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分类: 《老子注解》憨山大师(白话)

7(章6)

天下的道理,就像山谷一样,虽然很空虚,但永远不变。这就是一切玄妙的根源,是自然之母。

从这个地方,开了一扇门,就生出了天地和万物。

这个道理很微细,但绵绵不绝。如果要使用这个道理,就不能太执著,不能太用力,要无心而用。

 

标签:

杂谈

分类: 《孟子》(白话)

86(大人和小人)

公都子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叫大人,有的叫小人?”

孟子说:“能顾全大局的人,叫大人;只顾局部利益的人,叫小人。”

公都子问:“同样是人,有的能顾全大局,有的却不能,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是因为小人的眼睛和耳朵,都被外面的事物所吸引,而心却不善于思考,被物欲所蒙蔽。心的功能就是用来思考的,善于思考就能得到真正的利益,不然就得不到。

思考是上天赋予人类的本领。只要善于思考,先掌握大局,那么,局部的利益也不会丢失的。这就是大人的作为。”

http://s8/middle/002OpTOMzy7pUaxtXzle3

 

http://s8/middle/002OpTOMzy7pUax19R244

 

标签:

杂谈

分类: 《孟子》(白话)

83(说舍生取义)

孟子说:“我喜欢鱼,也喜欢熊掌,如果只能选一样,我就不要鱼,要熊掌。我喜欢活着,也喜欢仁义,如果只能选一样,那我不要活着,要仁义。

活着,是我所需要的;但是有些东西,比活着更重要,所以不能苟且偷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有些东西,比死去还要可恶,所以不能逃避死亡。

如果一个人想要的,不过是活着而已,那么,只要能活下去,什么招都想得出;如果一个人所厌恶的,仅仅只是死亡,那么,只要能逃避死亡,什么事都干得出。这样下去,就仅仅只是活着,而做不成有意义的事。

所以,普通人和圣人的心,本来没有什么不同,都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事,都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不同的是,圣人能做到始终不丢失本心。

假设这里有一碗饭,谁得到了就能活下去,失去了就得饿死。那么,如果一边侮辱别人,一边丢给他吃,就算是饿急了的人,或者乞丐,都不会愿意吃的。

如果为了挣钱,就不顾礼义廉耻,那么,再多的钱也没法带来幸福。难道就为了造大房子,娶很多妻妾,到穷人面前去显摆吗?以前宁死也不要的钱,难道为了大房子和妻妾,

标签:

杂谈

分类: 《孟子》(白话)

67(舜不告而娶)

万章问道:“《诗经》里说,娶妻前一定要先禀报父母。按理说,舜应该知道这个道理。但舜却没告诉父母,就娶了妻子,为什么呢?”

孟子说:“如果先禀报,父母就不会同意舜娶妻了。娶妻生子,为父母传宗接代,这是孩子的责任。如果先禀报父母,结果不能娶妻生子,那就会增加父母的罪过了。所以,索性自己做主,先娶了再说。”

http://s8/middle/002OpTOMzy7pSZJBoz4e6

 

标签:

杂谈

分类: 《孟子》(白话)

65(匡章非不孝)

公都子说:“大家都认为,匡章是个不孝之子。可您为什么对他很有礼貌,还和他一起出游呢?”

孟子说:“普通人认为的不孝,有五种。一是懒惰,而不赡养父母;二是赌博酗酒,不赡养父母;三是贪财吝啬,只顾自己和妻子孩子,却不赡养父母;四是沉溺于声色犬马,给父母带来灾祸;五是好勇斗狠,到处闯祸,并拖累父母。这五种不孝里面,匡章有一样符合吗?

匡章之所以离开家,没有尽孝,是因为他和父亲意见不同,父亲不容于他。意见不同而相互辩论,是朋友的相处之道;对于父子而言,辩论却很伤感情,有损父子恩情。匡章不是不想在家尽孝,举家团圆,而是因为得罪了父亲,不得不离家出走,以避免发生家庭矛盾。他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罪过就更大。他也是迫不得已啊!”

http://s8/middle/002OpTOMzy7pSZtQ5JSc0

 

http://s8/middle/002OpTOMzy7pSZtoA4S2e

 

标签:

杂谈

分类: 《孟子》(白话)

53(君臣的关系)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国君把大臣当做手足,大臣就会把国君当做心脏;如果国君把大臣当做犬马,大臣就会把国君当做伙伴;如果国君把大臣当做炮灰,大臣就会把国君当做强盗。”

齐宣王说:“以前,国君对大臣的礼节,能让大臣彻底信服,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孟子说:“如果大臣提合理的意见,国君就会听从,并且能真正让百姓得到利益;如果大臣辞官而去,就会派人护送他出境,并且提前在路上等候,为他辞行;如果大臣离开三年了,还没有回来,这才收回他的土地。这就是国君对待大臣的三个礼仪,很多大臣都因此被感动,并深深信服。

今天的国君,对于大臣的合理意见,却不会采纳,因此老百姓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利益;如果大臣辞官而去,国君往往会不放他走,或者在半路上拦住大臣;大臣离开那一天,就会马上收回他的土地。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有谁会佩服强盗呢?”

http://s8/middle/002OpTOMzy7pSElieyH5f

 

标签:

杂谈

分类: 《孟子》(白话)

52(仁义智礼乐)

孟子说:“仁的内涵,就是孝顺父母;义的内涵,就是跟随哥哥;智的内涵,就是懂得去遵守仁义;礼的内涵,就是对仁义的修饰;乐(yue4)的内涵,就是因仁义而快乐。

真正的快乐一生起,就停也停不下来。一个人就会沉浸在喜悦里,忘了手上的动作,忘了脚下的位置。”

http://s8/middle/002OpTOMzy7pSE9umaB89

 

http://s8/middle/002OpTOMzy7pSE9eEU252

 

标签:

杂谈

分类: 《孟子》(白话)

32(说如保赤子)

有一个墨家的学者,叫做夷之。他请徐辟作介绍,想见孟子一面。

孟子说:“我愿意见他,但今天我身体有病。等病好了,我就去看他。”夷之就没有来。

过了几天,夷之又想见孟子。

孟子说:“今天我可以见他。道理不直接说,就说不明白。我将跟他直说。听说夷之是墨家的学者,墨家办理丧事,一向以简朴为贵。夷之也想宣传这个道理,认为不简朴就不合理。但是,夷之给自己父母办葬礼,却很隆重。这不是给父母脸上抹黑吗?”

徐辟就把这些话,告诉了夷之。夷之说:“儒家有一句话,叫做‘如保赤子’,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爱别人要像爱亲人一样。而爱心,要从爱亲人开始培养。”

徐辟把夷之的这番话,也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夷之误会了这句话的意思。他真以为,一个人爱护兄弟的孩子,和爱护邻居的孩子,能相等吗?他有了这种分别心,就不可能相等。

一个孩子,还不会走路,跌跌撞撞,快要掉到井里去了,这不是孩子的错。不管是谁的孩子,都应该去帮助。

上天对待万物,是一视同仁的。但夷之却有了分别心。

标签:

杂谈

分类: 《孟子》(白话)

30(滕文公问政)

滕文公问孟子:“该怎么治理国家?”

孟子说:“百姓的事最要紧。《诗经》里说:‘早上割茅草,晚上做陶瓷,房子一造好,就要赶紧播种。’管理百姓的关键在于,要让百姓们拥有财产。有了财产,人心才能安定;如果没有财产,吃了上顿没下顿,那百姓就会自私自利,到处干坏事。等到犯了罪,再去杀掉他们,那是草芥人命。仁义的国王,是不会这样的。

所以贤明的国君对待百姓,一定是宽厚而节俭,收取税赋也很有节制。阳虎说:‘一心致富,就会不仁;一心为仁,就会不富。’

夏殷周以来,老百姓的税赋,基本都是收十分之一。龙子说:‘要让百姓相互帮助,一起耕种土地;收取税赋,则要非常谨慎。”收取税赋时,要根据当年的收成来定。就算收成好,税赋也尽量要少收一些。如果收成不好,那就绝对不能多收,不然百姓就只好去借高利贷,最后活不下去。这样为政,哪里算得上是百姓的父母呢?

至于官员的俸禄,则由税赋中支取,滕国已经这样做了。

《诗经》里说:‘国家富有,私人才会有钱。’国家的税赋,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来完成,在周朝时也是这

标签:

杂谈

分类: 《孟子》(白话)

16(动心不动心)

公孙丑问:“先生如果在齐国掌权,推行仁政,则必定能成就霸业。先生动心不动心?”

孟子说:“不。鄙人四十岁开始,就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那先生比孟贲(pen1)强多了!”

孟子说:“这个并不难。告子做到不动心,比我要早。”

公孙丑问:“不动心,有方法吗?”

孟子说:“有。北宫黝保养勇气时,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招制敌。想象自己要刺杀国君的时候,也好像只是刺杀平民百姓一样。敌人如果一行动,自己就能马上做出反应。

孟施舍保养勇气时说:‘就算没有成功,也不要气馁。考虑清楚再行动,就足以让强敌畏惧。我做不到必胜,只能做到无所畏惧。’

孟施舍很像曾子,北宫黝很像子夏。他们两个,不知道谁更厉害,但孟施舍更符合章法。

以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很勇敢吗?孔子说过,真正的勇敢,是没有穿盔甲,也不害怕;虽然面对千军万马,也依然勇往直前。’所以,孟施舍的勇敢,又不如曾子有章法。”

公孙丑又问:“敢问老师,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具体是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