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缥缈孤鸿
缥缈孤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894
  • 关注人气:1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2023-07-30 09:59)
标签:

2023年

整理旧作

夏天,蚊虫叮咬,满身是包。无奈,点蚊香,烟雾缭绕。余有慢性咽喉炎,咳嗽不已。无奈,点电子蚊香。小孩鼻子过敏,对香气过敏,难受不已。无奈,架起竹篙,挂起蚊帐,才勉强度日。忽然想起初中时语文老师曾经读过的一首曲子,是描述贪污受贿的行为的人,曲尽形容,辛辣讽刺,乃元曲之本色。于是试笔,描述蚊子的行为,从几个方面入手,从不同的侧面讽刺像蚊子那样的人。三天,反复吟咏,推敲不已,曲子终成。以此纪念那段难忘的初中生活。

 

标签:

2022年

整理旧作

散文


喜欢楚天音乐台(现在叫楚天音乐广播)的节目是从程丹主持的《罗丹音乐剧场》开始的。

那时,我正在上汉川师范学校,我们寝室里住有八个人,每天非常热闹,但每晚听广播入睡依然是我改不掉的习惯。

 

(2022-04-03 18:10)
标签:

2022年新作

听歌


大任降斯人,风雨奈若何! 坚强金石志,多才磨难多。 躺下战病魔,坐起写悲歌。 都是孤勇者,美丽如长河。
标签: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

读后感

谈诗者必学杜,汉魏盛唐诗道(榛芜)弥。
先河后海穷源(溯)流,(后)伪体始穷别裁(能事始)毕。
反其所以(为诗)求诗本。
学诗法莫善于古人,莫不善于今人。
自唐以降,诗家途辙总荟于杜氏,&n
标签: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

读后感

内质外缘上着眼 深情蓄内奇遇外,轮囷结穑朦胧(萌)析。
至性出情偏诣学,轮囷倡塞偪偃蹇
盈情奋气志所之,足志情生情萌(气)动
反对 格律形式去论诗,李何李王辈论诗之误。
字句推挑以论诗,钟谭
标签:

2017年新作

宋词鉴赏辞典

古籍整理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此词以朴实、生动、清新、通俗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轻松的情致,极富动感地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朴质、自然的村野田园风光,达的词的节奏和词人的情感之间和谐的统一。

  上片以“小园”为中心,写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开头两句,先从整个村庄着笔:层层绿树,环绕着村庄;一泓绿水,涨满了陂塘。这正是春天来到农家的标志,也是词人行近村庄的第一印象。接下来“倚东风、豪兴徜徉。”两句,出现游春的主人公。“东风”点时令,“豪兴”说明游兴正浓,“徜徉”则显示词人只是信步闲游,并没有固定的目标与路线。这两句写出词人怡然自得的神态。“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
标签:

2017年新作

唐诗鉴赏辞典

古籍整理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标签:

2016年新作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

古籍整理

第二章 诗化之词

叶嘉莹

本章以李煜、苏轼、辛弃疾三位作者的作品为例证阐述了诗化之词的特征。诗化之词虽然已回归直接自叙的主体性,不再像歌辞之词那样仅仅是在娱乐时为歌女而写,但其佳作仍然保留了歌辞之词的那种低回婉转的口吻姿态和幽微要眇富于言外意蕴的特殊的美感。

 

标签:

2016年新作

词学新诠

古籍整理

对传统词学中之困惑的理论反思

叶嘉莹

“对传统词学的理论反思”,这是我近年来颇感兴趣的一个研读课题。本来这些年来,我已曾对此课题作过多次报告,并发表过一些论文,但讲话之内容既往往不免过于零乱,论文之叙写又往往失之繁复,何况我所谈论和叙写的又大多是我近年来在研读和反思中的一些一己之见。因而在零乱的讲述与繁复的叙写中,或者不免会使听者与读者都产生一些疑问,所以乃决定再写此一篇文稿,来对这一课题再做一次扼要的综合叙述。

 

标签:

2016年新作

中国文学批评史

古籍整理

第五章 肌理说

第一节 翁方纲

郭绍虞

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大兴人,事见《清史列传》六十八卷。所著有《复初斋诗文集》及《石洲诗话》等,颇可见其论诗之主张。

覃溪论诗,拈出“肌理”二字,以救渔洋神韵之失。盖覃溪诗学虽出渔洋,但以欲矫神韵之弊,故不免故与渔洋立异。渔洋虽不废宋诗,却不宗宋诗中之江西派,而覃溪所得则于山谷为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