应有一个短暂停顿。又如彭玉麟题江苏镇江招隐寺昭明读书台联:
词律与诗律相比有个很大不同:前面说到,近体诗只有五律、五绝、七律、七绝4种主要形式,加上五言排律(五排)和七言排律(七排)也只有6种,其格律形式相对较为简调;词则因为与音乐关系密切,其具体格律决定于各个不同的曲调,因此其格律形式远比近体诗复杂多样。词调、词牌和词谱,就是学习掌握这些具体格律形式时首先要弄清的几个概念。
词调指词的曲调,即写词时依据的乐谱。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如(清平乐》、《沁园春》等。各种不同的词调,本来有各种不同的声情(即声调及其所表现的情感),但由于词的乐谱已经失传,现在已经无法了解了。宋代一些懂音乐的词人所填的词,其感情大致是和这个词调原来的声情一致的。但随着音乐的失传,词调成为纯粹的格律形式,后人根据它的句式、长短、平仄、韵位填词,词的感情和词调的声情就不一定一致,词作者也不一定懂得音乐了。
关于词调和词牌的关系,应注意同调异名、异调同名和同调异体三种情况。同调异名即同同一词调有不同词牌名
从广义来说,词也是
诗歌的一种。人们平时诗词并提,是把它同一般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分开来看的。词是近体诗之后最有影响的一种诗歌体载,其格律与近体诗有同有异,其中异是主要的。这种格律的特殊性与词的起源和特点密切相关,所以要想认识和把握这种特殊的格律,就应该对词的起源和特点有所了解。
词起源于隋,最早产生于民间,并且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词最初是配乐的诗,它所配合的音乐是兴起于隋,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糅和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的新声燕乐”(即宴乐)。所以最早的时候,词叫“曲词”或“曲子词”,也就是为曲调填写的歌词。后来这些“曲子”的唱法失传,词也就渐渐脱离了音乐,纯粹成为诗的一种别体了。
隋代的词未能流传下来。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词都是唐代的。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就主要是唐代的民间创作。在民间文学的影响下,唐代的一些文人也开始写词。现存最早的文人词,当推盛唐大诗人李白的《忆秦娥》
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 、 《楚辞》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辉煌的里程碑。
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机构,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汉武帝时,乐府职能进一步强化,它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成为官方的采诗机构。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诗歌,其中的精华无疑是采自民间的诗歌。乐府民歌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乐府民歌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心态、愿望和要求;从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看,又多率真质朴,直抒胸臆,且高度口语化。《上邪》、《孤儿行》、《妇病行》、《东门行》
1.同义词
(1)同义词的概念和分类
某义语言的词汇中,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组词,彼此互为同义词。
根据一组同义词之间语义的相关程度,可以把同义词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
等义词意义几乎完全相等,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任意互换,大多是借用方言或外来语的结果,例如“铁路”与“铁道”、“语法”与“文法”、“课时”与“学时”、“玉米”与“包谷”等。
近义词只是意义基本相同,但不完全相等,有种种细微的差别,应用上不能任意替换。如“想念”与“怀念”、“广阔”与“宽阔”、“接受”与“接收”等。
(2)同义词的作用
汉语中丰富的同义词给词语的选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于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nbs
1.单义词
同一个词的每个词义叫做义项。单义词即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单义词意义单一,交际时不受语境的限制,也不会产生歧义。科学术语一般是单义的,如“原子分子、元音、辅音、雷达“等;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国名等一般都是单义的,如“李白、上海、法国”等,一部分常见事物的名称也是单义的,如“黑板、椅子、电扇”等。一种语言中真正的单义词是很少见得,大部分的词是多义词。
2.多义词
多义词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词。一个词在刚刚产生时大多是单义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事物和概念的增多才逐步发展出新的义项。多义词的各义项之间不是平行的、无联系的,而是存在着产生先后的差异或近或远、或增加或间接的联系,一般说来,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可分为本义和引申义两种。
(1)本义
(一)隶书
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汉字字体,形体于战国晚期,它是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俗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秦代篆、隶并行,篆书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正式、隆重的场合;隶书则只是一种兴新的辅助字体,社会地位很低。秦代的隶书称为“秦隶”或“古隶”,它还残存着篆书的某些痕迹。到了汉代,隶书得到官方的正式认可,成为通行的字体。汉代的隶书称为“汉隶”或“今隶”,它已很少有篆书的痕迹了。隶书把小篆圆转弧形的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上摆脱了象形的特点,字体也由长圆变成扁方。隶书用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变化叫做“隶变”,隶变是汉字形体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汉字形体从此进入今文阶段。
(二)楷书
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楷书的结构与汉隶基本相同,只有少数地方略有改动,把隶书笔画的波楪改为平直,把隶书字形的扁平变为方正,并加以简化,因此比以前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