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今天我讲了《用7、8、9乘法口诀求商》,设计思路是这样的:看主题图——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计算(引出:用迁移法想到用口诀求商)——自主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加强练习。学生因为对这种整齐放的图,很难直接提出完整的问题,所以在设计上我变成,补充问题和条件,降低难度,能考虑全班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把重点放在求商上。
这节课整体下来,无论是从学生听讲状况还是自己本身的表现上,我很满意,有一点成功感,觉得这段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首先从学生学习习惯,这段时间我主抓坐姿,两脚必须并拢,一拳一尺一寸,孩子们坐到了,我要坚持下去;其次从学生的回答问题上,像么建森、王立业、吴泽阳根本不主动会问题的同学,全部举手回答了,看来他们都有集体荣誉感的,孩子们是喜欢我的,同时我要进一步发挥小组的力量;然后从我自己上,最为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要从孩子本身出发,考虑他们的整体接受能力,一堂课好坏,看有多少学生参与其中,我想我这节课参与率还是很高的,最后就是认真分析教材,
及作为低年级教师应有的语言,王东青主任说过,作为低年级老师,要吸引学生,说话时就像少儿节目的主任人一样,我想从这节课我找到的感
标签:
教育 |
我对教材文本的解读:1、注重操作直观等促进学生对相互知识的理解。在余数概念的理解、对于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操作来进行的,有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例1中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如何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
标签:
教育 |
我最认同的观点:一堂课不仅是教学目标的完成,还有对学生认知的培养,做事的培养,做人的培养。不是学生把问题答对了,就满足了,而学生的思维发展、生命成长、情感发展不再考虑。
通过学习模块思想,其中主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能、实际应用的能力,要改变以往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同时我收获以下几点:
1、用“模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要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思路清晰,目标扎实。“模块教学”要反映“自主体验学习”的教学实质。
2、把课堂分几个模块,基本上是提出学习问题模块、解决问题模块、交流汇报模块、收获升华应用模块。每个模块放手让学生体验学习,交流互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解决问
标签:
教育 |
教学内容:数学书二年级上册教材第90~9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理解1时=60分,掌握“几时几分”这种读取时间的方法。
难点: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掌握“几时几分”这种读取时间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表模型
学生:表;复习一年级表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
1、
标签:
教育 |
今天,我讲了《认识时间》第一节课,对于这节课我早有准备,因为这节课对于孩子是难点。这节课,我是仿照罗燕老师的思路:小候捡桃子引入——认识分——1时=60分——几时多——几时几分——练习。
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主要是孩子掌握没有罗燕老师上的掌握的好,效率不高。丽丽说:“在上这堂课前,应该复习一下,特别是时针和分针,说我把学生看高了。”对呀!对于学生我了解的还是不到,对旧知识复习是必要。亚男先在经过几时就是几时多这块讲的知识点给予了肯定,但在几分这块,孩子不扎实,有可能是我这块,讲的不细,学生掌握的不牢。
这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分析原因:一、没有对旧知及时的复习,没有对旧的重点知识强化。二、对于“分”这块应该强调一一对应关系,如:2对应10,忽视这块知识。三、把学生看的太高,讲每一节课前,对学生实际接受情况。四、不要把课设计的太满,让学生消化不了。
小青主任对我这节的评价,一、教师准备不充分。二、课堂学生听讲不好,注意课堂管理,抓住每个学生。三、难点没攻克,知识掌握不牢。
通过讲完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好课,让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知识,就叫一堂好课。
标签:
教育 |
第一块内容:口诀的出示
1、
说出有( )个( )相加,同时出示点子图,列出所有的乘法算式,学生自己尝试编口诀。
2、
这要求教师已经引导过学生基础上,发给学生对应“口诀提示单”,通过“口诀自学提示单”让学生独立的把口诀编出来,提示单的内容可包括:()个()、乘法算式、乘法口诀;接着小组交流,这样同学之间交流,及时改正;班上交流,在这应该注意,再学生汇报时,教师最好板书,这样学生印象深,同时读两遍,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
设计意图:
为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每一句乘法口诀,防止死记硬背,在教学每一部分乘法口诀时,都从相同数的连加引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另外,在讲授时为学生学习乘法口诀时设
标签:
杂谈 |
今天我在我们班讲了一节阅读指导课,是关于《小布头奇遇记》这本书的。说实话刚开始真是无从下手,所以上网查询资料、看网上讲课视频,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设计出了这堂课。
这堂课的思路很简单:感受小布头的勇敢——表演故事——学习读书方法——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方法——学生介绍一本书(展示作品)。
上完这堂课的感受就是感觉没有把孩子们激情带动起来,无论什么课,不仅让孩子学到知识,还应该爱上这堂课。在感受小布头勇敢的环节时,我让孩子看图片讲故事,这个环节处理的太急,应该让孩子多说一说,练练他们的表达能力。还有在讲学习方法时,讲的方法还可以,但是在练时,给孩子们的时间太少,学的不太扎实。
我认为最好的地方就是,学生介绍一本书,孩子们真是很优秀,把自己读过的书画成了一幅画,把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写了下来,在同学们的面前展示。
我想有了这次经历,下次我一定要准备充分点,考虑周到点,上一节好的阅读指导课。
标签:
杂谈 |
一、设计理念
《小布头奇遇记》是孙幼军创作于1961年,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童话。书中写了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一个布娃娃,名字叫小布头。小布头胆小,害怕爆竹声,因而受到小朋友们的嘲笑。从此,小布头决心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但小布头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为此小布头经历了许多奇怪的事情。经历种种奇遇后,小布头终于又回到了苹苹的身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小布头的奇遇历程,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2、在交流“奇遇”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布头的奇遇历程,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欣赏几幅小布头的图片
2、讨论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3、介绍这本书
标签:
杂谈 |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应用乘
标签:
杂谈 |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第59页例4,主要是应用学过已掌握的表内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我按照教材的编排路径,充分依托情境和生活经验,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情景图由两幅构成,第一幅图隐含的问题就是第二幅图的条件。第一幅图用图意展示信息“有6条船,每条船坐4人”,再用一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